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 | 余映潮:《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评赏

 新用户78684458 2023-06-13 发布于湖南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评赏

执教:余映潮 评赏:陈海霞

摘 要:这是一节关于《再别康桥》的教读课,课堂教学分“听记”“读背”“品析”三个板块有序推进,学生的课堂实践活动充分:听记文学常识,丰富课堂积累;反复读背诗歌,朗读指导到位;品析诗歌意象,培养鉴赏能力。听记,讲究的是“丰”;读背,讲究的是“实”;品析,呈现的是“美”。

关键词:《再别康桥》;听记;读背;品析

图片
图片

余映潮老师


【教学实录】

(学生起立并喊班级口号。)

:你们刚才抒发的是豪情,《再别康桥》抒发的是柔情,所以大家要调整情绪。这是一节教读课,教大家朗读、品析,教给大家有关的知识。先请大家朗读,注意读出柔情。

(学生齐读课文。)

:好。这节课,我们有三个活动(投影):

听记 知晓有关知识

读背 课文朗读训练

品析 诗歌意象欣赏

[点评:开门见山,定下基调,柔情诵读,明确目标。]

:请拿起笔,我给大家讲析有关的知识,大家先读起来(投影):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诗人之一。1920年曾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学成归来后任北京大学等院校的教授。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 

:请在课文的注释下旁批上“大学教授”。徐志摩年轻的时候是学霸,学成归来是大学教授。1931年11月因飞机失事遇难,这里面也含有他的爱情故事。请继续朗读作品介绍(投影):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最重要的代表作,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抒情诗之一,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是一首经典的写离愁别绪的现代诗歌。

:请批注“抒情诗”“离愁别绪”“经典名篇”。(学生记笔记。)

投影:

康桥,现在译作“剑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一生曾多次造访剑桥大学。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心绪难平,于11月6日在归国的轮船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佳作。 

:请在课文的标题旁边批注“康桥,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作者“再别康桥”是指他来到曾经学习过的地方和生活过的场所,然后和她再见。

师: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建筑美”,建筑美是“三美”之一,“三美”是徐志摩的诗歌美学主张。请读一读(投影):

全诗共7节,第1节和第7节语意同中有异、前后呼应、回环往复。第2节至6节描写回忆中的景和事,是本诗的第二层。诗句错落有致,排列美观,描写抒情的角度精致。

师:请在课文的最后一节批上“与第一节同中有异、前后呼应、回环往复”,它们表现出浓郁的抒情效果,而且表现出章法、结构之美。我们需要知道这种结构的表达效果。请在第二节旁边批上“诗句错落有致,排列美观”,这首新诗的形态是很好看的,有审美的视觉冲击,这节诗表现了“建筑美”,非常讲究形式的美观。

师:再来了解作品的“绘画美”,读起来(投影):

几乎每一节诗都给人以生动的画面感,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水底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色彩美丽,富于变化,给人带来视觉上流动的美感。

师:请批上“画面之美”“视觉的美感”。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招摇的水草,榆荫下的清潭,有动有静,有宏有微,有虚有实,情景交融,色彩美丽,富于变化。

师:除了建筑美、绘画美,还有第三美大家应该有感觉,大胆地说一下!对,就是作品的“音乐美”,读起来(投影):

全诗节奏柔美舒缓,意境宁静优美。基本上是逐节换韵,偶句押韵,韵律和谐。第2节到第5节诗通过画面描写来抒情。首尾两节诗有着一唱三叹、惆怅伤感的意味。

师:请继续做好笔记,批上“节奏柔美舒缓,意境宁静优美”“逐节换韵,偶句押韵,韵律和谐”。特别的音乐美表现在首尾两节,一唱三叹,表现出一种淡淡的离愁别绪,有着惆怅伤感的意味。在课文中顺势积累大量的文学知识,能够丰富我们的见识,提高我们的赏析能力。

[点评:知人论世,了解“三美”,积累知识,内容丰厚。]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第二个训练活动:课文朗读训练。这首诗歌的朗读要求达到这样的境界,请读起来(投影):

读出宁静感;读出节奏感;读出惜别感

师:我们来试一试第1节,读出宁静感、节奏感、惜别感。

(学生齐读。)

图片

师:语气还要舒缓一点,我告诉大家怎样读(投影):

低沉,舒缓;前两句每句两顿,后两句每句三顿。第二句注意三个地方:“我”微微上扬;“轻轻的”语速稍慢;句后略有停顿,以读出“分号”的作用。

师:要用低沉、舒缓的语气,第一句读成两个部分,第二句读成两个部分,第三、四句分别读成三个部分。这里有一句要扬起来,“正如我轻轻的来”,“我”字上扬,“来”后面略作停顿,要把分号的作用读出来。请听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用低沉、舒缓的语气朗读。)

师:不错,豪情在进入本诗的特别意境之后,就变成了柔情。第2节诗,表达一种爱恋、一种怀念。

(教师范读第2节。)                           

图片

师:一齐把朗读要求读一读(投影):

语气上扬;深情地,舒缓地,甜蜜地;因为情绪的激动,二、三两句可不进行停顿,第四句越读越慢,以至于将“荡漾”二字顿开。 

师:本来二、三两句间有分号,但因为情绪激动,可以不停顿。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再来一遍,用抒情的语气,不是读书的语气。

(学生再次齐读。)

师:第3节诗,语气要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也就是不要读成两个部分了;第二句略有停顿,以显现“冒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大家把要求读一下(投影):

语气平缓;深情地,陶醉地;因为抒情的需要,第一、三句需要淡化停顿;第二句后略有停顿,以显现“冒号”的作用;“水草”读出重音。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图片

师:注意把速度放慢,再读。

学生再读。

(教师范读第4节。)                           

图片

师:先明确第4节的朗读要求(投影): 

气平缓;深思地,深沉地,感慨地;“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句中自然停顿;“虹”“揉”连读;“彩虹似的梦”几个字语气不重但字字要清晰。

师:注意,有很多人读这节诗的时候,把它读成“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断句有误,应该读为“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天上虹”与“揉碎”要连读。天上虹表现的就是清泉,虚写清泉中的梦,因为曾经在这儿游玩过,那么美好的想象就浮现出来了,“揉碎在浮藻间”。试读一下。

(学生齐读。)

师:语速放缓一点,再读。

(学生再读。)

师:好,一起来把第5节诗读给老师听听。

(学生齐读。)                              

图片

师:这节诗要有很高的朗读技巧,把要求读出来(投影):

语气上扬;语速加快;向往地,畅想地,愉快地;因为激情的需要,二、三两句不作停顿;第四句语速放慢,“放歌”应读得清脆,一字一顿。

师:根据朗读要求,大家来试一下。

(学生再读。)

师:快之后再慢下来,需要朗读的控制力。咱们来读第6节诗。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师:又变得高亢起来了。

(教师范读。

图片

师:请看朗读要求(投影):

语气下沉;速放慢;深沉地,舒缓地,有点惆怅地;用句中的停顿来很好地表达作者心中略带伤感的情绪;“康桥”二字要读得比较沉重。

(学生自读。)

师:语速快了,沉重感没有读出来,各自再试一下。

(学生再次自读。)

师:下面读最后一节诗。请看要求(投影):

语音更低沉一点;语气更加轻柔一些;宁静地,潇洒地;“悄悄的来”四个字要读得很清晰;最后一句越读越慢;“云彩”二字,轻音处理。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

图片

师:我们大致地感受了一下诗歌朗读的技巧和基本要求,但想要一口气学得这么到位,还是很不容易。我们读出了宁静感,读出了节奏感,读出了惜别感。下面自由读背5分钟,注意轻柔地、舒缓地,这个时候不需要豪情。开始!

(学生自由读背5分钟。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背,注意两字——“读背”,实在背不出来,可以读。“再别康桥”,预备——背! 

(全班齐声读背。)

师:不错!即使是齐读齐背,也还带有一点刚才朗读训练的痕迹,这就让老师很高兴了。再叮嘱大家的是,朗读诗歌要关注两个字——“语气”。注意了语气,就能抒发情感。谢谢同学们。

[点评:这里有极难见到的朗读指导的解说文字,朗读的指导细致入微:把握情感,注意停顿;语速语气,抑扬轻重;集体训练,人人受益;课中背诵,增加积累。]

师:现在开始我们的第三个活动——诗歌意象欣赏。象,物象;意,作者的主观情感。诗歌有说理诗,也有抒情诗,它们往往用意象说理抒情。我们这次品析的话题很简单,就你的欣赏和你的品味,试说《再别康桥》中的最美意象。集中分析某一个意象,你认为它是最美的,就要阐释你的理由。给大家3分钟时间准备。最美意象何在?它就在你的眼中,在你的品味之中。

师:一起把屏幕上的文字读一读(投影):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

师:解读此诗的钥匙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学生静思,批注,品析。)

师:下面请同学们发表观点。

生:我认为最美意象是第4节诗中“那榆荫下的一潭”,诗人将“那榆荫下的一潭”比作“天上虹”,虚实结合,既表现了康桥的美丽,也抒发了诗人对母校的赞美。

师:注意,这句诗的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在“梦”。“彩虹似的梦”是照应“天上虹”的,这是七彩的梦呀,简短的诗节中洋溢着浓郁的、美美的回忆。

生:我认为诗中最美的意象是“金柳”,夕阳给柳树穿上了金色的服装,把柳树描述成了一位新娘,深深地抒发了对康桥的热爱。

师:好。是“金柳”,不是绿色的柳,多么灿烂的色彩!金柳是谁呢?是夕阳中的新娘,不是姑娘,是“新娘”,新娘一定是喜悦之情的象征,这两字用得特别富有情致,于是就有了“艳影”。“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种美好、幸福的感觉停留在心中,荡漾在心中。

生:我认为“青荇”是最美的意象;“招摇”一词动态地写出了青荇的形态,即使是软泥上的青荇,诗人认为也是在向自己道别;诗人借“青荇”这一意象抒发了他对康桥的留恋。

师:“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康河的柔波里,在曾经生活给予“我”的爱之中,“我”仍然要表达对她的爱恋。“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水草是躺在康河的柔波里的,多有情味、多有韵味!

生:我认为诗中用“满载一船”来形容“星辉”这个意象,特别美。“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给“星辉”赋予了动态。

师:“星辉”用得好,星辉灿烂,星辉斑斓,仍然是象征着回忆中的美好。而且“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想放歌而不能放歌,一切的美好都在心中,一切的美好都在回味之中。

生:我认为最美的意象是第6节中的“夏虫”,夏虫本来是不能沉默的,但作者写它沉默了,这是通过写夏虫的沉默来表达对母校深沉的爱。

师:沉默,是怀恋,是恋恋不舍。这里用了想象手法。移情于物,这个时候需要沉静,需要沉思,需要回味,需要默默地告别,所以“夏虫也为我沉默”了。

[点评:最美意象赏析,是特别有智慧的训练话题。一个话题激起千层浪,师生深度对话,课堂精彩纷呈,学生发言充分,教师点评精妙。]

师:我们具体来看一看,请同学们做好笔记。

(投影“最靓丽的意象”和第2节诗句。)

师:最靓丽的意象——“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意象,表现了诗人对康桥生活的甜蜜回忆,那样鲜明,那样清晰,那样甜美和幸福。

(请学生记笔记。) 

(投影“最柔美的意象”和第3节诗句。)

师:最柔美的意象——“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青荇和水草,是柔美的,表现了诗人长伴康桥的美好心愿和对康桥热烈的爱恋。柔波里、怀抱中,这种美好的心愿、热烈的爱恋建立在长伴的基础上,这也是一种期盼、一种愿景。

(请学生记笔记。)

(投影“最深沉的意象”和第4节诗句。)

师:最深沉的意象——“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为什么说它深沉?它表现了诗人纷繁的思绪和无穷无尽的对康桥生活的回忆,形象地表达出清泉之中沉淀着他的情真意切的美好梦幻。

(请学生记笔记。)

(投影“最激情的意象”和第5节诗句。)

师:最激情的意象——“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最激情的意象甚至还有“具象”的感觉,如同具体的画面、具体的生活情景呈现在我们面前,它似乎在重温昔日康桥生活的快乐美好,就像一幅写实的画面。

(请学生记笔记。)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种方法,不是一般地品析意象,而是品析“最……的意象”,这就比一般的意象品析层次要高一些。接下来继续。

(投影“最宁静的意象”和第6节诗句。)

师:最宁静的意象——“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这种宁静的意象吻合离别的情绪,它写心情,因为别离,只能悄然。

(请学生记笔记。)

师:同学们,老师写了一个“完”字,其实还有一个意象,含义最丰富的意象——“云彩”,那就是大家的作业:请同学们探寻“云彩”的丰富内涵。

师:谢谢大家的努力,下课!

[点评:教师归纳,以“最……的意象”为主话题进行品评,既有概括提炼的新意,更有品析鉴赏的高度。]

【案例赏析】

《再别康桥》是一篇体现了文学大师徐志摩先生“三美”主张的佳作,而在余老师的这堂课上,我们同样可以领略到语文教学大师的课堂“三美”。

板块式思路设计的“建筑美”。三个教学板块,就是三次实践活动:听记,读背,品析。教学板块清晰,步骤明朗;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知识到能力有序推进;三个教学板块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有机结合;听说读写品,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变化有致。

师生活动的“画面美”。每个教学板块的实践活动,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听记”板块,以教师讲析为主,那是精致的静物素描;“读背”板块,以学生诵读为主,教师指导细腻,那是巧妙的国画工笔;“品析”板块,以师生对话为主,学生品析,教师点评,多角度归纳,那是一幅绚丽多姿的泼墨水彩画。美丽的画面,不仅在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还在于课堂上师生的诗意表达与平等对话。 

教学语言的“音乐美”。余老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洁净美雅,无一处“碎问碎答”,无一句“闲言碎语”。每一个话题的提出,都有明确的指向性;每一次对学生的点评,都讲究准确性与生动性,都能在学生理解认知基础上再深入;用雅致语言进行讲析,文学术语巧妙地穿插其间,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教学语言不疾不徐,那是“胸中有丘壑”的大气;课堂节奏起伏变化,那是“课似看山不喜平”的灵动与高雅。

而在这“三美”的背后,我们还感受到了课堂的“三度”。

积累的广度。“积累是课堂教学之魂”,课堂是积累的主阵地。作家作品、创作背景、美学理论以及相关知识、课中背诵,都有真正的落实。

诵读的密度。密度体现在诵读频率之高,朗读自始至终贯穿在课中;体现在具体指导之细,细致到每一句的停顿、重音、抑扬、语气等,都有教师美化、优化的诵读指导;还体现在集体训练的有力,所有学生全部参与,诵读特别充分,做到了关注全体,整体提升。

鉴赏的高度。“最美意象”的品析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话题,它激起了全体学生思考与表达的兴趣。教师以“最……的意象”归纳作结,这是极富创意的鉴赏角度,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思维与鉴赏能力。 

  【说明:授课时间是2018年9月13日;地点是河南长垣一中。贵州省铜仁市江口县淮阳中学陈海霞老师对教学实录作了整理,并进行了点评和赏析】  

(本文原载于《语文教学通讯》A刊2023年第5期

图片
图片

本刊热销专辑

图片
图片


微信号:ywjxtxa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学术期刊、中国教育学会中语专委会学术支持期刊——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A刊)

邮发代号:22-46

订阅办法1:

      各邮局所均可订阅,月刊 ,定价15.00元,全年定价200.00元(含1本作文辅导专刊20.00元)
订阅办法2:

     登录天猫“语文报社旗舰店”后,直接下单购买。

订阅办法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