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馆藏 | 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Moco)——高古瓷

 馱夫 2023-06-13 发布于福建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藏有顶级的中国和韩国陶瓷,其核心收藏来自鉴赏家安宅英一。安宅英一出生于1901年,其收藏最早始于1933年左右。作为日本收藏界最为重要的藏家之一,安宅英一却几乎没有著作留下来。


《美之猎犬》

安宅英一曾经的助手,曾任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首任馆长且任期达25年的伊藤郁太郎撰写的《美之猎犬》出版后,世人终于得以了解这位一生都在追求和探索艺术之美的陶瓷收藏家之往事。

“事实上,'美的猎犬’就是说我自己。如果说当年安宅先生是一个搜寻猎物的猎人的话,那么我作为他培养的助手,就是一头猎犬,只要闻到美的气息,就义无反顾地追踪上去。——伊藤郁太郎

本次将官网中可观览的线上藏品分为中国高古瓷、元明清瓷和高丽瓷此三个部分列出,部分藏品解说来自官网。

共计36件


NO.1
东汉 青瓷印纹四系罐

自商周到战国的这段时间,中国青瓷的前身——被称为“原始青瓷”——在以江南一带为中心的区域内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到了东汉,浙江省北部诞生了成熟的青瓷。这件青瓷四系罐的罐体全面施印花纹,和同时期的印纹硬陶用的是同样的装饰技法。在浙江省的上虞、宁波、永嘉等地的窑址都出土了同种纹样装饰风格的陶片,属于越窑青瓷最早期的制品。



NO.2
吴-西晋 青瓷堆塑神仙楼阁瓶


这件作品是三国到西晋时期在江南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中心的地区墓葬中出现的陪葬用明器的一种,或被称为“谷仓罐”。上部塑造楼阁以及各种人物动物,楼阁的门阙前面还有龟驼碑,碑顶端做成三角形,碑上刻铭文“会稽出始宁用此丧葬宜子孙作吏高迁众无极”。由此可知,这尊神亭瓶是现在浙江省上虞一带烧造的产品,用作陪葬,包含有祈祷墓主人子孙繁荣的愿望。


NO.3
唐  骑马侍女彩绘陶俑

唐朝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市)极其繁荣,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和物,是当时的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长安胡风盛行,根源是受来自西亚等地的文化影响,其中一种具体的表现就是流行女子穿胡服、着男装、骑马。这件作品便是众多反映当时风尚的骑马女俑中的一件优秀作品。




NO.4
唐  骑马持鹰彩绘女

这件藏品与上一件骑马女俑风格相同,极可能是同一批产品。女子是训鹰人的装束,头戴鹰冠,右手架鹰,抿紧的嘴角传达出一种紧张气氛。丰腴的面部具有盛唐开元年间已经发展成熟的人物造型特征。服装的一些部位残留有贴金(金彩)痕迹,可见作品本来应该有华丽的彩饰。


NO.5

初唐  加彩 宫女陶俑


这尊陶俑极度的纤瘦细腰反映的是初唐时期的理想的女性形象。女子头顶高高挽起的发髻是当时流行的“半翻髻”。装饰方面用朱、青、绿、黑,复加金彩和贴金箔,表现华丽的服饰。人物眉目秀丽,塑造的应该是一位高贵的宫廷女性。



唐  彩绘双环髻陶女俑

陕西省长武县的张臣合墓(665年)出土
陕西省博物馆藏



NO.6
唐 彩绘女陶俑

盛唐时期的开元年间(713-741年)到天宝年间(742-756年),墓葬壁画和用于陪葬品的陶俑中所表现的女性形象从前代多见的纤瘦转向了丰满。这件作品堪称盛唐女俑的杰作之一,既有少女般的天真可爱,还隐隐让人感到矜持与高洁的气质。她左手做出的姿势似乎是有小鸟栖留,而头部微倾,好像正在侧耳捕捉那鸟儿的轻轻鸣叫,情态生动迷人。造型方法为模塑,制作当初应该施有华丽的彩色。



NO.7

唐  三彩贴塑宝相花纹瓶



NO.8

唐 三彩坐狮

岩座上蹲踞着的这只狮子左后爪探在口前,造型灵动。从陕西省西安王家坟90号唐墓、临潼庆山寺的舍利塔塔基砖室(741年)成对出土的类似器物来看,这件作品可能本来也有一对。出土于佛寺塔基也证明了唐三彩不光被用作陪葬品,在佛教寺院也常有用度。






唐 三彩坐狮一对

陕西省西安王家坟90号唐墓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唐 三彩坐狮一对

1985年临憧唐代庆山寺舍利塔基精室出土

临潼博物馆藏



NO.9

唐 三彩贴花执壶

这个执壶的造型起源应能追索到一种叫“oinochoe”的古希腊酒器。唐代,西方文物经丝绸之路大量进入中国,唐三彩中模仿源自西方的金属器和玻璃器的造型并不少见。这件器物整体施褐色釉,器身下部复加两层绿釉,上面再局部装饰蓝彩。三彩的多色釉装饰和饱含异国情调的器形在这里得到了精彩的统一。



NO.10

南北朝   青釉鸡首壶

天鸡壶,又称“鸡首壶”,这一件有着龙形把手和鸡头的象形注口,另有小耳,壶口为盘。天鸡壶的注口大多情况下不具有使用功能,单是装饰用部件,证明这类产品的明器属性,而且实际情况也是多见于墓葬出土。与这件器物类似的还出现在北魏墓中,由此推测它可能是6世纪前半页华北地区的产品。器表施釉两次,获得了玻化程度较高、发色美丽的青釉,证明当时华北地区也能生产优质青瓷。



NO.11

北宋 越窑青釉划花折腰盘

这件折腰盘器壁极薄,口缘部位呈六瓣葵花口。除去圈足,其他部位满布刻画的卷草花纹。类似的器物曾在慈溪市的寺龙口窑址出土。而在杭州市和绍兴市出土的类似器物的圈足底内可见“御厨”铭文,应该是南宋宫廷用食器。寺龙口窑址的南宋初期产品中存在被定为“官窑类型”的一类,证明该窑场曾受命烧造宫廷用器皿和祭器。




NO.12

金  耀州窑青釉印夔龙纹炉

金代耀州窑青瓷上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月白釉的新釉色,而同时青瓷产品的釉色也随之变化,开始多见泛黄绿色的产品。这尊香炉是当时产品中的大件,炉体分为三面,交替分布贴花的凤纹和长方形凸棱,三足上还饰有兽面,使器物越发显得厚重。它称得上是金代耀州窑的一件杰作,陕西省蓝田县曾出土过与之类似的双耳香炉,二者体量大致相同,但后者为月白釉。
E


金  耀州窑青釉印夔龙纹炉
陕西省蓝田县曾出土
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




NO.13

唐  鲁山窑花釉罐

黑釉自东汉以降取得了各种成就。发展到中唐、晚唐时朝,中原地区出现了在黑釉器物上加施不透且略带青色的白釉进行装饰的技法。这种具有流动美感的釉装饰在唐三彩上也有所体现,传达出的是一种唐代的审美意识。这件器物表面的白釉还部分呈现乳浊失透的蓝紫色。陕西省铜川市的黄堡窑、河南省平顶山市的鲁山段店窑等窑口都发现过类似的陶瓷片。



NO.14

晚唐-五代 越窑青釉六系罐


从晚唐到五代,在以浙江省为中心分布的越窑窑场,生产以“秘色青瓷”为特殊代表的各种青瓷制品。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不仅在国内流通,还远输海外。这尊六系壶即出土于印度尼西亚的西里伯斯岛(Sulawesh),据传是当地国王的秘藏。内外均施青釉,釉质失透,发色略微泛黄。两个板耳和四个环形系用来固定壶盖。带盖的类似器物在江苏省苏州七子山五代墓中有所出土。


省苏州七子山五代墓中有所出土



NO.15

北宋 龙泉窑  青瓷阴刻 花草纹五管瓶


壶体肩部的五支角状管实际与壶内部并不相通。有考古报告记录了1976年浙江省龙泉县的墓葬中的出土同类器物,并且伴出有盘口瓶和执壶。这件多管瓶的器表可见当时华南地区生产的陶瓷器物所特有的、起分割区划作用的突线,还有简略的阴刻花草纹。在此之前多管瓶基本被认为是越窑产品,但是从底部圈足的处理手段、施釉方式、烧成技法等特征来看,此件应该被判定为龙泉窑青瓷的初期产品。




NO.16

东汉  绿釉 楼阁

在古代中国,墓中陪葬现世物品的模型或俑等明器,表达的是一种希望墓主人在死后的来世仍然能享受与现世同样的生活的丧葬思想。这件陪葬品表现的是一座四层楼阁,在当时应属先进的高层建筑,从楼上的手持弓弩的人物可以判断它被用作箭楼,但同时还塑造了貌似乐者、农奴的人物。所用之绿釉在当时的陶瓷明器上一度盛行。曾是川端康成旧藏。





NO.17

南宋青瓷 凤凰耳花瓶


这件青瓷瓶的双耳作凤凰造型,日本俗称“鳳凰耳花生”(“花生”为日式插花所用的花瓶等花器)。这种风格的青瓷重复厚施青瓷釉,呈现“粉青色”,在日本又被称为“砧青磁”。镰仓、室町时代以后,龙泉窑青瓷大量传入日本,传世至今的作品也不在少数。这件便是其中之一,相传曾经属于丹波篠山藩主青山家族。同为凤凰耳花瓶,日本和泉市久保惣记念美术馆收藏的日本国宝“万声”和阳明文库收藏的日本重要文化财“千声”是尤其著名的两件名品。但是这件作品的优美釉色和造型的协调美感与上述两件名器相比,完全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本作品应该是浙江省龙泉窑在南宋鼎盛时期制作的产品。




左:南宋·“万声”青瓷凤耳瓶

日本 久保惣记念美术馆藏

右:南宋·“千声”青瓷凤耳瓶

日本 阳明文库藏 日本重要文化财




NO.18

北宋 磁州窑白瓷划牡丹纹折沿盆


这件器物先在灰色胎体上施白色化妆土,再用线刻划花表现牡丹纹,然后罩一层透明釉烧造而成。施化妆土是为了获得类似白瓷的效果而采取的手段,在宋代华北一带的许多瓷窑都被使用。河北磁县的产品是较早被发现而广为人知的,该地区古称“磁州”,因此总称为磁州窑。这件器物可能是洗脸和洗手的盥洗容器。



NO.19

金 磁州窑 绿釉刻黑花牡丹纹瓶



胎上施白色化妆土,再涂黑釉,然后剔刻背景,突出牡丹花纹样,在施加一层透明釉而烧成之后,最后再挂一层绿釉,低温二次烧造。这尊瓷瓶在磁州窑产品中绝对是制作精细、耗费工力的优秀作品,也是一件世界级的知名珍品。作为装饰主纹的牡丹花刻画明确、造型大气、气质豪放,花纹的黑色和作为背景的绿釉底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根据磁县观台窑址的发掘成果,可知这种类型的器物为金代产品。



NO.20

北宋  白瓷刻花 莲花纹洗

口径24.5cm

这种体量较大、内底深且宽广的器形称作“洗”。这件定窑白瓷的内外两面都装饰着用斜刀刻花手法和梳篦工具刻划出的纤细流畅的莲花纹,纹样在定窑白瓷所特有的象牙白釉上若隐若现。器物胎体极薄,肉眼观之似乎透光,取于手上则触感轻盈。為了使薄胎器体在烧制时不致歪曲,采用覆烧方式烧成, 口沿部位没有施釉,是为了防止入窑烧造时釉质熔融发生粘连,也进而加上银质釦口,一为美观二为保护。定窑产品在唐、宋、金三朝都被宫廷使用,这件作品堪称宋代定窑白瓷的一件优质产品。




NO.21

北宋  定窑刻花牡丹纹瓶 (锯口)

定窑历来被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从晚唐开始生产白瓷,宋金两代还曾烧造大量宫廷用器。瓶口缺失,制作精薄,相对于这样大的体量而言,分量算是很轻。薄胎表面以刻画手法布满牡丹卷草花纹,充分体现出北宋时期定窑高超的制瓷技术。从1935年到36年在伦敦举办的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曾展出本作品,本器底部贴有纸条,说明本器属品与收藏者来历等。



NO.22

元  龙泉窑青釉点褐彩玉壶春瓶


器物青釉上散布着铁锈色不规则斑点。在日本这类瓷器被称为“飛青磁”,特别为茶人所钟爱。无论是釉色还是铁斑装饰,这件青瓷瓶在同类中都堪当一件优秀作品。它的器形俗称“玉壶春”。细长的颈部和丰满的器腹相映成趣,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圈足的底釉被削去大约有5毫米左右,露胎部分呈深红褐色。这件作品是大阪豪商财阀鸿池家族的传世品。




NO.23

南宋  建阳窑黑釉油滴盏

黑釉碗被称作“天目”,一般认为此名称源自中国浙江省北部的天目山。不过,油滴天目烧制于福建省建窑,也叫“建盏”。釉面带有金银或深蓝色的虹彩辉斑,宛如水面泛起的油滴,因此得名“油滴”。这种斑纹其实是釉药中所含有的铁分在釉层表面的结晶。这件油滴茶盏口沿部镶有金釦口,既是对盏口的强化和保护,又在色彩上与黑釉形成对比,勾画出夺目的一环亮色。此器物在镰仓时代传至日本,据说过去曾为关白丰臣秀次(l568-1595)所拥有,后来,经西本愿寺、京都的三井家族和若狭酒井家族辗转流传至今,附属品还有南宋时期的3个漆制天目茶台。




NO.24

北宋 汝窑天青釉水仙盆

汝窑是北宋末年烧造宫廷用青瓷的窑口,其传世品在世界范围内仅有90余件。其窑址在很长时间内不明,直到2000年在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发现了生产宫廷用器的瓷窑才有所定论。这件椭圆形水盆带有四足,被称做“水仙盆”。传世品则台北故宫博物院的4件特别有名。这一件作品口缘部镶有铜釦,因为口部有一点点残缺,因此对整体进行了微量切削,而后加釦修整。它的底部也施满釉,另外还有6个芝麻粒状的细小支钉痕,也体现汝窑产品的特点之一。釉色是典型的天青色,且底部釉色的发色格外优美。




NO.25

南宋  官窑青釉八方瓶
高21cm

瓶的盤口外撇呈寬折唇狀,器身做出八面八棱形状。颈部和肩部可见横贯的突线,应该是对古铜器弦纹的模仿。整体厚施粉青釉,颜色呈淡青色,略带白浊。胎色灰黑,圈足底部露胎,表现出南宋官窑产品的这一个特征,即“铁足”。类似的弦纹瓶在被认为是南宋修内司官窑的杭州老虎洞窑址和乌龟山的郊坛下官窑址都有出土。虽然此件器物与这两处官窑产品的釉色和造作有些微妙的差异。不过,这件作品拥有优美的釉色和端正的造型,还有被总结为“薄胎厚釉”的特征,堪称具备南宋官窑特征的作品。





NO.26

南宋 -元 哥窑贯耳花觚

哥窑在明代的文献中被列举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传说浙江省龙泉琉田有名工匠章生一、章生二,由兄长经营的窑就是“哥窑”。哥窑产品在口缘与圈足上具有南宋官窑“紫口铁足”的特征,另外釉面呈现许多大小“金丝铁线”的开片。杭州老虎洞窑址的元代地层出土了类似传世哥窑的陶瓷片,而龙泉溪口和小梅等地的窑址发现了南宋黑胎青瓷,这些产品都被讨论是否就是哥窑。明清两代景德镇窑也仿制过哥窑器物,现在被称为“哥窑”的作品中应该包含着这些后世的仿品,很有必要再作斟酌讨论。




NO.27

金 定窑白釉褐彩缠枝牡丹纹矮梅瓶

高17cm


这尊瓷瓶像是将器口窄小的梅瓶截去下半部,单留上半部分,又叫“嘟噜瓶”。白瓷胎土上施含铁的泥料,用剔花手法剔除纹样的背景部分,表现出褐色的缠枝牡丹,与露出的白色底胎对比成趣。这是磁州窑的代表性装饰技法在定窑白瓷的一种活用,乃是定窑的珍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装饰技法类似的瓷枕,有墨书铭文“皇统元年(1141)置”,可以推测这种技法在金代获得了特别的发展和应用。





金 定窑白釉褐彩剔刻卷草纹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NO.28

金 定窑 白釉印花 花鸟纹 盘

口径 21.7

这件作品的制作初衷应该是模仿金属器皿,在主体成型和施加装饰时都使用了模型。包括在口沿部位后加的银质釦口,都让人联想到金属器皿特别加厚的口缘形状。定窑的金属釦口是因为使用覆烧技术导致了产品口沿部位会在装窑时覆烧叠加接触,不得施釉,以免粘连,加釦首先是为了遮蔽这种无釉的不足,另外还有保护和增值的意味。用模具获得的印花装饰中央是两只在花丛中展翅的飞鸟,周围是满密穿插的花、蝶和卷草花纹。金代定窑大量生产这种风格的印花白瓷,在同时期南宋的宫廷遗址遗迹中也有不少出土。




NO.29

 金  黑釉 线条纹执壶


此件器物以金属器具为原型,造型高雅。从肩部到底部,以条纹状的形式,施有细长白色堆线(突线)。一条条细致入微的白色堆线,足以可见创作当时绷紧神经、全神贯注的紧张氛围。黑釉呈现了微微琥珀色的光泽感。从正上方细看的话,注口处宛如锁孔之形。本作品原有壶盖,在安装壶盖之际,为了让壶盖能够旋转镶嵌于壶身,才有了形似锁孔的设计。从釉药、胎土和堆线纹样等特征来看,本作品应该是出自鲁山段店窑或宝丰窑的河南地区制品。韩国的国立中央博物馆藏有被认为是出土于高丽首都开城的类似作品,可知此款执壶(带有把手和流口的容器)在当时已传至高丽王朝。另外,出土于山西省金代墓葬的套装茶具里,也有小型的类似作品,由此可知此款执壶在当时主要用于饮茶。



NO.30

南宋 龙泉窑青釉 长颈瓶

高 22.7


这件作品是模仿古铜器造型的长颈瓶,瓶体下部鼓胀,日本称这种器形为“下蕪”形(“蕪”简单来说是一种球形的萝卜)。瓶口处有裂痕,十分醒目,因此用三只锔钉修补固定,这件器物也因此得铭“鎹”(日本汉字,应该通“锔”),是大阪豪商财阀鸿池家族的传世品。




NO.31

南宋 木叶天目 茶碗


江西省吉州窑的天目黑釉茶盏胎土为白色,瓷土致密,使产品呈现出制作更薄、圈足小巧的特征。这件吉州窑茶盏中央装饰真正树叶贴花,所以被称做木叶天目。叶脉清晰可见,作为木叶天目茶盏的最高杰作,负有盛名。这件作品选用桑叶,应该有禅宗文化的背景,桑叶与禅在当时存在特殊的关联。这个茶盏内壁与木叶纹样相对的一侧隐约可见残留的梅花纹贴金痕迹。是加贺藩前田家族的传世品,带金釦口。




NO.32

金 钧窑月白釉撇口盏
口径19.5

这是一个口缘外撇的大碗,整体施“月白釉”,这是钧窑所特有的一种失透的淡青色釉。微妙的青色反映出对北宋汝窑的釉色的模仿。钧窑在后世被列入宋代名窑,但历史文献中“钧窑”的名称只出现在明代以后,结合到目前为止的发掘与研究成果,可知钧窑的最盛期应该在金代以后。这个瓷碗造型和釉色等都体现出金代产品的特征。钧窑产品则指的是在以河南禹县钧台窑为中心广泛分布的钧窑窑系各窑口所烧造的产品。




NO.33

北宋 磁州窑 黑釉刻花 牡丹纹 梅瓶

高31cm

磁州窑是以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为中心分布的一个大窑系。这件磁州窑产品满施黑釉,装饰用剔花,而且可以看出运刀迅速。剔花是北宋时期磁州窑流行的技法,获得黑白对比的装饰效果,成为磁州窑的一大特色。而这件器物在剔刻露出底胎的地方再涂上白泥,很是罕见。用黑釉表现大朵的牡丹纹样,更突出牡丹花所象征的“富贵”的吉祥含义,而这也是北宋陶瓷器物常用的装饰母题。




NO.34

金 白釉黑花“风花雪月”梅瓶


这是一尊具有细长器身和覆斗形口部造型特征的梅瓶,被认为是磁州窑特有的一种形制。梅瓶的肩部和最下部装饰有铁绘的花草纹样,中段腹部装饰带分为四区,分别线刻“风”“花”“雪”“月”四字,镶嵌在梳篦纹的背景当中。磁州窑烧造的类似的梅瓶里还可见装饰着“春夏秋冬”“清香美酒”字样的产品,可知它们是装酒的容器。而用“风花雪月”表现四季风物则传达出时人随着季节更迭享受自然与美酒的风流意趣。




NO.35

南宋 湖田窑青白釉 瓜形执壶


所谓青白瓷,也叫“影青”,实际是在白瓷胎上施透明釉的一种产品。在宋代,以江西景德镇窑为中心,浙江、福建等地大量生产青白瓷,不仅供应给中国国内,还在海外流通。青白瓷可以说是景德镇到元代真正开始白瓷生产之前的过渡性品类,这种过渡指的是从“青”瓷到“白”瓷的发展变化。而这件瓜形执壶注口的造型轮廓线优雅利落,把手与之呼应,体现出对金属器的有意模仿。据传其出土地在朝鲜半岛。



NO.36

北宋  耀州窑青釉刻缠枝牡丹纹矮梅瓶


位于陕西省铜川市的耀州窑曾盛产橄榄绿色青釉的优质瓷器。器物表面整体分布清晰流畅的半刀泥纹样是当时产品的一大特征。这件瓷瓶从肩部到器身装饰着大朵的牡丹卷草纹,上下环绕着特征明显的二重莲瓣纹。纹样的划痕入刀深刻,凹陷部位积青釉,构成了花纹的阴影部分,美丽生动。此件器物是北宋时期耀州窑青瓷的代表作品,在全世界享有盛名。





END


  「亭云漫步」中式美学及传统艺术品分享
中式美学篇
藏海轶事
馆 藏 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