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苦、辛,微寒(《本经》:“味苦辛寒”。陈注),入足厥阴肝经。达木郁而清风,行瘀血而泻热。排痈疽之脓血,化脏腑之癥瘕。 【要义简释】 牡丹皮辛凉疏利,善化凝血而破宿癥,泻郁热而清风燥。缘血统于肝,肝木遏陷,血脉不行,以致瘀涩,而生风热。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也。 丹皮常用于治乙木下郁之热。即“泻郁热”之谓也。但依先生之说,其“泻郁热”乃为果,其“善化凝血而破宿癥”,即“行瘀活血”才是因。如此,则大致丹皮与川芎可居于寒热两端之对称点,各用于寒热之证。但丹皮能“下胞胎”“消偏坠”,则其“疏利”之力应更胜于川芎。 但是,先生此处称“血行瘀散,则木达风清,肝热自退”,似乎尚未予丹皮以充分肯定。若仅是行血散瘀,则瞿麦“渗利疏通,善行血梗而达木郁”;通草亦“行血脉之瘀涩”,二者又同样入肝经且更能利水。岂非三者同功或后二者更胜?窃以为,丹皮味辛,上达之性,与肝契合,是以能助乙木升达。至于通草,虽亦具辛味,但从丹皮“清血热,凉骨蒸”之主治,与通草“通经闭,下乳汁,消水肿,开淋涩,消痈疽,利鼻痈”之主治相比,通草究如其名,以“通”为主,而丹皮“清”“凉”之能,非其所能为也。《本经》言通草“辛平”而丹皮“苦辛寒”,性味有不同。 丹皮之能,可概为“凉血、行瘀”。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丹皮有“增加冠脉血流量、降压、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解热;抗炎;抑菌;抗凝;体液及细胞免疫增强;抑制肾上腺素所致的脂细胞脂肪分解;预防家兔损伤性腹腔粘连;小鼠抗早孕;大鼠利尿”等药理作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载李文瑞经验,称丹皮“一般用量6-12g,重用25-60g,最大用至90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