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到开封考解元 · 阅卷篇

 林歌作品 2023-06-14 发布于河南

文/林歌


林歌,80后,文学爱好者,旅游规划师。行遍千山万水,写过四海八荒。新浪微博@林歌,公众号:握刀听雨堂

代表作:武侠系列《银月洗剑传奇》《刺世嫉邪赋》《凤凰东南飞》《光明皇帝》,青春系列《南塘》《一场游戏》《一个地方,两个姑娘》,两京系列《长安古意》《东京梦华》,诗集《江湖故诗》等,计2000万字。

庭院深沉,浓荫如盖。木叶深处,有蝉声飘飘摇曳,却衬得天地间更加寂静。

红尘中的嚣闹烦扰,似已被浓荫、蝉声,隔绝在宏大的贡院之外。

三天的考试时间,已经结束。

号舍内,所有的考生,都已经陆续离开。

每个人的试卷答题,连同草纸一起,放回密封的纸袋,摆放在做大的小几案上。

收卷官们,两个一组,相互监督着,将桌子的考卷,逐个收纳进锦盒里。

每只锦盒,同样由两个身着大红号衣的衙役,陆续地抬出号舍。

他们顺着甬道,送到明伦楼后面一个独立的院落中。

这里是阅卷场的外帘。

负责考场纪律的外帘官,则一脸严肃地走来走去,监督着试卷的搬运工作。

他们像是只巡视在深夜中的黑猫般,直勾勾地盯着衙役将试卷抬进来,又送进至公堂东侧的收卷所,然后看着他们整理码放,清点试卷的总体数目,并进行剔选。

剔选的意思是说,凡是那些有破损、卷面有污渍,或者带有明显标记的试卷,被剔除出来,直接判定为不合格。

其余被视为合格的试卷,则由监临官用印钤记,再命人转送弥封所。

所谓的弥封所,就是后世密封试卷的地方,将试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用厚纸严密糊住。

录取榜单公布之前,任何人都不得私自拆看,以防考官徇私作弊。

这就是糊名法。

糊名法最初由武则天创立,但直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才在乡试中进行广泛使用。

而当时的国子监监生郑獬,则是糊名法的第一位受益者。

郑獬才学极佳,曾求学于湖南湘阴县的笙竹书院。

他在参加国子监选拔考试时,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

芸芸众生中,能取得如此成绩,已足够傲视群雄。

但郑獬却觉得国子监祭酒嫉贤妒能,故意打压自己。

于是,他写了一封极具挑衅的大字报,大发牢骚,公然将祭酒大人比作劣等驽马、挡路顽石,将自己比作千里马、人间美玉。

国子监祭酒被这无由地指责气得暴跳如雷,发誓要让郑獬好看。

机会终于来了。

郑獬通过会试后,参加殿试。

殿试的考官,恰恰就是这位心存报复的国子监祭酒。

阅卷的时候,他发现一份文笔非常像郑獬的试卷,立刻将其淘汰。

但事后却发现,这个试卷根本就不是郑獬的。

而此时,郑獬已经高中状元。

郑獬因为试卷糊了名,避免了国子监祭酒的报复,但确害苦了那位误中副车的考生。

当然,郑獬这事儿是题外话,主要是想表达科举考试为何要糊名。

所有的试卷糊名之后,会被送到誊录院,在由善书文吏,把考生的试卷用朱笔誊写出来。

誊录院,也是由宋真宗设立。

由此看来,这位鼓吹科举考试、声称“书中自有黄金屋”“颜如玉”的皇帝,在重视人才的录取方面,还是非常重视的。

为了公平起见,出台了种种避免考生和考官串通作弊的措施。

誊録院的书吏,将考生的试卷誊写出来,考官们只能凭借誊抄副本进行阅评试卷。

这种做法,叫做“易书”。

为了防止誊录的书吏与考生之间有不当的交易,朝廷还规定,所有的誊录书吏不得自携墨笔,必须统一使用朱砂红笔。

用朱砂笔誊录出的试卷,称为“朱卷”。

考生答卷因用墨笔,所以称墨卷。

誊录官将所有试卷誊录完毕之后,对读官还要进行对读。

即将考生的墨卷和誊写的朱卷进行校对,看誊录是否有误。

誊写中,誊录官不许改动考生的任何字样。即使考生写了错字或者别字,也必须照誊不误。

只不过,誊录官需要在页顶,将错误的地方标注出来。

当然,也有那私自改动考生试卷的誊写官,却在无意中让考试变得公平起来。

比如当时有个叫冯培元的官员,为了报答曾资助他完成学业的富人,想让这位富人的儿子高中。

他与那富家子弟约定,答卷中写两个“襻”字作为标记,然后又私下里重金贿赂誊录书吏。

考试结束后,冯培元与那富家子弟热情款待誊录书吏。

酒酣之际,誊录书吏得意洋洋地前来邀功,酒后三巡,菜过五味,满脸红光地恭维说,一切都办得妥妥当当,甚至还将他试卷中的两个说不通的字,给帮着改掉了。

而这两个字,恰好是作为标记的“襻”字。

冯培元通过舞弊帮人高中的计划,当然也就随着标记的字被修订,而落空。

当然,这个也是题外话。

等誊录、校对无误后,对读官便在誊录的试卷上进行盖章。

然后快步送至掌卷所,由书吏将朱卷与墨卷进行统一编号。

编号完毕,监临官则将墨卷原本进行封存。

再根据同考官人数,将誊写的朱卷,根据参加阅卷的考官人数,分为相应的捆数,依次标注为“第X束”。

等到用印钤记之后,亲自送往考官阅卷的场所,内帘。

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除了接受送过来的朱卷,不准任何人出入。

但是,到了门外,他不能进去,而是由专门接过所有试卷,进行当面转送。

目的当然是为了防止承担不同任务的考务人员,相互勾结舞弊。

朱卷送达之后,由主考官和副考官主持,各位同考官通过抽签的方式,领取自己抽到的“第X束”答卷,进行批阅。

批阅试卷,也是在内帘的大堂中进行。

主副考官坐在大堂上首,诸位同考官,则分坐左右。

座次排放,有点儿类似于现在政府部门的会议桌。

唯一不同的是,阅卷大堂的旁边,还站着负责监视阅卷的内监临。

他们带着数位监视官,像是审查犯人一般,或坐或站在众考官的边儿上,瞪大着眼睛,监视着考官的阅卷过程。

——真正的“人工”智能监视器。

阅卷的考官们虽然心里不爽,但还不能发火指责。

因为这些监视官,通常是由大明朝廷安插在各省的锦衣卫担任。

锦衣卫的名声,文官们是知道的,那叫一个狠辣暴戾、杀伐果断。

所以,他们在整个阅卷过程中,也如考生答题一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当然,只要考官们不私下里搞小动作,喜欢搞事的监视官们,一般情况下是不会乱搞他们的。

主考官们,一般由地方行政长官,如府尹担任。

而同考官们,则由低一级的官员,或者当地有名望的书院的教长们担任。

这些人也都是进士出身,年富力强,由于常年担任阅卷工作,经验丰富,所以只要大致扫一眼,便能够了解考生这篇文章的优劣情况。

他们评判试卷的优劣标准,一般从“理”“法”“辞”“气”四个方面进行。

理,即考生对经书的掌握和程朱注释的理解。

法,是考生撰写八股文的文章结构。

辞,是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气,则是文章的思想性。

简而言之,一篇优秀的八股文,考生们通常会用简洁、典雅、顺畅的言辞,阐述自己领悟到的孔孟之道、程朱之学。

考官们便是根据这一标准,判别考生文章的优劣,并给每份卷子写评语,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

有时候,他们会将自认为够优秀的卷子,写明推荐理由,交给边上的书吏,再由其转呈给上首的副考官。

如果有特别出色的,他们还会“高荐”,即强烈推荐。

如果副考官认可同考官的推荐,那么,他们会在卷子上,题写一个大大的“取”字,并写明推荐理由,呈转给主考官。

如果主考官也认可的话,便会再写一个“中”字。

这合起来,便是取中之意。

当然,主考官也必须写明取中理由,以便解送礼部磨勘。

卷的工作,一般是放在白天进行。

夜晚来临时,主副考官会和内监官们一起清点剩余的朱卷,连同批阅完毕的朱卷,一起锁进朱柜中。

当然,他们会使用三把锁,共同封锁起来。

待得第二天早上,再同时到场,开锁继续阅卷。

整个阅卷过程,大致在十五至二十天。

考卷全部审阅完毕之后,主副考官和同考官们,会经过共同商议,将认为符合标准的举人们,编制名次。

然后,根据从高到低的次序,选拔朝廷规定录取的人数。

这些被选中的幸运儿,便是举人,日后即使会试不中,经过朝廷铨选,依然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而经过主副考官和同考官们一直认定考评为最优的头名,便是解元郎。

大明最有名的解元,便是唐寅唐伯虎。

当考官们在贡院里,评选出谁是本届乡试的解元郎的时候,我正躲在贡院外的客栈里,望着贡院的方向,想着谁会使本届解元。

会是我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