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家分晋

 四地闲夫 2023-06-12 发布于山东

写在前面:

我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通读了一遍《资治通鉴》,合上书本之后顿感洋洋得意。准备闭上眼睛好好享受“洋洋得意”的时候却顿感怅然若失,原来我只是把书翻完了而已!最大的收获也就是读古文没那么费劲了。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最能形容自己了,很沮丧。痛定思痛,决定从头开始读!并且给自己定一个目标:但凡有疑惑、感受、启发的地方就必须写出来,且必须查阅资料!对于引用的古文,我不做准确无误地翻译。第一是我才疏学浅做不到;第二是感觉。这个感觉就是:即便给自己的翻译打满分了,也比不上读原文有味道。所以,用自己的大白话把大意说出来好,我也喜欢这样。

三家分晋讲的是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历史事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分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国君。

《资治通鉴》记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我最初读的时候到这里就有几个疑问:

一、《资治通鉴》为什么从公元前403年开始?

二、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最终被封为诸侯的?再细分,还有2个小问题:什么是晋?什么是大夫,晋国的大夫都有哪些?

先来回答为什么是公元前403年?按照司马光的说法:从这一年起,周算是名存实亡了。也有人说,“战国时代”就是从这一年开始的。宋神宗赵顼给《资治通鉴》作序提到:“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

“战国时代”或者“战国时期”,吕思勉先生认为开始时间为公元前478年。钱穆先生认为的开始时间为公元前476年。这个时间说法不一,但不必纠结。

《中国通史》第十七章:“就是从前四七八年起,到前二二二年止,称为战国时代。”

《国史大纲》第五章:“春秋以下,自周貞定王二年,即魯悼西元年始。迄於秦始皇二十六年統一告成,其間共二百四十六年,後世目為「戰國時期」。”

什么是晋?这实在是明知故问:周的一个诸侯国。

什么是大夫?要想细说可是说来话长!那长话短说:大夫就是当官的!

西周的贵族有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是天下共主,诸侯拥有国、大夫有家、士没有地盘,但是有身份,是最低一级的贵族。(这部分可以参考《易中天中华史》的《奠基者》第三章。易老师的解释通俗易懂。)如此看来,“三家分晋”在当时看来,实际上就是犯上作乱了。因为周天子才有分封诸侯,使其建国的权力。然而,对于韩、赵、魏三家的行为周天子不但不制止,发兵讨伐,反而正式册封!这的确反常。其实,不是不想制止,是不能,不能是因为这时的周已是日薄西山,无能为力了。

周威烈王这个册封就是“自毁长城”。毁的是封建贵族等级秩序,动摇根基。而从这三个大夫的角度来看,他们也许只是对于权力和地位的渴望而如此作为。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意识的觉醒?凭什么我们就只能是“大夫”?一直是“大夫”?

晋国的大夫都有哪些?此前,晋文公称霸后,晋国成了中原霸主。可等到了春秋末期,国君的权力衰落了,晋国政权实际由六家大夫智氏、范氏、中行氏、赵氏、韩氏、魏氏把持。后来,范氏和中行氏被灭了,只剩四家。其中智氏的势力最大。

那先来看看智氏是怎么操作的。智氏的族长想传位给智瑶。但是遭到智果的反对。他认为,应该传位给智霄。因为,智瑶虽有五点优于他人:又高又帅、武艺高强、多才多艺、能言善辩、强毅果敢。但是有个缺点:不仁。

《资治通鉴》:“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须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慧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弗听。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智果还预言如果立了智瑶,那智氏就会毁于他之手。后来的事情也应验了。这就不得不佩服智果的判断!但我又疑惑,到底是先知先觉还是后人附会呢?

更可疑的是,智宣子不采纳智果的意见,智果就改姓,脱离智氏了!总感觉智果改姓之前还缺点什么故事。《资治通鉴》记载他改姓是在智瑶继位之前。《战国策》的记载则在智瑶继位之后,联合魏、韩两家围攻赵无恤之时:赵无恤苦守晋阳城三年,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准备投降之际,谋士张孟谈说他有办法。那便是暗中找到魏、韩两家的族长,阐明唇亡齿寒的道理,相约灭掉智瑶,瓜分智氏土地。魏、韩两家也同意了这个计划。智果发现了这个阴谋后,去找智瑶陈诉厉害、并提出解决方案:

智果:魏、韩两家要叛变了,最好杀了他们。

智瑶:他们不会叛变的,都要破城分钱了,开心还来不及。不杀!

智果:不杀你就用土地收买他们的家臣谋士,让谋士们来做思想工作。

智瑶:还要再分土地给别人,那我分到的岂不更少?不分,不收买!

智果这嘴皮子都磨破了,智瑶就是不听。不知他当时是否暗骂智瑶:贪得无厌、利令智昏,脑海里是否回荡着孙武那句话:“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呢?最终,他选择离开。改姓,脱离智氏家族。这故事就很饱满,我比较认同《战国策》的说法。

《战国策》:知过(智果)入见知伯(智瑶)曰:“二主殆将有变。”君曰:“何如?”对曰:“臣遇张孟谈于辕门之外,其志矜,其行高。”知伯曰:“不然。吾与二主约谨矣,破赵三分其地,寡人所亲之,必不欺也。子释之,勿出于口。”知过出见二主,入说知伯曰:“二主色动而意变,必背君,不如令杀之。”知伯曰:“兵箸晋阳三年矣,旦暮当拔之而飨其利,乃有他心?不可,子慎勿复言。”知过曰:“不杀则遂亲之。”知伯曰:“亲之奈何?”知过曰:“魏宣子之谋臣曰赵葭,康子之谋臣曰段规,是皆能移其君之计。君其与二君约,破赵则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如是则二主之心可不变,而君得其所欲矣。”知伯曰:“破赵而三分其地,又封二子者各万家之县一,则吾所得者少,不可。”知过见君之不用也,言之不听,出,更其姓为辅氏,遂去不见。

智瑶即位以后的表现给我的感受就是:狂妄自大、得寸进尺、刚愎自用。

狂妄自大见于一次请客吃饭,当众戏弄韩康子并侮辱他的谋士段规后,族人智国劝他:得罪人之后该防备一下。没想到智瑶竟脱口而出:有什么好防备的?灾祸只能由我而起,我不制造灾祸,谁敢!

《资治通鉴》:智国闻之,谏曰:“主不备,难必至矣!”智伯曰:“难将由我。我不为难,谁敢兴之!”

得寸进尺则是他向韩康子索得土地后又向魏桓子索要,魏桓子割地之后他再找赵襄子索要。结果在赵襄子这里碰了一鼻子灰,接着就联合韩、魏两家攻打赵无恤。

刚愎自用也可见于前面智瑶不听智果计谋的故事了。

再来看看赵氏。赵氏族长赵简子(赵鞅)的继承人名单里有两个人选:长子赵伯鲁和幼子赵无恤。他起初拿不定主意立哪个,便想了个在竹简刻“训诫之辞”的办法。三年之后赵简子提起这事儿,赵伯鲁早就忘了这茬,竹简也不知道丢哪里去了。赵无恤倒是背诵得滚瓜烂熟,竹简也直接从袖子取出。于是立赵无恤为继承人。我很疑惑:为什么拿不定主意?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直接传位给赵伯鲁就完事儿了,犹豫什么呢?莫非他的长子难堪大任?又或者说赵无恤能力出众?当然,赵无恤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

《资治通鉴》“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读《史记·赵世家》发现赵伯鲁起初是被立为太子的。那么嫡长子继承制是没有问题的。只不过,后来这位太子被废了。但是,废长立幼,违背了嫡长子继承制啊!想到这里,正印证了四个字:“礼崩乐坏”或者说“礼坏乐崩”。而且,这个时候的战争都是以灭亡别国为目的的,不似春秋时期那种“五十步笑百步”的战争了。因此有为族长赵简子才会选择更有才干的赵无恤为继承人。有一天,著名相术师姑布子卿给赵简子的儿子们看相。

子卿:没有一个能当将军的。

简子:我们赵家要衰落了吗?

子卿:我在路上遇到一个年轻人想必是将军你的儿子吧?

简子:叫赵无恤来。

子卿:这位才是将军啊。

简子:他的母亲出身卑微,地位低,这庶子怎能当将军呢?

子卿:这是天命,卑微也能变高贵!

想到这里就会觉得,赵无恤是否收买了姑布子卿,还是姑布子卿就看准了赵无恤能成才?又或者是为了给地位卑微的庶子赵无恤赋予天命,为他继承人身份增加天命所归的光环,赵简子和姑布子卿联决主演了这场戏?无论怎么样想,必要条件就是:赵无恤必须有才干!而且,赵简子就是想让赵家强盛起来。因此,庶子又如何,出身卑微又如何!

《史记·赵世家》“异日,姑布子卿见简子,简子遍召诸子相之。子卿曰:“无为将军者。”简子曰:“赵氏其灭乎?”子卿曰:“吾尝见一子於路,殆君之子也。”简子召子毋恤。毋恤至,则子卿起曰:“此真将军矣!”简子曰:“此其母贱,翟婢也,奚道贵哉?”子卿曰:“天所授,虽贱必贵。”自是之後,简子尽召诸子与语,毋恤最贤。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於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恤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恤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於是知毋恤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恤为太子。”

韩氏又当如何?关于韩康子《史记》只交代一句话。

《史记·韩世家》:“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共败知伯,分其地,地益大,大於诸侯。”

可能,韩康子本人水平一般吧。但是这个人能听得进谋士的意见,也算从善如流了吧。智瑶向他索要土地他不想给,谋士段规就劝:

段规: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不给的话他会攻打我们的,不如给他。他得到之后一定会得意忘形,然后会如法炮制向别家要,如果别家不给他就会攻打。到时候,我们相机而动即可。

韩康子:好,听你的!

《资治通鉴》:智伯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康子曰:“善。”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

还有一次,准备瓜分智氏土地的时候,段规建议一定要“成皋”这个地方,韩康子不想要,段规再劝:

韩康子:成皋那个地方都是石头,连水都存不住,是个无用之地,我不要。

段规:不是这样的老大,那个地方地势有利,您如果采纳我的意见,韩国一定可以吞并郑国。

韩康子:好,听你的。

《战国策》:段规谓韩王曰:“分地必取成皋。”韩王曰:“成皋,石溜之地也,寡人无所用之。”段规曰:“不然,臣闻一里之厚,而动千里之权者,地利也。万人之众,而破三军者,不意也。王用臣言,则韩必取郑矣。”王曰:“善。”

最终,魏国也正如段规所说的,从成皋吞并了郑国,不过这是他儿子韩武子的事。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呀,多听听别人的建议,再做决定总是好的。

最后来看看魏。智瑶向魏桓子索要土地,魏桓子不愿给。但经过他的谋士任章一通劝之后也给了。这和韩康子很像。

任章:为什么不给呢?

魏桓子:无缘无故勒索我的土地,就不给。

任章:他无缘无故勒索土地,有土地的大夫们就会感到疑虑和恐惧。咱们给他土地,他就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获得土地,就会骄傲自大。智瑶因为骄傲而轻敌,大夫们因为恐惧而团结起来。据此我推测智氏离覆灭不远了。因此,我建议给他土地,让他骄傲。咱们借机寻找盟友,时机成熟再对付他。

魏桓子:好,听你的。

《资治通鉴》: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这些事都是发生在公元前403年以前。也就是说,韩、赵、魏三家能够瓜分晋国,离不开几代人的努力。

更多精彩,请阅读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

1、《资治通鉴》作者:(宋)司马光,邬国义 校点,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

2、《通鉴纪事本末》作者:(宋)袁枢,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

3、《柏杨白话版资治通鉴》(全72册)作者:柏杨,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出版时间:2020年4月;

4、中国通史又名《白话本国史》作者:吕思勉,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出版时间:2012年1月;

5、《国史大纲》(全2册)作者:钱穆,出版社:九州出版社,出版时间:2011年7月;

6、《战国策》作者:(汉)刘向集录,(南宋)姚红、鲍彪等注,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7月;

7、《史记》(全四册)作者:(汉)司马迁,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