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悬解》厥阴脏病——乌梅丸证

 谷山居士 2021-01-30

厥阴二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1 伤寒,脉微而厥,厥者,中虚不运,手足寒凉之义,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为蛔厥。脏厥者,脏寒发厥,中气不运,阳上阴下,阴阳不交,阳根欲脱,故生躁乱而无暂安时者。此烦燥无暂安时证,同少阴十八,吴茱萸汤烦燥欲死证,病理皆是脏腑俱寒,微阳离根。

  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有时静,复有时烦,区别脏厥,躁无暂安时。蛔厥者,时静时烦,此为脏寒,不能安蛔,蛔虫避寒就温,上入其膈,故见时烦,蛔虫得温而安,须臾烦止,故病者静。及其得食,胃寒不能消纳,气逆作呕,冲动蛔虫,蛔虫扰乱不安,是以又烦,蛔闻食气而上,随胃逆呕出,故其人当吐蛔。吐蛔发厥,是为蛔厥,乌梅丸主之。乌梅丸,清上热温下寒,杀虫清风,升陷降逆,以建中气,交济阴阳。

2 脏厥者,脏寒而发厥也,阳根欲脱,故人躁扰,无暂安时。

蛔厥者,也是脏寒而厥,此厥证轻,又有吐蛔,此时烦时静也。故此二证,皆脉微而厥。厥则阴阳不交,上热下寒也。乌梅丸,清上温下,建中杀蛔。

附一,江尔逊医案;蛔虫

曾治两儿童,患麻疹并发肺炎高热,住院痊愈后,遗留阵阵烦燥,西医认为是高热以后遗留下来的脑病,用镇静药物无效。有的中医认为是高热后的阴虚风动,用益阴潜阳息风的药物也无效。江老注意到,这两个儿童都是一看到食物,烦躁就会发作,几分钟之后,就会缓解,并能正常进食,这很符合“得食则烦,须臾则止”的特征,于是用乌梅丸化裁,连续两天,泻下蛔虫无数,或死或活,从此烦燥不在发作。江老深有感触地说,张仲景如果不是亲自看到这种病人,怎么能定出这么形象,这么准确,这么生动的条文呢。

附二,郝万山医案;蛔虫

一15岁学生,男,因患急性扁桃体炎,而出现高数日,经治疗发热消退,已可以正常上学,但中午放学回家,腹中比较饥饿,一旦坐到饭桌前闻到饭菜的香味,胃中就会出现一阵嘈杂不适,口中唾液大泫,需休息几分钟,才可以正常进食。早饭不出现这种情况,晚饭偶有这种情况,无吐蛔史,只有类似“得食而烦,须臾复止”,于是按照上热下寒来治疗,用乌梅丸来加减化裁,7剂诸症消失。

(下条提纲,是为重点,这只是注解,没有转载原著,对照着原著,好好理解这个厥字,厥到底什么病理,什么症象是为厥,学习脏病辨症,最重要的依据)

厥阴三

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

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

1 凡厥者,上阳下阴,不相顺接,便为厥也。厥者,手足逆冷,皆中虚不运,上下阳阴,表里阴阳,不相顺接也。诸四逆厥者,是手足寒凉,不可下之,此为一定之理。虚家也同。

2 “凡”厥者,无论外感内伤,不论哪经,见手足逆冷,即是为厥,中虚不运也。厥者之理,虽在厥阴提纲,三阴病俱有,不单单只在厥阴病也,最典型的四逆汤,就是以病证命方名。四肢温暖,是之为顺,四肢寒凉,是之为逆,故名四逆汤。提纲有“凡”字,黄师解也有“凡”字,不可下之,一定之理。虚家亦然,此是重点,不可犯戒。

厥阴四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

1 伤寒一二日,以至四五日而厥者,表阳外伤,四五日者,阴阳一偏,而病厥逆,厥阴为阴极之脏,阴极则阳复,故阳复发热;前热者后必复厥,此是厥热往来之义。前之厥深者,后之热也深,前之厥微者,后之热也微,盖前之阴盛而为厥,后必阳复而发热,阴阳之胜复不偏,则厥热深浅相等则病愈。厥应下之者,是厥深将终而热深将作,厥终下之,使热复不剧,以救营血而息肝风;而反发汗者,亡其血液,风动火炎,必口伤烂赤。

2 上章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是一定之理。厥逆之时,是不可下之,前厥深者,后热也深,故热欲复时,可以下之,以防热过伤阴,故言厥应下之,是根据厥深热复亦深之理也。在厥去热复之时,应先下之,使阳与阴平,则病能愈,热去厥也不来,是治善之法;不然热来则伤肝肾之阴,厥来又伤心肺之阳,厥热胜负不已,则正气之损伤为重,养虎为患,非计之得者也。而反发汗治其表者,则汗出夺血,风动火炎,口伤烂赤。

  厥不可下之,是脾胃虚寒,在太阴少阴之厥者,只见厥逆,不见热复。此在厥阴经者,阴极阳复,有厥热往复,不只是厥,故热复之时,可以下之。厥不可下之,也可以理解为,在太阴少阴,不可下之,在厥阴厥热往复者,热复之时可以下之。

3 外寒伤其表,则里阴偏盛,阴阳一偏,而病厥逆,厥则寒盛,阴极阳复,表阳里阴,阴阳往来,就像跷跷板一样,阴阳互厥。表阳外伤而里阴内盛,故见厥寒之胜,阴极阳复,又见热盛。阴阳互厥,总因寒伤表阳,阴盛而互厥。总之寒厥与热复,都是阴阳之偏,中虚不复。

4 在太阳篇;表阳伤寒,阴寒之实,阴极而厥逆,内滑而热厥。如白虎汤提纲,

  在厥阴篇;表阳伤寒,还得四五日,至厥阴经,里阴偏盛,阴阳一偏,即病厥逆,厥热往复。

厥阴为六经之终,阴极阳复,此也为阴阳之理,厥阴阴极阳复,从何经之复。392页肝胆同气,寒热往来,而生烦者,胆木之阳复也,寒热不作,而反静者,肝木之阴盛也。

论;厥阴十二,先厥后热,利止咽痛,其喉为痹。45页,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阴结乙陷,阳结甲逆,此正为上热下寒,阴阳不交为厥也,寒在乙木,热在少阳,肝胆属木,一阴一阳,脏阴经阳,厥热往来,内在厥阴,外从少阳,阳气来复也。

  厥阴三,厥不可下,是一定之理。本条厥应下之,看懂则不矛盾,厥去热始复之时,下之泄热,以求厥热相平而病愈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