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阜外医院华伟和樊晓寒点评四种新型心衰器械治疗:药物联合器械植入是未来方向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治疗心衰很有挑战,阜外医院华伟、樊晓寒指出,优化药物联合个体化的器械植入将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方向,并就当前器械治疗慢性心衰的新进展在本刊进行了阐述。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室多位点起搏技术将有更好应用前景

大量临床试验证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减少中重度心衰患者再入院率、逆转心室重构、降低死亡率,并且相关指南也做了明确推荐。

近年来,CRT技术的新进展主要是左心室四极导线和左心室多位点起搏技术(MPP)。与传统的左心室单点起搏相比,MPP将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及无导线起搏技术在CRT中的应用也在挖掘中,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阜外医院已植入首例全皮下ICD

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预防心衰患者心原性猝死的“大拿”,其适应证在相关指南也有明确推荐。全皮下ICDS-ICD)和可穿戴式ICD在近年颇受关注。

201412月,国内首例S-ICD植入术在阜外医院进行,患者三尖瓣机械瓣换瓣术后伴室性心动过速。

2015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室性心律失常与猝死指南中推荐,对于有ICD植入适应证,但无需起搏及CRT 者可考虑S-ICD(ⅡaC),而经静脉途径困难、因感染等移除经静脉ICD 者可考虑S-ICD 作为替代方案(ⅡbC)。

对于可穿戴式ICD2015ESC室性心律失常指南推荐其用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差且短期内有心原性猝死的风险,但不适合ICD植入的患者。在慢性心衰患者中,主要用于等待心脏移植者。

心肌收缩调节器:全球已超2500例心衰患者使用,阜外医院试水结果良好

心肌收缩调节器的效应相当于联合应用β受体阻滞剂和迷走神经刺激,但是该效应局限于心脏,无全身副作用。当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Ⅱ~Ⅲ级、左心室射血分数<35%且窄QRS间期(<120 ms)时推荐应用心肌收缩调节器治疗。

目前,全球已超过2500例心衰患者植入心肌收缩调节器,201412月我国第一台心肌收缩调节器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植入,术后3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生活质量评分和6分钟步行距离均较植入前好转。

迷走神经及脊髓刺激等:尚需时间检验

迷走神经刺激疗法、脊髓刺激疗法的主要原理为增强副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调节作用,从而改变心衰患者出现的交感- 副交感神经调节失衡状态。

迷走神经刺激疗法相关的临床试验均显示,患者6个月内心功能有所改善,但安全性及有效性尚待更长时间随访结果检验。

脊髓刺激疗法的候选人群目前认为主要为左心室射血分数≤35%、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80 mmQRS间期<120 ms的患者。但目前相关研究结果尚不一致。

来源:华伟,樊晓寒. 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选择——器械治疗. 中国循环杂志, 2016, 31: 529-53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