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德国作家、哲学家

 一起出洞 2023-06-12 发布于浙江
约翰·戈特利布·费希特( Johann Gottlieb Fichte,1762 – 1814 年)是一位德国哲学家,也是18 世纪末和 19 世纪初德国唯心主义和康德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之一。
曾经,他仅仅被视为康德和黑格尔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但后来他开始被视为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对自我意识的本质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撰写了《政治哲学》,并被一些人认为是德国民族主义之父。
生活
费希特(读作 FIC-ta)于1762 年 5 月 19日出生于德国东部萨克森地区的拉梅瑙。他的家人是丝带制造商,因为太穷而无法支付他的学费,尽管在他早年的时候,他的聪明才智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地贵族米尔蒂茨男爵的赞助下,他进入了著名的普福塔寄宿学校,为学生准备大学教育,并于 1780 年开始在德国中部的耶拿大学学习,随后在莱比锡大学. 1784 年,他的赞助人去世,他因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断学业,并没有完成学位就离开了。
1790 年,他在瑞士苏黎世当了一段时间的私人家庭教师,在那里他遇到了他未来的妻子约翰娜·拉恩,他是德国诗人FG Klopstock的侄女,并与之订婚。
同年晚些时候,(回到莱比锡和再次陷入财务困境),费希特同意给一名大学生辅导他当时对康德哲学知之甚少的康德哲学,于是开始深入研究伊曼纽尔·康德的著作,这些著作对他的生活产生了持久的影响。生活和思想。
第二年,他亲自前往柯尼斯堡会见康德,尽管康德显然对他的来访者印象并不特别深刻。但在 1792 年,费希特出版了他匆忙准备的第一部作品《Versuch einer Kritik aller Offenbarung》(“尝试对所有启示进行批判”),这本书最初被认为是康德本人所为。当康德 消除混乱并公开赞扬这部作品及其作者时,费希特的名声一飞冲天。
费希特继续担任导师,同时试图将他的哲学见解塑造成他自己的系统,他称之为Wissenschaftslehre(不同地翻译为“知识科学”、“科学学说”或“科学理论”)。1793 年 10 月,他在苏黎世与未婚妻结婚(他们将在 1797 年生下一个儿子,伊曼纽尔赫尔曼),此后不久,他获得了耶拿大学的哲学教授职位,该大学迅速成为新的首都。德国哲学。
他在耶拿一直待到 1799 年,出版的学术著作确立了他作为德国哲学传统中主要人物之一的声誉,以及更受大众欢迎的作品(以满足他将康德主义传播 到更广阔世界的愿望)。
在 1798 年的一篇文章中,费希特认为宗教信仰只有在其产生于适当的道德考虑的情况下才是合法的,并且上帝在道德世界秩序之外不存在。这导致了非正统和无神论的指责,他最终被迫离开耶拿。
到 1800 年费希特在柏林定居时,他的声誉已经开始下降,尤其是在康德和弗里德里希·海因里希·雅可比(1743-1819)否认他的Wissenschaftslehre之后。为了谋生,他私下讲课并出版了新作品,其中包括1800 年的《人的职业》( Die Bestimmung des Menschen ),尽管他因害怕再次被误解而不愿出版。
当柏林新成立的普鲁士大学于1810 年开学时,费希特被任命为哲学系主任, and in 1811 he was elected the first rector of the university. 他继续他的哲学工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在Wissenschaftslehre上演讲,并撰写政治哲学(包括一种新的国民教育形式,使德意志民族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和其他学科。
1813 年反对拿破仑·波拿巴的解放战争爆发时,费希特和他的妻子约翰娜都加入了民兵组织。1814 年 1 月 27 日,他在柏林死于斑疹伤寒,享年 52 岁。他的儿子伊曼纽尔·赫尔曼·费希特( Immanuel Hermann Fichte,1797 – 1879 年)也为哲学做出了贡献。
工作
在 1793 年发表了一些捍卫法国大革命原则的激进著作后,费希特开始认真地制定他的Wissenschaftslehre哲学,他在余生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不断修改。他认为这是为康德的批判哲学寻找新的基础,尽管从未否定康德主义。
继 1794/5 年的“Grundlage der gesamten Wissenschaftslehre”(“整个 Wissenschaftslehre 的基础”)之后,出现了“基于 Wissenschaftslehre 的自然权利基础”,1796/7)和“基于 Wissenschaftslehre 的伦理理论体系” ,1798)。随后进行了其他重新表述、解释和摘要。
费希特意识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回应戈特洛布·恩斯特·舒尔茨(Gottlob Ernst Schulze,1761-1833 年)的一部名为“Aenesidemus”的作品,他并不赞同康德关于本体(“自在之物”)存在的论点,即超感性现实超越了人类理性的范畴,并将“自在之物”和“在我们看来”之物的严格而系统的分离视为对怀疑论的邀请。
他提出了一个激进的建议,即我们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即意识在所谓的“现实世界”中没有任何基础。. 然而,他认为,自我意识依赖于被理解为不属于自我的事物的抵抗(他著名的“我/非我”区分),即其他理性主体的存在。
1806 年,他出版了“Die Grundzüge des gegenwärtigen Zeitalters”(“当代的特征”),将他的Wissenschaftslehre用于历史哲学,并确定了人类进步的五个历史阶段,从本能法则对理性法则。尽管(或可能是因为)与黑格尔后来将历史表述为一个辩证过程类似,但可以说是黑格尔本人对后来费希特降格为一个主要负责人负责。德国唯心主义历史上的注脚。
费希特还提出了理性自愿主义原则,认为世界及其所有活动只能被理解为实践理性活动的物质,这是意志获得完全自由和完全道德实现的手段。
费希特后来的政治著作与他早期激进和进步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他根据自给自足(自给自足)的思想发展了一种国家理论,该理论将控制国际关系、货币价值,并严格限制与外界的贸易。
他还称犹太人为“国中之国”,可以“破坏”德意志民族,并鼓励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犹太国家。他的“Reden an die deutsche Nation”(对德意志民族的致辞)) 1807-8 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和期间被德国民族主义圈子用来增强民族情绪,一些人认为他是德国民族主义之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