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脏瓣膜术后血管内溶血防与治: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治疗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血管内溶血是心脏瓣膜术后并发症之一。随着医学技术发展,严重瓣膜相关血管内溶血发生率显著降低,但亚临床溶血仍普遍存在。

据阜外医院敖虎山、王瑾介绍,该并发症主要发生机制为瓣膜术后局部结构改变,导致非生理性血流形成,剪应力增高,引发红细胞破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

溶血的发生及严重程度受人工瓣膜、手术操作和原发病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早期主要原因为瓣膜设计缺陷和质量问题,现阶段以手术操作并发症所致为主。

就治疗而言,瓣膜相关溶血应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个体化治疗。轻度、代偿性溶血观察或药物治疗即可。

β受体阻滞剂的负性肌力和负性变时作用可以减缓血流速度,降低剪应力,缓解症状。

Golbasi等研究发现,己酮可可碱(活脑灵)可通过增加红细胞可塑性,有效改善60% 患者瓣膜相关溶血症状。铁剂、叶酸、促红细胞生成素均可促红细胞生成。

如溶血较严重、需反复输血或导致急性肾衰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者及心内膜炎所致瓣周漏患者,需二次手术治疗,但二次手术风险约高于初次手术10%

近年来,对于瓣周漏所致溶血,经导管瓣周漏封堵逐渐兴起,但相关经验有限,且尚无远期有效证据。

预防方面,术中TEE 评估瓣膜修复情况可尽早发现问题,减少术后并发症、二次手术风险。Ishibashi等提出,将自体心包膜覆盖在人工成形环上,避免反流束与机械瓣直接接触,可以减少溶血的发生。

来源:王瑾,敖虎山. 心脏瓣膜术后血管内溶血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环杂志, 2017, 32:711-713.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欢迎购买《陈在嘉百个难忘病例》

   该书最大的特点所有死亡病例都有尸检结果。陈在嘉教授已从医已有64年,在阜外医院心内科工作了 58 年。

   高润霖院士评价该书是“送给医生的最好礼物,对从事心血管专业的医生、研究生开阔思路、增长知识、积累经验、建立正确临床思维大有教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