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圣医理析药集·长沙药解·麻黄

 四圣医苑 2023-06-12 发布于广东

味苦、辛、气温(《本经》:“味苦温”。陈注),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阳膀胱经。入肺家而行气分,开毛孔而达皮部。善泻卫郁,专发寒邪。治风湿之身痛,疗寒湿之脚肿。风水可驱,溢饮能散。消咳逆肺胀,解惊悸心忡。

【要义简释】

《伤寒》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治太阳伤寒,头痛恶寒,无汗而喘。……寒愈闭而营愈发,裹束卫气,不得外达,是以恶寒。

恶寒”此一症状之病机大致有二种。此条乃从经络层面而言之“恶寒”。病在经络,亦即太阳经之层面,其病机是营束卫气使卫气失其卫外之能而见“恶寒”之证。二者,乃阳郁不升,体表阳气不足之“恶寒”。后者之“恶寒”,即俗谓之“畏寒”,常无寒邪束表,而是病在寒水过旺、肝木不达的情形。“芍药”章,“风木下郁,则阳陷而恶寒”者也。该证芍药甘草附子汤,用附子“温癸水之寒”。

……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闭,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也。

杏仁于此用“七十枚”而非“五十枚”,是为重降而轻升(桂枝二两)之意。《外台秘要》“深师麻黄汤”与“深师麻黄加枣汤”关于杏仁之量,有“六十枚”与“二两”之不同版本,恰可大致说明六十枚杏仁约为“二两”,而此方桂枝用“二两”,杏仁用“七十枚”而非《金匮》《伤寒》屡见之“五十枚”,可证其重在右路敛降。

大青龙汤麻黄六两,桂枝二两,杏仁五十枚,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石膏如鸡子大。治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发热恶寒,烦躁无汗。以风中卫气,卫敛而风不能泄,是以无汗。遏闭营血,内热郁隆,是以烦躁。……石膏清肺热而除烦躁也。

大青龙汤用药所“清”之“热”,乃石膏所清之“肺热”(原文:“石膏清肺热”;《伤寒悬解·大青龙证一·太阳三十二》:“石膏清神气之烦躁也。”),非“遏闭营血”,然后营血所生之“营热”。“营热”乃小青龙汤用芍药所清之“经热”。

中风之证,本应营中热盛,疏泄过度而汗出;其不能疏泄者,素体卫盛营虚也(《伤寒悬解·大青龙证一·太阳三十二》:“太阳中风,脉紧身痛,寒热无汗,脉证悉同伤寒,此卫阳素旺,气闭而血不能泄也。”),故即使中风,感得天地风木之气过旺,仍无法蓄积而燔蒸,窍开而汗出。以其卫盛营虚,故重用麻黄解表,而必用枣、草滋其化源。

小青龙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三两,五味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三两。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甘草培其土气,麻、桂发其营卫,芍药清其经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呕,五味、细辛、干姜,降肺逆而止咳也。

芍药清其经热”,此说有深义。此为营血之热,乃胆木不敛,郁滞所生。胆木上逆而刑克戊土,故干呕;营郁生热,其舌质必红。而大青龙汤之所以不用芍药者,其“发热”,乃热在气分,其证见为烦躁;热不在血分,故舌质不红。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治少阴病,反发热,脉沉者。以少阴脉沉而身反发热,则里寒已作而表寒未退。麻黄发其表寒,附子驱其里寒,细辛降其阴邪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甘草二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无里证者。以脉见沉细,经是少阴,而里证未作,宜解表寒。麻黄轻发其表,附子重暖其里,甘草培其中气也。

麻附细辛汤与麻附甘草汤亦大须一说。麻附甘草证,一为无热;二为脉沉细;三为见恶寒;四为无下利。实则,所谓“无里证”,即如先生所言之“里证未作”。对比“麻附细辛汤”条,先生认为“里寒已作”,其意细辛所降之“阴邪”即是“里证”。

那么,“麻附细辛汤”证细辛所降之“阴邪”,表现为何种症状?窃以为,《伤寒论》该条原文之“反发热”,实即浊阴上逆,阳气浮越,而外受寒逼,不得化汗,郁而为热之象。少阴病,本应“恶寒重、无热”,“麻附细辛汤”证见“热”象,故曰“反”。此时之外证,应是恶寒较重但尚未见下利(少阴病,“厥冷吐利”应常见)。因是浊阴之逆,故药用细辛,即此章“细辛降其阴邪”之谓也(“细辛”章:“寒水冲逆,则用细辛”)。而因其仍见体表经络闭束,故曰“少阴脏病连(太阳)经证”,并用麻黄“发其表寒”。

麻附细辛汤证,临床加干姜、白术、炙甘草、茯苓,并稍加桂枝,温中补土而去湿,可速驱其浊阴之气,保其阳气外发之资粮;桂枝助其阳升。

麻附甘草汤证,拙作《伤寒说意注》引先生《伤寒悬解》文,认为“发热是必见症”,似未必。《伤寒论》谓麻黄汤证,“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是麻黄所发之寒邪,未必见“发热”也;相反,脉沉、恶寒而证见发热,则是表寒闭束而浊阴逼其阳浮之象,宜细辛降浊,而不宜如表证发热之用血分白芍或气分石膏等药清而泻之也。麻黄附子汤证,其方药及量大同于麻附甘草汤。该证亦不见有热。

那么,麻附甘草证如何辨别?一是“脉见沉细”,故病属少阴(可并见手足厥冷);二是不见吐利交加,故为“无里证”(可并见腹中隐痛、小便清长);三是外见恶寒,故需解表(但尚非异常之冷,如冷至出现倦怠蜷卧之状)。

麻黄升麻汤麻黄二两半,升麻一两一分,萎蕤十八铢,石膏六铢,知母十八铢,当归一两一分,芍药六铢,黄芩十八铢,桂枝六铢,茯苓六铢,白术六铢,甘草六铢,干姜六铢,天冬六铢。治厥阴伤寒,大下后,咽喉不利,吐脓血,泄利不止者。……姜、甘、苓、术,温中燥土,知、膏、冬、蕤,清肺热而生津,归、芍、芩、桂,滋肝燥而升陷,升麻理其咽喉,麻杏泻其皮毛也。

此方极其典型。

温中燥土调金木,并用麻黄开表及升麻专药治专病。

外感病施治大法,无非如是。

《金匮》麻杏薏甘汤,麻黄五钱,杏仁十枚,薏苡五钱,甘草一两。

此方用“”为计量单位,较奇。后世有疑非仲景方者。

越婢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大枣十五枚,生姜三两。治风水身肿,脉浮汗出,恶风。以汗出遇风,窍闭汗阻,淫溢经隧,壅遏卫气,而为浮肿。麻黄发皮毛而泻水,石膏清肺金而泻热,甘、枣、生姜,补脾精而和中也。

此证之病机,似宜以《金匮悬解·水气二十三》所述为准。该条释为,“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者,水胀于经络也。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表郁热作,热蒸于内,风泄于外,是以汗出。而泄之不透,故外无大热。

肝司营血,中抱阳魂,其性温暖而发散;肺司卫气,内含阴魄,其性清凉而收敛。……风伤卫而营郁,故用桂枝以泻营;寒伤营而卫闭,故用麻黄以泻卫。

桂枝之“泻营”者,如下文,“专走经络而泻营郁”也。其营中之郁热,则非芍药无能建功。故桂枝汤用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章“桂枝汤”条)。

……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窍开汗出,则营卫达而寒热退矣。

营卫达而寒热退”之效,非麻桂可独建其功。乃麻黄汤、桂枝汤各药之合力。

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

麻黄之能,可概为“宣散、温通”。

……但走泻真气,不宜虚家。

《药性琐谈》(江海涛)称,“麻黄所在之地冬不积雪,古人通过这种现象说它'泻内阳’,把封藏的阳气发出来了。”“麻黄并不能以力度取胜(指破坚积聚。陈注),而是要靠其'渗透力’,起到'先锋’的作用……如果一个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辩证为实证,可能要用一些活血祛痰的药物,这时可配伍少量麻黄,发挥其渗透作用,带领诸药渗入顽痰死血中……3g就够了。时间不能过长,一周以内为好。”可参考。

【原文摘要】

肝司营血,中抱阳魂,其性温暖而发散;肺司卫气,内含阴魄,其性清凉而收敛。卫气清敛,则孔窍阖而寒不能伤,泄之以风,窍开而汗出,卫气失其收敛之性,故病中风。营血温散,则孔窍开而风不能中,闭之以寒,窍合而汗收,营血失其发散之性,故病伤寒。但卫性收敛,风愈泄而卫愈敛,则遏闭营血而生里热;营性发散,寒愈闭而营愈发,则裹束卫气而生表寒。以营血温升,则化火而为热;卫气清降,则化水而为寒。营郁而发热,卫闭而恶寒者,其性然也。风伤卫而营郁,故用桂枝以泻营;寒伤营而卫闭,故用麻黄以泻卫。桂枝通达条畅,专走经络而泻营郁;麻黄浮散轻飘,专走皮毛而泻卫闭,窍开汗出,则营卫达而寒热退矣。

麻黄发表出汗,其力甚大,冬月伤寒,皮毛闭塞,非此不能透发。一切水湿痰饮,淫溢于经络关节之内,得之霍然汗散,宿病立失。但走泻真气,不宜虚家。汗去阳亡,土崩水泛,阴邪无制,乘机发作,于是筋肉瞤动,身体振摇,惊悸奔豚诸证风生,祸变非常,不可不慎!

盖肾主五液,入心为汗,非血不酿,非气不酝,非水不变,非火不化。鼎沸而露滴者,水热而气暖也;身劳而出汗者,火动而血蒸也。汗出而温气发泄,是以战栗而振摇。所谓夺汗者无血、夺血者无汗,以其温气之脱泄,非谓汗血之失亡。

阳者,阴之神魂;阴者,阳之体魄。体魄者,神魂之宫室;神魂者,宫室之主人。上士重其人而轻其宫,人存而宫亦修;下士贱其主而贵其室,主亡而室亦坏矣。

【应用参考】

《中华本草》载麻黄有“拟肾上腺素;中枢兴奋;发汗解热;中等度发汗;抗菌抗病毒;抗过敏及免疫;镇咳平喘祛痰;对抗硬膜外阻滞所致心率减慢、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下降均;利尿”等药理作用。《名老中医用药心得》(张栋 王志)载朱进忠引李翰卿经验,称李用麻黄18g之麻黄汤不能发汗,因麻黄“陈久者辛温发散之功已减,甚至已消失殆尽。”后用新鲜干品9g即“汗后病愈”。(此可类推辛温发散之他药,亦多不宜用陈久者。陈注)载王玉英经验,“对于外感后久咳不愈,无论有无表证,均首选麻黄为用。”成人常用3-9g,小儿1-3g,炙麻黄成人5-12g。“不能用麻黄者,可用紫苏叶代替……一般常用12-15g。”载万友生经验,“对于水肿无寒热表证者使用麻黄,即使其用量再大,也只有见其利尿,而极少见其发汗。故于寒湿水肿,尽可大胆应用。”载成孚民经验(“车前子”条。陈注),用麻黄、荆芥、车前子、甘草,煎服或研末冲服,见微汗或小便利,可防止跌打损伤病情恶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