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度】清华大学附属小学:“1 X课程”设置的三大特点

 清风一篓 2023-06-13 发布于广东

图片

导读

“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整合性、规范性、选择性,正是清华附小“1+X课程”设置的三大特点。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

清华附小自2010年起,基于“为聪慧与高尚的生奠基”的办学使命,着力构建“1+X课程”体系。“1”指优化整合后的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服务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拓展性课程。随着“1+X课程”实践与研究的不断深入,统摄课程结构、体现课程走向的课程表也逐渐成熟。从课程设置中可以窥见学校着眼于学生完整性、个性化发展的育人理念。清华附小的课程设置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图片

整合性

整合性是体现“1+X课程”课程理念最重要的属性。学校从“培养完整的人”的高度出发,将10多门国家课程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以及每门课程的学科属性、学习规律及学习方式,整合为五大板块:品格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语言与人文、数学与科技、艺术与审美。

五大板块的划分并不否定学科课程的有人价值,而是依据学科属性的相似性进行优化整合,更加突出了核心素养整体发展。而“X课程”基于五大板块,根据学校特色和学生特点进行深度融合,有的甚至超越板块边界。

“X课程”中,学校个性课程包括:主题阅读、清华少儿数学、视听英语、书法、足球、戏剧、DI课程、3C课程等;学生个性课程包括:体育自主选修、艺术自主选修、创新与实践、“一条龙”课程、“种子”课程以及众多自创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努力为学生提供完整的教育情境,以主题统整课程内容,还原事物或问题在现实生活中的本来状态,使原来学科本位的多类知识纵横联系,聚合裂变,形成强大的核力量,促进学生关注生活、关心世界、整体考察、系统思考、全面发展。

以“语言与人文”为例,该板块以“语文立人”的思想,以主题统整,将语言的表达、理解及运用融合,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合成一个个“集成模块”。每天上午第一节大课时各班均安排“语言与人文”,将听、说、读、写、练等要求融为一体并将人文、社会、艺术、科普等融入主题。口语交际、演讲溶论、经典诵读、儿童写作、阅读交流等均融入同一体系下展开课程实

推进整本书阅读,实现课内指导与课外阅读的统整,静态阅读与动态阅读相结合,独立阅读与亲子阅读相结合。加大阅读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与文化修养。该板块内的英语课程则将口语、视听、阅读、欣赏、写作等有机整合,系统安排,促进儿童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的整体提升。融合汉语与英语的双语阅读是板块内整合的重要途径。我们尝试着将语言与人文板块内的学科教师资源进行整合,语文、英语由一位教师任教,在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上取得新的突破。中文比较阅读、中英文表达习惯、中英文化差异、多元文化的理解、融合与共生等,都在这种整合中得到开拓性的探索。任课教师在统筹安排课时、整合主题内容、优化整合策略等方面获得更多自由创生的空间,该板块课程的人文气息得以彰显。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

我们清醒地意识到,五大板块井不是相互割裂、互不往来的,各学科素养反映到儿童的身上仍然是综合的、整体的必须着眼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学校教师团队开发了多个校本化的综合实践课程。

例如,我们开发了高年级的“3C(Care、Connection、Creation)课程”,力求基于专题,将生活、实践、人文、社会、创新等无痕融合。“Care”指对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社会)的关心、关注,能够发现、提出问题;“Connection”指能够联系并活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和思想,对现象和问题进行整体思考;“Creation”指能够在实践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创新表达,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附小的建筑”、“清华园的植物”、“关注雾,改变环境”等3C课程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

低、中年级围绕综合戏剧课程进行跨界的整合,构建儿童的第二重生活。教师发现“戏剧”是多板块整合的有效载体。每个学期每个班级选择一个主题,编排本班戏剧,从选题、剧本创作到节目排练、道具制作、舞台设计等全部由学生完成,各学科教师围绕戏剧需要,共同为学生提供相关指导。语言与人文教师主要帮助学生确定选材、辅导学生提炼主题、创编剧本;艺体教师帮助学生角色表演、编排动作、制作道具;数学与科技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动画创意背景、多媒体技术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身心健康、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等素养培养蕴含其中。

跨界整合除了以主题统整将各领域教师资源整合在一起,共同服务于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之外,还体现在不同板块的课程在同一教师身上的融合。在清华附小,同一位教师兼教艺术和语言或兼教艺术和数学、科技等已经在探索中前行。这些教师任教的不同板块课程可以连排,这为他们实施板块之间的整合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时空。而学生在每个领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但又以整体的方式外显出来,自然、自在。

图片

规范性

“1”的课程是学生的必修课程,这是底线,必须牢牢把握。学生必须首先达到国家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这是“规定动作”。但由于课程标准是分科设置,分科之间会出现一些交叉和重复,而且国家课程需要在全国范内具有普适性,必然会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基于清华附小的学校文化和学生实际,我们用整合的思维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设计,使国家课程成为基于课程标准的“本校课程”。任何教材都不是标准,而只是对课程的“一种理解”、“一种资源”、“一个例子”。我们没有被教材遮蔽对课程标准的关注,而是坚持回到教育原点,回归课程教学的本质。学校以课程标准为规范,开发了各领域每学年一册的《质量目标指南》,规定了各类各科课程每学年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使得“1”的课程有了规定性的约束和质量评价依据,这是课程标准校本化、具体化的一个成果。

例如,《语文质量目标指南》以“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オ,一篇好文章”为总目标,超越于某册具体的教材,以课程标准相关的规定为质量依据,并细化为具体可测量的质量目标,提出可操作的实施策路和质量评价标准,还以附件的形式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供教师在课程实施时使用。《质量目标指南》实现了课程标准的细化、教材整合的深化、课程内容的明晰化、认知体系的序列化,形成了具有清华附小校本特色的课程规范。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

为了进一步让每一节“1”的基础课程有基本的规范,学校组织教师在努力把握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以《质量目标指南》为依据,从“教本”走向“学本”,把《乐学手册》打造成儿童乐在其中的对话载体。除了文本,课件、视频、音频、网络等资源也成为《乐学手册》中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

以《乐学手册》为例,每一部分内容都由乐学目标乐学单(预学单、共学单、延学单)和数学间读等组成。乐学单十分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方法的指引、探究兴趣的培养和探索能力的发展,使得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有规范性的引领。在这个保底的规范性之上,又留给教师较为充足的基于自身教学风格和本班学情的创生空间。《乐学手册》还整合、优化了各种练习资源,并补充大量原创的作业,这些作业的设计由易到难、梯度合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开放有度、富于创意,从根本上规范了“1”的课程课前、课内和课外整体的操作要求。

对于“X课程”,我们有规范性文件《“X课程”纲要》,规定了课程性质、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建议、课程评价等。在规范性之下,我们将“规定动作”完成得更到位、更饱满、更具发展性;“自选运作”完成得更丰富、更具魅力、更具附小风貌。

我们在整合设置“1+X课程”体系时,各板块的课程设置总体上规范执行国家规定的比例,但在弹性范围内,在课时长短、课时比例上又体现了校本化、科学化、人本化的特色,成为引领学校课程改革走向深入的课程设置规范。“1+X课程”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回到基础。“1+X课程”中的“1”与“X”的比例随着学生年龄增长与个性发展差异保持一种动态平衡,并追求“0.618”的黄金分割比值。

整合后的多元化课程内容需要不同的课时安排,我校的课时安排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了调整,分为四种课时,每天的安排长短结合,张弛有度。“小课时”35分钟,主要用于整合后的基础性课程的实施;“大课时”60分钟,主要用综合性课程,便于主题活动的开展,确保探究过程的充分展开;“微课时”10或15分钟,用于晨诵、习字等,每日坚持,形成习惯;“组合课时”90分钟,用于大型综合实战活动课程的开展。这样的设置在给教师较大课程自主权的基础上保证了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

图片

选择性

基于校本特色和学生实际的课程设置,必须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这样才能形成学校独特的课程文化和学生的个体气质。

儿童是丰富的、充满个性的,存在着多种多样的可能。落实“儿童站在学校正中央”的理念,就是要为儿童的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这也是“X课程”的应有之义。每个学生在每个领域都可以选择一项个性化课程。

以体育自主选修为例,就包括轮滑、板球、棒球、篮球、健美操、足球、乒乓球、田径、武术等众多自主选修项目。再如,“3C课程”在同一年级内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或问题,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在不同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走进大学实验室,深入社会调查,合作展开研究,选择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创造成果。为满足各年级学生对各个项目的选择需求,学校举全校之力,引校外资源,采取“年级联动授课制”,所有校内外本领域教师同一年级同一时间、不同年级错开时间进行课程实施,保障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享有所喜爱项目的最优师资,又便于教师分级、分层次开展教学。教师的全学段流动和同一时间集聚,全校学生的“选课走班”成为校园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园

清华附小的课程设置并非“一张课表定一年”,而是坚持“大课程”的理念,依托地绿、物绿、人缘的优势,尊重附小儿童特殊的家庭背景、个性特征和发展潜质,敏锐捕捉具有时效性、地域性、校本化的教育资源,融合为“X课程”,充分体现“生长课程”的理念,舒展儿童灵性,拓展课程深度和宽度。课表中有很多“滑动”的板块,体现了课程选择的灵活性、阶段性、时效性和体验性。每个班级每月的课表都有变化。一张班级课表中又派生出多个不同时段、不同领域的微型课表。

自主选修课程中每个板块中的众多小项目定期轮换,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计划并安排自己的选修项目,并可以根据学习情况,适时调整。自主选修的各项目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整体联动。

如在戏剧月,围绕戏剧开设主题课程,既提升专业技能和艺术素养,又服务于统一的主题内容。更重要的是,各项目的学生之间能相互协作,换位体验。学生完全可以在多个项目之间“走穴”,打通了艺术领域各门类之间的关节,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追求,使艺术在学生身上表现出综合的艺术修养。课程实施中,师生还不新引进和创生出许多新项目,并随季节的变化不断调整,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灵活性和针对性。

每月一次的主题活动课程都融多领域于一体,实现跨领域的深度整合,注重体验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蕴含着更为丰富的隐性自主选修,提供给学生更为广阔的生命舒展平台。通过综合的主题设计,让学生走出小学,走进大学,走进社区,走向大自然,实施“游学课程”

如,入学年级针对小幼衔接开设的“启程课程”,中年段针对十岁关键期开设的“知行课程”,毕业学期针对毕业和中小衔接开设的“修远课程”,都很好地将文化认同、习惯养成、心理调适、人际交往、价值引领、学法变革、仪式洗礼等融为一体。针对清华附小即将迎来的百年华诞,各学段又设置了令师生终身铭记的“百年附小”主题课程。这一融历史、阅读、艺术、体育、考察、走访、创造于一体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校本特色课程,必将成为不可复制的附小印记。

图片

统编教材的使用开启了课程改革的新时代,这两年里,全国小语界在学习新教材、理解新教材和如何使用好新教材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用好统编教材,推进儿童阅读。为进一步推广儿童阅读,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中心和东南教科院集全国顶尖研究力量,深度进行新教材教学研究,决定于4月27-29日深圳大学举办2019年春季儿童阅读课程推进大会(点击了解情况)。


扫码报名,名额有限


温馨提示:根据小编以往的经验,大会前一至两周报名人数将会爆满,门票数量有限,心动不如行动!请老师们抓紧时间提前报名!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