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近驰名“八大行”,细数汉正街曾经的繁华

 来开好运 2023-06-12 发布于湖北

硚口是汉口商业之根,硚口区汉正街是汉口商业贸易的发源地。早在明成化初年(约1465年),区境的汉水北岸因水运之便,商贸兴起,从而形成河街,后扩展至正街、夹街、堤街,促进了汉口镇的发展与繁盛。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汉正街已形成了以经营商品类别区分的行帮或行业,同时也形成了一些商品的专销市场。清代中后期,汉正街逐渐形成粮、盐、油、茶、棉花、药材、木材、广货八大交易行,远近驰名。

一、粮食行

旧时汉正街集市

明万历元年(1573年),湖广漕粮由湖南城陵矶改在汉口交兑后,汉正街沿河码头有了粮食交易。清道光年间,杨家河码头为杂粮市场,有20多家粮行在此开市。集稼嘴(集家嘴)一带为米行,有20余家米行在此开市。同治十年(1871年)汉正街上埠一带开有粮行,在河街和朱家港分别建有米市公所和杂粮公所。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粮食行40家,年交易额白银3600万两。

二、盐行

汉正街淮盐巷

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汉口成为淮盐转输口岸后,淮盐经销成了汉正街大宗交易。清初,淮盐商人在武圣庙一带置产业定居,形成淮盐巷,后扩展至淮盐一巷、淮盐二巷,在淮盐巷建有淮盐公所。

清政府在武圣庙设督销淮盐局(征税机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盐行10家,年交易额白银500万两。

三、油行

货郎担

清初,川、鄂、湘各地油脂商人将油脂通过水、陆运输汇集汉口,汉正街逐渐形成油行。据《中国经济全书》记载: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油行10余家,多开设在打扣巷一带。这些油行以经营桐油为主,也经营植物油,年交易额白银2300万两。

四、茶行

旧时茶作坊小景

清代后期,汉正街形成茶行,崇阳、蒲圻等地茶叶在此行销。汉正街开设有抱云轩、车和顺等10家大型茶叶铺,请女工在市区采购茉莉花,用土法加工制成花茶。茶叶行销周边省市,生意红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交易额白银1700万两。

五、棉花行

清末纺纱

清乾隆初年,花布行(棉花和土布行)已被列入汉口镇八大行帮之一。清代后期,汉正街同安里一带开有多家棉花行,多为天门、沔阳棉花产地的商人经营,其棉花交易量仅次于上海。棉花行从交易中收取佣金(中介费),由卖方按售价的1%付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棉花行10家,年交易额白银800万两。

六、药材行

叶开泰参药店

清初,汉正街已形成药材市场,药帮巷、新街口、茯苓巷均为中药材专卖市场。药帮巷开有河南怀庆协盛全药材行,新街口开有张万顺药材行,茯苓巷开有茯苓行。药材市场聚集河南、江西、四川、湖北的药材商行,不少人在汉正街购置房产,修建会馆。河南怀庆府商人建有药帮巷、药帮一巷、药帮二巷及谭怀会馆(药王庙);药商张万顺建有万顺一巷、万顺二巷。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汉正街有药材行20家,年交易额白银300万两。

七、木材行

大水巷、永宁巷等 图片来源:网络

明代,汉阳鹦鹉洲是木材集散地。清代,发展至永宁巷、大水巷一带,木材商聚集在此形成木材行。板厂巷为著名板材行,设有柯兴发板厂、田万顺板厂、敖宏发板厂等。

八、广货行

老同兴晒制酱油的大口缸

汪玉霞糕点

清代中期,广东的食糖、调料、食品、糕点、酱制品等广货杂品进入汉正街市场后,渐成货行。广货行主要分布在三曙街与长堤街之间,后形成广货巷地名。该巷名店有黄志诚、老瑞和、老广康等。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军在汉口纵火,汉正街市场多数被焚毁,市场萧条,“八大行”日渐消失。

文字来源:《硚口区志》

图片提供:硚口区史志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