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症状的>70%颈动脉狭窄患者,建议术前血运重建!美国围术期中风防治声明!

 杨进刚阜外 2023-06-14 发布于海南

对于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来说,围术期中风堪称灾难性的并发症。

48日,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卒中协会联合发布科学声明,对非心脏、非神经外科手术围术期急性中风风险的评估和管理给予了推荐。【点击此处下载原文献pdf

定义和发生率

围术期中风可定义为:术中或术后30天内发生的任何血栓性、栓塞性或出血性脑血管事件,且运动、感觉或认知功能障碍至少持续24小时。

与非围术期脑血管事件一样,大多数围术期中风是缺血性中风,而非出血性中风。

数据显示,在接受非心脏、非神经系统手术的患者中,围术期中风发生率为0.1%~1.0%

术前预防策略

1、所有患者术前应根据年龄、肾病合并情况、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病史等关键危险因素,评估围术期中风风险。

手术时机应根据既往中风病史、总体心血管风险、计划手术的类型来决定。

如存在卵圆孔未闭,围术期中风风险可能也较高。

推荐临床医生采用基于网络的 ACS-SRC(美国外科医师学会的手术风险计算模型),来识别围术期中风风险高的患者。

2如患者有中风病史,可考虑将择期手术推迟到中风后至少6个月后,最好是9个月后。

3、在计划做手术前,对于有症状(6个月内出现中风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颈动脉狭窄(>70%)患者,建议行颈动脉血运重建,颈动脉置入支架或内膜切除术均可。

对于无症状的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围术期管理策略不确定,但应告知患者现行指南推荐的颈动脉血运重建和药物治疗策略。

4、他汀、β受体阻滞剂、抗栓药物的应用和调整应遵循现行指南,但需要个体化。

尤其要注意的是,除非患者置入了冠脉支架,阿司匹林应暂停。

因心脏置入机械瓣而应用华法林的患者,必须以低分子肝素或静脉应用肝素来桥接治疗。

CHA2DS2-VASc评分较高的房颤近期发生血栓栓塞事件而服用华法林的患者,可能需要用全剂量(治疗剂量)低分子肝素或静脉用肝素桥接治疗。

5、对于中风风险增加的患者,可与患者和家属讨论,考虑以非手术治疗策略来替代手术。

术中预防策略

1、术中考虑将平均动脉压维持在70 mmHg以上,尤其是处于围术期中风中高风险的患者。

2、对于近期有中风或有明显脑血管病(例如,颈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70%)的患者, 如血红蛋白低于8 g/dl,考虑输血是合理的。

对于有急性围术期中风、持续存在的出血、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狭窄或阻塞引起脑血管功能不全的患者,当血红蛋白处于8~9 g/dl时,临床医生可考虑输血。

3、关于麻醉是采用全身麻醉还是局部麻醉,目前没有充分的证据来给出明确的建议。

4、尽管目前没有数据支持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降低围术期中风,但考虑将其作为降低围术期并发症总体策略的一部分是合理的。

5、对于围术期中风高风险患者,一般应避免出现低碳酸血症。

围术期中风的识别和治疗

1、所有手术中心都应考虑建立一个围术期中风评估和治疗流程,同时要有立即治疗或转运至可提供高级治疗的医院的方案。

2、术后72小时内,围术期中风(≤30天)的风险较高,其中术后24小时内风险最高,此时由于有手术和麻醉药物的残余效应,识别中风症状的挑战也最大。

3、恢复受损大脑的血流至关重要。

对于出现围术期中风的患者,应强烈考虑评估机械取栓和静脉溶栓。对于选择合适的患者,这两种干预措施都是安全的。

对于大血管阻塞性中风患者,机械取栓优于单纯静脉溶栓。

对于有严重中风症状(NIHSS评分>6分或有皮质盲)的患者,应通过CT血管造影和灌注试验等高级影像学检查来决定是否可行机械取栓。

在给予静脉溶栓治疗时,必须考虑到手术部位的出血风险。

来源:Perioperative Neurological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to Lower the Risk of Acute Strok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Noncardiac, Nonneurological Surgery: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8 Apr 2021

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很多疑难复杂病例,一个医生一生也只能见到一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