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读书】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老沔城人 2023-06-13 发布于湖北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标、教材、学情分析?

作者:王红顺


    课标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简称教学设计的三分析。三分析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非常关键,因为学养目标的确定、大概念的确立、主干问题的提出、活动任务的设计、达标检测的过关,它都是重要的前提、条件、依据。课堂预设的精准、精彩也离不开三分析这个有效工具。同时三分析还是教师课能提升的重要抓手和载体。那么如何科学、务实、高效地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标、教材、学情分析呢?

    在借鉴专家、学者论述基础上,结合自己相关思考,特分享如下做法。

    一,课标分析

    课标分析依次为三个步骤:摘录课标陈述、关键词句分析、得出结论。

    找到并摘录与本章节有关的课标陈述,主要包括:学段目标、内容要求、学业质量标准、教学提示与建议,涉及的素养。

    关键词句分析,一要重点把握过程、结果双行为动词解释及内容细化;二是重点把握涉及每个核心素养的维度、层次、细节;三是从教学提示、教学建议中提炼出有用的教学策略,即怎么学;四是从学习内容、学业质量要求中确立学什么、怎么学。

    拿动词分析来说,分析时要关注如下几点:结果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分为四个水平,从低到高分别是了解(同义词:知道、初步认知)、理解(认识、会)、掌握()、运用(证明、应用)。结果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方面,使用行为动词时略有不同,要注意目标类型和行为动词的匹配问题。一般情况下,当我们要描述知识的目标水平要求时,通常使用“了解”“知道”“初步认识”“理解”“认识”“掌握”等行为动词。而当我们要描述技能的水平要求时,通常使用“会”“能”“运用”“应用”等行为动词。过程目标对应的行为动词也分为四个水平,分别是经历(同义词:感受、尝试)、体验(体会)、感悟、探索。可见,“经历”“体验”“感悟”和“探素”是描述过程目标四种不同水平的目标行为动词,通过“经历”获得“感性认识”,通过“体验”获得“具体经验”,通过“感悟”获得“理性认识,通过“探索”获得“确定结论”。

    得出结论指的是从课标分析中务必明确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即教、学、评的关联性。

    存在问题:多数教师撰写的课标分析,大多只有课标陈述摘录,缺少具体的关联分析,更确少分析后的得出的有用总结。

    二,教材分析

    专家建构:教材的深度分析(理解)至少需要完成四个突破:

    (1)自下而上,把握教材的上位概念;
    (2)由表及里,把握教材在蕴含的深层意义;
    (3)由点到面,沟通知识与知识的联系;
    (4)由内而外,沟通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换句话说,教材的深度理解要深到教材的上位概念中去,要“深”到教材的深层意义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中去,要“深”到知识与生活的广泛联系中去。

    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单元知识上挂下联(内容结构化系统)分析、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及与目标达成关系(课标适切性)分析;教材处理意见。

    单元知识上挂下联,指的是对教材的纵向分析,分析在学这一单元前,学生己经学过什么,即"上挂”;学这一单元,要为后面哪些单元服务,即"下联",通俗说就是分析册与册相关章节之间的关系,建立大概念统领的课程内容结构化模块。

    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分析,指的是对教材的横向分析,分析安排中节与节之间的知识、概念是怎样的关系,即构建单元大概念结构图及章节知识思维导图,尤其是明晰单元大概念和主干问题。同时还要分析,所选的教材内容是否能成课标要求,内容需要不需要增删、调换,需要不需要补充资源。

    可见,上述二项分析重点是:编排体例、特点及目的;内容结构及分解(知识树或思维导图形式);立体整合及不同版本教材单元比较。

    教材分析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教材处理意见″这个环节,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就是要通过上述分析得出教材整合意见,即重组教材内容,明确单元主题,构建新的学习单元,同时指出单元课时安排。

    一般说来教材整合主要有三种思路:一是调换顺序;二是拓展内容;三是变换情境、例题、练习等。

    以往存在的问题:正如专家所说:受制于知识理解和学科理解上的偏差,教师的教材理解普遍存在四个问题:

    (1)眼光专注于低位概念和下级概念,较少抓住教材蕴含的上位概念和上级概念。
    (2)“粗浅”。眼光专注于表层的知识符号和概念性知识,较少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
    (3)“零散”。眼光专注于庞杂、琐碎的知识点,较少沟通知识与知识的纵横联系。
    (4)“抽象”。眼光专注于知识的结果和结论,较少重视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背后蕴含的价值意蕴。另外:教材分析层级不明晰,分析的目的不明确,更重要的没有得出教材处理的方案。

    三,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就是要明晰单元学习时,学生真实起点与逻辑起点之间关系。学情分析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经验、兴趣、价值观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基础学习力分析,对学生学习困难点分析。同时也不可乎视对学生前面已有内容学业质量是否达标的分析。

    具体讲,学情分析:重点可放在学习本单元学生前提知识、经验、技能、思维优劣势;学生对本单元前理解、负迁移、困难处、关键点及学习深度是什么。具体可以思考以下这些问题: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是什么?认知水平如何?通过本单元的教学生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学生有没有与本单元知识相关的生活经验?学生的生活经验情况如何?本单知识对学生而言学习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学生自己阅读本单元知识会产生哪些疑问?哪些内容自己能够学会?哪些内容可以由同伴讨论学会?哪些地方需要教师点拨引导甚至讲解?学生喜欢怎样的情境?学生喜欢怎样的学习方式?要注意单元学情分析中要增加学生相关学习内容、学业质量标准是否达标分析。

    总之,课标分析依次为三个步骤:摘录课标陈述、关键词句分析、得出结论;教材分析主要包括三部分:单元知识上挂下联(内容结构化系统)分析、单元内节与节之间及与目标达成关系(课标适切性)分析;学情分析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经验、兴趣、价值观分析,对学生知识、技能、思维等基础学习力分析,对学生学习困难点分析。同时也不可乎视对学生前面已有内容学业质量是否达标的分析。课标分析要见析,要有结论;教材分析要目的明确,要得出教材整合方案;学情分析颗粒度要小,要聚焦、细化、实用。

【附录一

    李松林教授等编著的《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一书提提出了一心两径教材深度分析方法

    “一心”是需要把握住的精髓与灵魂:学科的方法与思想,从操作到思维。

    理解例子:数学中等量替代法、分类处理法、化归思想、组合与转换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物理中等效法、变量控制法相区作用思想,化学中的对比实验法、能量守恒与转化思想,语文中的语言表现手法以及课文中蕴含的人文思想等。

    两径是指知识的来源与去向和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前者包括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即从当下到历史(塑源)和知识的作用与价值,即从书本到生活两个维度。

    理解例子:明晰知识的背景和源头,如“乘法的产生”、“寓言的缘起”、《祝福》这篇课文以“祝福”二字作为题目的缘由。

    把握知识的实际作用以及它背后蕴含的人文精神和价值旨趣。如“全等三角形的实际作用″“燃烧原理的生产作用”“比喻的表达作用”,后者如《老王》一课蕴含的人道观和平等观、《水循还》一课蕴含的生态价值观、《平均分》一课蕴含的公平观念。

    知识的节点与网络包括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即从特殊到一般)和知识的关系与结构(从局部到整体)两个方面。

    理解例子:一方面要超越特殊与个别,把握住更具本质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如乘法的本质、数列的本质、浮力的本质、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距离的规律以及英语时态呼应规律。

    理解知识关系与结构就是要把握住教材蕴含大概念。

    知识的产生与来源偏重于对知识产生塑源分析,即知识是怎么产生的?思考如何让学生从生活走向学科。

    知识作用与价值偏重于知识应用,即学这些知识有什么用,思考如何让学生从学科更高层次再走向生活,解决生活中真问题。学科本质与规律偏重于课本只不过是一个例子,从这篇文章到这类文章,从这一道题到这一类题,深层剖析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探究可复制、运迁移、创新迁移的规律。

    学科方法与思想偏重于运用知识这个载体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从思维生长、进阶层面去挖掘、建构教材。

    知识的关系与结构偏重于梳理上下位概念、知识网络结构,尤其是提炼内容中蕴含大概念、核心概念、概念网。

    总之,一心两径五维度教材分析重点在于突出知识意义建构与学生素养发展。

【附录二

    具体操作方法案例:李松林教授等编著的《深度学习设计模板与示例》一书提出“五链式分析法

    “五链式分析法”框架:前理解一一从哪里开始;触发点一一如何开始;困难处一一会遭遇什么障碍;关健点一一如何突突障碍;发展区一一学到哪里去。

【链条1“前理解”(从哪里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从哪里开始?其实质是对学生的

    “前理解”进行分析。学生的“前理解”包括先见、先知和和先验。

    批注:换个词就是学生见识、已具备知识、已具备经验。

    理解例子:如在《燃烧的条件》一课中,学生大多见识过火的燃烧和熄灭;“在《测量石块的体积》一课中,小学生已经学过体积的知识,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小学生在超市购物时已经积累了小数的生活经验。

【链条2“触发点”(如何开始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二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如何开始?分析学生心灵的触发点,其关键是准确诊断这些“敏感的神经”,即新奇处、困惑处、共鸣处和挑战处,进而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深层动机。

    理解例子:

    “新奇处(新鲜好奇)”:例如在《认识小数》一课中学生觉得新鲜和奇怪的地方是“小数点的位置一动,这个小数的大小就差别非常大”。

    困惑处(予盾与冲突):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一课中,学生觉得矛盾和冲突的地方是“既然物体重量不同,为什么还同时落地”。

    “共鸣处”: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学生共鸣的地方是“作者的悲惨经历和母爱的伟大”。

    挑战处:在《数列的应用》一课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帮爸妈分期付款购房设计一个付款模型去挑战。

【链条3“困难处”(会遭遇什么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三个问题是:学习开始后,学生会遭遇什么认知障碍?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遭遇的认知障碍是“无法像长方形和正方形那样,用直接数面积单位的个数这个方法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

【链条4“关键点”(如何突破障碍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突破和克服认知障碍?即准确定位教师必须重点点拨的地方——精要之处,过经过脉的地方。

    理解例子:在《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能否突破和克服学生认知障碍的关键点是“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较不规则的平面图形转化成更为规则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链条5“发展区”(学到哪里去

    深度分析学情的第五个问题是:学生能够学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其实是对学生的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即“发展区”——现实水平、发展(潜能)水平。

    理解例子:《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一课中,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通过学生合作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学生知道需要使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可以定位在“学生具有解决由各种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的复杂图形的面积问题这个潜力。

    结论:五维度分析是一个有机系统,要互相逻辑、衔接、关联照应,如前理解与发展区照应,困难处与关键点照应等。学情五链式分析法立足于微观分析,前理解指向学生知识见识经验;触发点指向新旧知识关联,学生兴趣点、困惑点、生长点;困难处特指疑难点;关键点特指需要教师点拔点;发展区特指预设基础、潜能目标达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