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绍到底有多厉害?一个把历史学当成成功学的汉末名士

 where5 2023-06-13 发布于中国香港

01.做人,时代需要行为艺术,那就做足行为艺术

东汉是一个特别卷的时代。为了当名士,大家都在穷尽一切手段博出位、拗造型。

卧冰求鲤的王祥,出自顶级豪门琅琊王氏。虽然王祥时期,老王家并未发达成第一豪门,但也绝非一般家庭可比。

图片

祖父王仁,官至青州刺史,虽然位不高但权极重,监管整个青州的郡国相守。父亲王融,是那种朝廷求着去当官但就是不去当官的名士,这种资历比当了官的更值钱。伯父王睿官至荆州刺史、封安次县侯,县侯是异姓功臣所能获得的最高爵位,所以这个爵位就能说明一切问题。

然后,就问老王家的大夫人、王祥的继母,会愁吃不上一条鲤鱼吗?当然不愁。既然这样,那王祥为啥非要卧冰求鲤?花钱去买、派人去捞,不行吗?

不行!

因为求鲤的目标不重要,卧冰的过程才重要。而最重要的,当然是孝顺的名声以及名声鹊起后的名士身份。

不是因为家里穷,所以自己去凿冰、亲自去求鲤,而要的就是“亲自去干”这个行为。有了这个行为母本,然后再被加工成卧冰求鲤的故事,那王祥才能博出位。结果便是:孝子王祥、历史榜样。天下第一世家、琅琊王氏,不仅曾经卷过,而且卷得非常艺术。

成为名士,就得靠奇葩行为博出位;而当好名士,也得照通行范式拗造型。东汉以来,大家都在持之以恒地搞行为艺术。这是时代特色,也是时代传统,而归根结底都是历史的产物。

西汉对外开拓、东汉转向内在。少了折腾,却多了枷锁。一切内部问题只能内部消化。内部消化的结果,就是大家统统困在单一且规范的官场排位中。当了名士,才会有人求你去当官;当了名士,才可以摆别人求你当官也不当的架子;当了名士,才能一入官场就是快车道而一路官运亨通。

具体到袁绍,他会怎么做?

图片

他当然也要搞行为艺术,而且一定要搞得色声味俱全。虽然这条路很卷很烦很没意义,但这条路是公认的正途,也是效率最高的捷径。

母亲死了,袁绍辞官回家、守孝三年;父亲死了,他为父守丧、又是三年。三年又三年。袁绍的孝名,传遍天下。而袁绍本人也就成为朝野皆知的大名士。

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到哪里去,对于这些问题,纯思辨的哲学思考、纯经验的实证考察,无济于事。你必须把自己放在历史的脉络中才能找到破题出路。深谙历史伟大意义的袁绍袁本初,自然能够洞悉这个通行天下的主流规则,也能够积极模仿伟大历史人物的典型做法。我是袁本初、我出自汝南袁氏、我要当名士。从历史中理解自己、定位自己,才能向着未来大踏步的前进,而且肯定执着。

02.谋事,有些事看似愚蠢,实际却是历史的血泪教训

灵帝死后的局面,跟桓帝死后的局面,几乎完全一样。一是都要面临权力重新洗牌。谁为三公、谁录尚书事,等等人事调整的背后,实际就是权力的游戏。二是都要经历三方重新博弈。外戚、士族以及宦官,谁跟谁联合、谁跟谁斗争,庙堂之上已经山雨欲来。三是都要重视地方封疆的意见。特别是手握精锐的边地封疆,这伙人是权力重新洗牌和三方重新博弈的最硬筹码。

图片

桓帝死后,外戚窦武和名士陈蕃联合,试图一举剿灭宦官集团。但这俩人做事太墨迹。最后,不仅没能剿灭宦官,反被宦官剿灭。其中最直接的错误就是没有提前搞定军队,特别是手握重兵的边地武将。两伙人剑拔弩张之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正好入京述职,也正好带来了一支百战精锐。在三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张奂接受宦官命令,带兵击败了外戚、士族联盟。于是,宦官完胜而名士党锢。

那么,这时候应该怎么办?

一定要吸取历史的血泪教训。

窦武、陈蕃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能提前占住尚书台,所以代表皇帝发号施令的是宦官;是因为没能笼络住边地将军,所以最后手握枪杆子的是宦官。

外戚何进、 名士袁绍这个组合自然要吸取上一轮权力洗牌的教训,把能够避免的错误全部避免掉。

图片

大将军何进和袁绍的叔叔袁隗,共录尚书事。这就站住了名分。虽然何进最后被宦官绝杀,但宦官集团并未获胜。原因就是宦官们无法指挥尚书台。尚书台只听何进和袁隗的。

袁绍建议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引兵入京,以此胁迫何太后彻底放弃宦官集团。胁迫何太后只是表面,而其真实目的是让边地将军和地方郡守提前表态:是支持外戚士族联盟,还是支持宫中宦官集团,大家必须用实际行动做出反映。

解读灵帝死后的严峻政治局面,是在类比桓帝死后的政治局面;操作灵帝死后的政治斗争,是在汲取窦武陈蕃失败的历史教训。

袁绍的这些作为,表面去看,非常傻白甜。如曹操说,“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至纷纷召外兵乎”。

你把宦官看成关在监狱里的几个犯人,当然一个狱吏就够。但你把宦官看成是一股政治势力、一个政治集团呢?“一狱吏足矣”,就是在用文学小说来理解一场最为激烈、必然流血的政治斗争。不仅操作不可行,而且解读彻底错。在当时,袁本初的见识,一直碾压曹孟德。

03.创业,历史早有定式,那就不问缘由模仿成功

董卓乱政、诸侯混战,天下进入乱世。对于乱世天下,该如何解读、又该如何捭阖?这不是做人谋事的问题,而是创业的问题。虽然更复杂、更不确定,但依旧离不开历史的经验。

因为历史早有定式。

秦一天下,是因为关中铁律。汉一天下,还是因为关中铁律。自古以来,得关中者得天下。这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成功定式。努力未必成功,因为大家都很努力。只有把自己的努力放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才会收获指数级成功。

图片

但是,关中铁律在两汉之交失效了。原因就是天下变大而中原更强。

汉以前,关中以西属于化外之地。汉以来,关中以西则有凉州、西域。这就是天下变大。后来,关中又长期面临来自羌人、胡人的冲击。所以,关中形胜已经自顾不暇,无法再以形胜制天下。

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经历了更大规模、更为深刻的开发。东至大海、南至长江、北至草原,这里不仅土地肥沃而且人口繁盛。尤其是古赵国的河北地区和古楚国的江淮地区。相比关中,中原不仅变强,而且变大。

关中铁律这条成功定式不再适用,那该怎么做?

“(袁)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曹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袁绍的回答是:占河北而成大事,自北向南以争天下,这样或许可以成功。这就是袁绍的河北战略。

但是,占河北而争天下,并不是袁绍凭空想象出来的创新攻略,而是光武帝刘秀已经蹚出来的成功定式。

王莽篡汉而天下大乱,赤眉、绿林等多方势力逐鹿中原,最后刘秀获胜。而刘秀获胜的关键是占河北。以河北为根据地,从北向南跨过黄河,然后扫荡天下、开创基业。所以,袁绍的实际意思就是:光武帝当年是怎么干的,我袁绍今天就怎么干。

图片

逃离洛阳后,他表面上组织反董联盟,而实际就是在争夺冀州的控制权,要仿效刘秀建立自己的河北根据地。

那为什么首先是冀州?

当时的北方东部地区,主要有六个州,分别是幽州、冀州、青州、兖州、徐州、豫州。其中,青徐兖豫,经济非常富庶,但军事非常不行。这四个州的确人口众多,但产不出精兵。后来到曹操时期,青州兵能打、徐州兵也能打。那是因为长期战火淬炼的结果,最初肯定不行。幽州的军事非常强,但位置太偏、经济太差。所以,只有幽州以南、黄河以北的冀州,最合适。这地方不仅经济发达而且军队精悍。当时的冀州强弩,是天下知名的大杀器,与幽州突骑齐名。“幽州突骑,冀州强弩,为天下精兵。国家赡核,四方有事,未尝不取办于二州”。

图片

汉末乱世而诸侯混战,袁绍第一个登顶最强诸侯。能力的原因很重要、运气的因素也很重要,但关键是“据大河以北”的战略。如果不是从河北开始、从冀州开始,那袁绍还不知道要走多少弯路,甚至直接走到死路。这一点,曹操和袁术这俩人足以证明。兖州曹操艰难苦恨繁霜鬓,创业之路不仅要多难有多难,而且动不动就玩到满盘皆输的边缘。淮南袁术则是毫无章法,糟蹋完南阳,又糟蹋淮南,甚至还想糟蹋徐州,最后只能彻底认怂。

那曹操的设想呢?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人家曹操可是成功了,这足以证明“任智天下、以道御之”的价值含金量。

但关键是这句话,你能听懂吗?凡是你没听懂的话,那就等于啥也没说,或是说话人自己也搞不清楚自己要说什么、要干什么。

实际上,刚出道的曹操就是一脸懵,不知道世事复杂、也不知道人心险恶,更不知道如何争霸天下,妥妥的一个中二少年。

但后来的历史则是:纵横捭阖的袁绍失败、中二懵懂的曹操胜出。这又是怎么回事?

或许这就是真实世界的魅力。纵能谋人,却难以谋天。千奇百怪的变数,哪一个都能让你功败垂成。但这并不能否定袁绍的智慧。

在那个要多迷茫有多迷茫、要多混乱有多混乱、要多不确定有多不确定的汉末乱世,袁绍是唯一一个最为坚定、最不迷茫、最有章法的名士。

而其他人全在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至于能否胜出,只能交给老天。

如果汉末名士有等级,那袁绍无疑要排在第一序列。从袁绍身上,我们会发现当时的顶级精英是怎么理解自己、怎么解读时代以及怎么博弈天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