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尿、淋漓不禁特效按摩方法

 tmz1326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遗尿是指尿液不能随意控制,而自行排出的一种病证。古人依症状表现的不同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小便频数,淋漓不禁,虽知而不能自行控制,以白昼为多见,称小便不禁;另是夜间睡中排尿,醒后方知,称睡中遗尿,简称为遗尿。如《医宗金鉴》曰:“不知为遗,知为不禁。”

   本节所论遗尿,包括“小便不禁”与“睡中遗尿”两方面。小便不禁,多见于年高衰老,肾气虚亏,下元不固,膀胱约束失职;或病后体弱,脾肺虚损,不能约束水道而致,睡中遗尿,多见于儿童,但到成年尚未痊愈者,多因肺脾肾不足,膀胱之气不固所致。故遗尿病证在治疗上,以固肺、脾、肾之气为基本原则。

图片

小便不禁及遗尿如兼见于温病、中风以及妇人产后等疾病中,治疗当以治原来疾患为主,不列为本节范围内讨论。

  (病因病理)膀胱职司尿液,只要膀胱气化正常始能排泄尿液。如《素问》:“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尿液的排出虽然责于膀胱,但与三焦的气化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如《素问》曰:“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林佩琴的《类证治裁》曰:“夫膀胱仅主藏焉;主出溺者,三焦之气化耳。”这些论述说明,膀胱主要是储存尿液,而尿液的正常排泄,又必赖于膀胱与三焦功能的健全。若三焦气化不足,影响膀胱,致使膀胱不能约束,则每有小便失禁之患。而三焦的气化,与上焦的气化与上焦肺气的通调,中焦脾气的转输升运,下焦肾气的蒸化封藏等不能分开。所以遗尿或不禁,一般都与肺、脾、肾三脏有关。

   1.脾肺气虚  饮入于胃,经脾之运化散精,上输于肺,肺之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保持津液正常的输布和排泄。若劳倦损伤,忧思过度,耗伤脾肺,二脏气虚,上不制下,水道约制无权,致膀胱失禁而发为本证。如尤在泾说:“脾肺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为不禁者,《金匮》所谓上虚不能制下者也。”

   2.下元虚寒  肾主闭藏,开窍于二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肾气充足,固摄有权,膀胱瞌有度,以维持水液的正常代谢,房劳伤肾,或年高衰惫,或病后体虚,胱不约者为遗溺。”《甲乙经》也曰:“虚者遗溺。”

图片

  (辩证论治)

   1.小便不禁

  (1)脾肺气虚

   主证 少腹时时坠胀,尿意频数,但尿量每每不多,淋漓不禁,舌质淡,脉多虚弱无力。

   分析 劳伤忧思过度,损伤肺脾,脾气虚,清阳下陷,下迫膀胱,故见腹时时坠胀。肺气虚,治节失调,故见尿意频数,尿量不多,滴沥不禁;舌质淡,脉虚软无力,均为脾肺受损,气血虚弱之象。

   治则 益气升陷。

   选穴 肺俞、脾俞、肾俞、命门、膀胱俞、次缪、中极、水分。可重用搓擦腰骶温化法,掌搓命门温肾法,捏拿腰肌升陷法拿揉肩井益气法,配用揉拨少腹滋阴法。

  (2)下元虚寒

   主证 神疲祛寒,形态衰弱,头晕腰酸,两足无力,小便滴沥不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尺脉更弱。

图片

   分析 肾为人之根本,若房室劳倦,或年高衰惫之体;活病后体虚,精血被耗,肾气虚损,元阳不振,肢体不得煦充养,故见神疲怯寒;元气疲惫,外不能充盈肌肤,内不能输布气血,故见形体衰弱,一派虚象;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腰膝失养,故见头晕腰酸,两足无力;肾虚膀胱失约,则小便滴沥不禁,舌淡苔白,脉沉细,尺脉更弱,均为肾气虚弱之象。

   治法 温肾固涩。

   选穴 肾俞、命门、次缪、中极、水分、肩井。可重用揉拨腹骶固涩法,搓擦腰骶温化法,掌搓命门温肾法,揉拨少腹滋阴法,配用双拇指压放肓俞。

   2.睡中遗尿

   主证 睡中遗尿,久之不愈,并伴有形体消瘦,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细而尺弱。

   分析 若四五岁后至成年,经常睡中遗尿者属病态。常由婴幼夜间遗尿,迁延至成年未痊愈;或因劳伤过度所致。本证不仅是肾虚、膀胱不固,而且每与心、脾受损有关。心气虚则精神不振;脾气虚,水谷之精微不足以营养全身,故见形体消瘦;肾气虚,膀胱约束无权,则见遗尿,舌淡苔白,脉细而尺弱,均为虚弱之象。

图片

   治法 补益心脾,温肾固涩。

   选穴 心俞、肾俞、命门、次缪、中极、肩井、内关、太白。可重用以下基本手法;加用推按足弓健脾法(见呕吐),拨揉上背补心法和按压后枕安神法(见失眠)。

  (基本手法)

   1.揉拨腰骶固涩法  详见泄泻。

   2.搓擦腰骶温化法  详见泄泻。

   3.掌搓命门温肾法  两掌从命门沿脊柱上下分推,上至大椎,下至长强,单掌横搓命门与两肾俞。

   4.捏拿腰肌升陷法  两手掌根同揉两侧髋部,两手多指捏拿两侧腰大肌,揉与捏拿交替进行。

   5.揉拨少腹滋阴法  叠掌揉小腹部,多指立指拨小腹部腹肌,单拇指拨耻骨上缘,双手多指捏拿,滑拨两侧髂肌。

   6.拿揉肩井益气法患者正坐,医者双手同时拿揉两侧肩部,可重点提拿肩井。

温馨提示: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专业中医人士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版权声明:本文来源网络。我们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此文出于学习分享、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若涉及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