分享

藏在砖瓦木石里的文明——读祝勇《故宫六百年》

 人生佳茗 2023-06-12 发布于云南

    2023年5月12日,《故宫六百年》开卷阅读, 5月23日完成阅读,除去中间周末休息时间,一共花了10天,做读书笔记14000字。



《故宫六百年》共有序言、后记和以下十九个章节:

王者之城、天地人心、午门以深、太和千秋、青春文华、内阁长夜、乾清疑云、倾城之恋、一座书城、人间草木、秘境之秘、天府永藏、养心垂帘、无限军机、皇极哀荣、寻沿书屋、乐寿悲喜、永别神武、故宫诺言。

    全书以紫禁城建筑的空间次序横坐标,以紫禁城历史的时间次序为纵坐标,立体、全景式地反映紫禁城的历史与文化内涵,通过对紫禁城六百年历史的回顾,揭示定都北京的历史意义,展现中华文明在宫殿建筑、园林、绘画、读书藏书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来自百度百科

    这是我读的第六部祝勇作品,之前读过他的《故宫的古物之美》《故宫的隐秘角落》《在故宫寻找苏东坡》,对他的文字已有熟悉感,有旧友重逢般的亲切。加之,篇目之间有不少故宫摄影作品的彩页,对疲劳的眼球起到调节作用,所以读起来特别轻松。

    这套《故宫六百年》也是第二次购买的,第一次购的送人了。那是一位爱书的朋友,邀请我去他蒙自的新家做客,因时间仓促不知道带什么礼物,时值网购的《故宫六百年》刚刚邮寄到,就带去送给他。后来又重新买了这本,书有点厚,有“畏难”情绪,所以放了快一年才开封。但当打开书卷,那种“畏难”心情一扫而空,迫不及待“跨进”作者用文字筑造出的这座紫禁城,犹如身临其境、目眩神迷。

    讲建筑,实则是讲历史

    故宫的历史,就是一部封建王朝的兴衰史。作者表面是讲建筑、讲空间,最终是讲历史,讲时间。从一道门、一幅画、一个宫殿说起,引入历史人物和事件。比如第四章《青春文华》中,从文华殿引出东宫,引出朱厚照的课程表,再引出清朝皇子每天习六艺的情形。第七章《乾清疑云》从万历皇帝的一只琴匣说起,引出乾清宫,引出万历皇帝和郑贵妃的爱情,再引出皇子朱常洛、朱常洵,和明宫三大案。如此以小见大、层层递进,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就由空间进入时间,由建筑进入历史。

    写“硬件”,实则写“软件”

    故宫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作者写此书,以空间带时间的结构,试图用文字筑起一座城。写硬件(建筑),目的是写软件(文化)。比如在写金水桥、金水河的时候,作者这样写到:

    “内金水河上,五座内金水桥飞越而过,这五座桥,分别对应着金、木、水、火、土“五行”,也象征着仁、义、礼、智、信“五德”……内金水桥象征的“五德”,犹如一条古老的藏言,横亘在紫禁城的最前方,提醒着帝国的统治者和政治精英们,别忘了中国人的基本价值……”

    写历史,实则写人性

    作者用大量篇幅写了发生在紫禁城里的一些事件,写了裹挟在这些事件中的权术、阴谋、党争、宫斗,写人性的撕裂、变异与挣扎。我们从中读到政治斗争的残酷,也读出人性中令人感动的真善美。比如在第四章《太和千秋》里,作者通过写太和殿的建筑历史,引出朱见深、朱祐樘两代皇子上演的历史苦情戏时,这样写到:

    “故宫是帝国最残酷的沙场,宫廷中的风轻云淡、举手投足,都可能带来骨肉相残生灵涂炭。但即使如此,在故宫,依然找得见日常生活,找得见最朴素的亲情与关爱,更找得见神圣的奉献与牺牲。”

    写事件,实则写人物

    书中写了很多重大历史事件,大部分文字都是描述性的,但作者对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自己独到的评价。

    比如对光绪的评价:在甲午战争中,年轻的光绪皇帝对局势还是有一定的把握能力,表现出晚清统治者少有的血性”。

    对慈禧的评价:“她的政治技巧使她完全能够跻身一流政治家的行列,但是她所成长的文化氛围局限了她的眼光,使她浪费了这个宝贵的机会……”

    对溥仪的评价“溥仪一生都没有弄清,自己应该成为的那个人究竟是什么模样。在我眼里,他其实是一个流浪者—一—自从他在紫禁城毫无目的地骑车飞奔,他的流浪者身份就注定了。”

    从前,光绪、慈禧、溥仪这些人物我心中仿佛就是一个符号、一个反面教材,或者是一具木偶,面目或狰狞或模糊。读此文后,才感觉他们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有身不由己的无奈和悲哀。

    阅读收获之一: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

    阅读此书,除了建筑方面,还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即便书中没有明确指出答案,也促使人想要举一反三、寻根朔源,去找出答案。比如 “中堂”这一称谓的由来、“建极绥猷”“允执厥中”“皇建有极”的含义、三希堂名称的由来、“善本”是指什么等等。

    阅读收获之二:语言是“文化大散文”的关键

    那天和一位文友聊起当下流行的“文化大散文”,动辄几万字,读起来尤其费力,特别是在公众号读到这样的文章,往往很难专注地从头读到尾。但这本《故宫六百年》一共723页30多万字,我读的时候却觉得意犹未尽。可见文章能否让人专注阅读,并不在于文章长短,而在于内容和语言是否精彩生动吸引人。

    《故宫六百年》是祝勇调动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扎实的文学功力,将个人对紫禁城的认知与情感发挥到极致的作品,内容丰富厚重,语言诗意灵动,能引发读者内心的情感共鸣。

    试摘三段与诸君分享:

    “怀恩拉着朱祐樘的小手,走过黄昏空旷的夹道,远处的宫殿影子被夕阳拉长,就像溺水者伸长了求救的手。朱祐樘下意识地把怀恩的手握得再紧了一些……”

    “当他(乾隆)褪去化妆、洗尽铅华,重新变回他自己,他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一个让自己心安的地方。春天花开的日子,他会打开倦勤斋所有的窗子,让春风和花香充满整个室内,而自己,会躺在榻上,舒适地,睡去。”

    “这个朝代,占据着中国历史上的第二大版图,一度气吞万里如虎,却终脆弱得连梧桐夜雨、芭蕉声碎都承受不起,耀眼的荣华,转眼便是江山日暮、寒鸦夜啼,留下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这些文字,仿佛带着故宫特有的古典韵味、隽永气息,让阅读变成一种享受。祝勇自己说这得之于故宫的滋养。故宫(紫禁城)在数百年间积聚了沉厚的文化能量,这些能量释放出来,身为故宫博物院的工作人员近水楼台,充分汲取到这样的能量。

    阅读收获之三:比故宫更伟大的是文明

    掩卷之后,想起那年到故宫,正是雪后初晴,我站在太和殿广场上,看着巍峨的宫殿,仰望头顶碧蓝的天空,突然觉得自己是如此渺小。 

    故宫是伟大的,每个走进这座伟大建筑群的人,心中都会油然而生敬意。

    然而,我想,比故宫本身更伟大的是这座宫殿里演绎的历史,是紫禁城建筑的砖瓦木石背后藏着的文明。而这些历史、这些文明是人创造的。那么,当我们用心阅读这些关于故宫的文字,真诚记录下内心的感受,是否,也算是为这份文明添上一粒沙子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