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厥阴病——乌梅丸

 华华YHBH0207 2023-06-13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厥阴二: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人参六两 桂枝六两 当归四两 蜀椒四两,去目 附子六两,炮 黄连一斤(别家十六两) 黄柏六两

上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和药令相得。内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日三服,稍加至二十丸。禁生冷、滑物、臭食等。

伤寒,脉微而见厥逆,七八日,皮肤寒冷,其人躁扰,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脏厥者,藏寒发厥,阳根欲脱,故生躁乱,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内有蛔虫而厥,其人必当吐蛔。蛔虫在内,令病者有时静,而复有时烦也。所以然者,此因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其膈,故烦。蛔虫得温而安,须臾复止。及其得食,胃寒不能消纳,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扰乱不安,是以又烦。蛔闻食气而上,随胃气之呕逆而出,故其人当自吐蛔。吐蛔而发厥,是为蛔厥。乌梅丸,乌梅、姜、辛,杀蛔止呕而降气冲,人参、桂、归,补中疏木而润风燥,椒、附,暖水而温下寒,连、柏,泻火而清上热也。

1 伤寒,脉微而厥,脉微而手足寒凉之义。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肤冷,是阴厥证,里阴外乘,清阳内陷。因于脏寒而发厥逆也。脏厥者,阴盛脏寒而发厥逆,阴阳不交也。阴盛而发厥逆,则阳厥不降,阳上阴下,不交顺接,中气不运也。阳根欲脱,故生烦乱而无暂安时者。

脏厥者,就是阴盛脏寒,而发厥逆之义。阴盛发厥,则为阴厥之义,反之则为厥阴之名。

阴厥于下,阳厥于上,阴阳互厥,不相顺接也。土不升降,所以四逆也。四肢秉于脾胃,而手足寒凉者,就是阴阳不相顺接的外化证。

脏(藏)寒发厥,阳根欲脱,故生躁烦。阳厥不降,火升则烦,离根则躁,故其人烦躁无暂安时。此燥无暂安时,辨证上区别于蛔厥的时烦时静。师解“藏”寒发厥,应是脏寒。 

乌梅丸,治蛔厥,也治脏厥。蛔厥者,也建立在脏厥的基础上。也是木必先郁,而后生虫。此提纲后面,是教辨脏厥与蛔厥也。

2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有时静,而复时烦,区别脏厥,躁无暂安时。蛔厥者,时静时烦,此为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其膈,故见时烦,蛔虫得温而安,须臾烦止,故病者静。及其得食,胃寒不能消纳,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扰乱不安,是以又烦,蛔闻食气而上,随胃逆呕出,故其人当吐蛔。乌梅丸,清上热温下寒,杀虫清风,升陷降逆,交济阴阳,以建中气。

   乌梅丸,调理下寒上热,以建中气。因为厥阴之经,阴盛之脏,阴中虚,则发厥逆,中虚未败,下寒而上热也。上泻逆热,下温阴寒,补中化气,交济阴阳也。厥阴病,寒热之要方。

图片

附一,江尔逊医案——蛔虫

曾治两儿童,患麻疹并发肺炎高热,住院痊愈后,遗留阵阵烦燥,西医认为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用镇静药物无效。有的中医认为是高热后的阴虚风动,用益阴潜阳息风的药物也无效。江老注意到,这两个儿童都是一看到食物,烦躁就会发作,几分钟之后,就会缓解,并能正常进食,这很符合“得食则烦,须臾则止”的特征,于是用乌梅丸化裁,连续两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燥不再发作。江老深有感触地说,张仲景如果不是亲自看到这种病人,怎么能写出这么形象,这么准确,这么生动的条文呢。《伤寒论讲稿》

附二,郝万山医案——蛔虫

一15岁学生,男,因患急性扁桃体炎,而出现高热数日,经治疗发热消退,已可以正常上学,但中午放学回家,腹中比较饥饿,一旦坐到饭桌前闻到饭菜的香味,胃中就会出现一阵嘈杂不适,口中唾液大泫,需休息几分钟,才可以正常进食。早饭不出现这种情况,晚饭偶有这种情况,无吐蛔史,只有类似“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于是按照上热下寒来治疗,用乌梅丸来加减化裁,7剂诸症消失。《伤寒论讲稿》

图片

厥阴三: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之不运也。足之三阳,随阳明而下降,足之三阴,随太阴而上升,中气转运,胃降脾升,则阴阳顺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此阴阳不接之原也。中气之所以不转运者,阴盛而阳虚也。四肢秉气于脾胃,脾胃阳旺,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暖而手足温,所谓阳盛而四肢实也。《素问》语。缘土旺于四季,故阳受气于四末,《素问》语。四末温暖,是之谓顺。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厥冷。四肢,阳盛之地,而阴反居之,变温而为冷,是反顺而为逆也,因名厥逆。厥逆之家,木郁火动则发热,木火未盛而寒水方旺,则为厥。诸四逆厥者,是其阴气方盛,阳气未复之时,故不可下。凡虚损之家,阳衰阴旺,证亦同此,不可下也。

1 凡厥者,上阳下阴,不相顺接,便为厥也。厥者,手足逆冷,皆中虚不运,上下阳阴,表里阴阳,不相顺接也。诸四逆厥者,是手足寒凉,不可下之,此为一定之理。虚家也同。

2 “凡”厥者,无论外感内伤,不论哪经,见手足逆冷,即是为厥,中虚不运也。厥者之理,虽在厥阴提纲,三阴病俱有,不单单只在厥阴病也,最典型的四逆汤,就是以病证命方名。四肢温暖,是之为顺,四肢寒凉,是之为逆,故名四逆汤。提纲有“凡”字,黄师解也有“凡”字,不可下之,一定之理。虚家亦然,此是重点,不可犯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