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俗语“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中,“三巡”和“五味”到底是什么?中华饮食礼节令人叹服

 青云散人之馆 2023-06-12 发布于河南


图片

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不仅诞生了诸多诗词文化,还留下了许多俗语俚语。

这些俗语俚语,朴素而凝练,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生活中恰当使用俗语不仅可以活跃气氛,还能指点迷津,令人警醒。

从小到大,我们听过的俗语数不胜数,如“饭吃三碗,不饱不饿。筷不成五,席不成六。”

这些俗语大多通俗易懂,只看字面就可以理解。但有的需要细细品味才懂其中深意,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就是“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这句俗语。

“三巡”是哪三巡?“五味”又是哪五味?里面又有哪些讲究呢?

图片


酒文化——酒过三巡

现代人对“酒过三巡”的理解是:酒足饭饱。解释为吃饱喝足了,这顿饭局就可以落下帷幕了。

但其实 “酒过三巡”不仅仅是指饮酒的行为,还包含了古人的饮酒礼节,饮食智慧。

古人饮酒讲究按巡,即按照尊长到卑幼的顺序,依次敬酒饮酒,众人都饮完一杯称为一巡,一次宴会往往要饮酒数巡。

以“巡”来形容饮酒大概起源于人们围桌进食之后。

在唐代以前,人们的进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参与宴会的人各有一席,分散而坐,因此在宴席间斟酒时,并不会有“巡”的感觉。

唐朝以后,胡床传入中原,人们开始坐上了高凳,由此产生了高桌,人们开始围桌吃饭饮酒。

唐朝的《宫乐图》中,向我们形象的展示了当时“酒过三巡“的场景。宫女们围着桌子而坐,一位宫女执掌长柄勺,为其她宫女轮流斟酒,这才有了” 巡“的感觉。

唐朝饮酒一般为三巡,因此产生了“酒过三巡”之说。如如元稹《和乐天初授户曹喜而言志》一诗云:“归来高堂上,兄弟罗酒尊。各称千万寿,共饮三四巡”

那为何是“三巡”,不是四巡、五巡、六巡呢?

这是因为作为拥有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我国从古至今一直倡导饮酒有节。

《礼记·玉藻》里说到饮酒的礼仪时,有言“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意思是,君子饮酒,要保持仪态,喝完三杯就要停下来,不能过量。

图片

《左传·宣公二年》中更是直言“过三爵,非礼也”,意思就是喝过了就是失礼的行为。

一直以君子标准要求自身的中华民族,在饮酒上也很好地保留了这个习惯。

因此,“酒过三巡”实际上就是每个人正好都是饮过“三杯”酒,我国自古也有“酒过三巡方知醉”的说法。

由此可见,“三巡”是最为恰当的量,微醺但不至于酒醉,不会因醉酒而忘记礼节,丑态百出。

现在人们不再讲究长幼尊卑,饮酒的“巡”也有了新的涵义。今天的酒席上,有的地方以共同举杯一次为“一巡”,也有的地方对“三巡”没有准确概念,是说喝酒已经有一会了,大家已经尽兴了。


饮食文化——菜过五味

美酒自然要配佳肴,因此诞生了“菜过五味”的说法。

关于“五味”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五味”指五道菜。

二是说“五味”指的是上了“酸甜苦辣咸”五种味道的菜,这是说东道主为了顾全所有宾客的口位,席面上所有菜肴必须味道齐全,“酸甜苦辣咸”一样不差,保证宾主尽欢。

图片

不论哪种说法,后半句想表达的意思和前半句是呼应的,都是说宴席已过半,大家都已酒足饭饱,该依次退场了。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连起来看,就是一套规范的中国饮酒礼节。饮食有度,这样才不会做出失礼的举动;适可而止,才是人生最好的修养。

酒不贪杯,食不过量,饮食有节,适可而止,恰到好处,人生才能行稳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