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讲 格律诗的对仗规则(2)

 新用户8869pUEc 2023-06-14 发布于北京

三、对仗的专有规则

在符合“词类相同”这个“根本规则”的前提下,格律诗对仗还要符合两项“专有规则”——节奏相应、内容相称

所谓“专有”,是说这两项规则只与格律诗的对仗有关,不涉及格律诗的其它方面。

(一)“节奏相应”规则。

1、什么是诗句的节奏?

格律诗语句的“节奏”(也称“音步”、“节律”),可细分为“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

“语意节奏”,即在五或七言诗句中,以词语意义形成的自然停顿来确定节奏。

“声律节奏”,即在五或七言诗句中两字为一个节奏,句尾单字一个节奏

这两种节奏,有些诗句能够完全同步、完全重合,有些诗句并不同步、并不重合。

“无边/落木/萧萧/”(平平/仄仄/平平/仄),此句的“语意节奏”“声律节奏”完全重合。

“春蚕/到死//方尽”(平平/仄仄/平平/仄),此句的“语意节奏”“声律节奏”并不重合——“语意节奏”是“2-2-1-2”,“声律节奏”2-2-2-1”。

2、“节奏相应”的具体要求。

格律诗对仗的“节奏相应”规则,要求对仗联出句与对句的语意节奏

1:非对仗句(也称散句),没有出句与对句语意节奏相同的要求。

2:律诗对仗的两联四句之间,后三字的节奏应该不同,力避“重位”之弊。下文将细讲。

“节奏相应”,也就意味着对仗联出句与对句要一字词对一字词、两字词对两字词、三字词对三字词。

因此,节奏相应”规则涵盖了“六个相”之中的“字数相等”规则。

杜甫《客至》中的颔颈两联: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兼味,樽酒/家贫//旧醅。

颔联两句的语意节奏同为2-2-2-1”,颈联两句的词意节奏同为“2-2-1-2”。

注:飧,读sūn,指晚饭。

鲁迅《自嘲》中的颔颈两联:

破帽/遮颜//闹市,漏船/载酒//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颔联两句的语意节奏同为2-2-1-2”,颈联两句的语意节奏同为“2-2-3”。

3、关于“重位”的避忌。

两个对仗联(颔联与颈联)之间四个诗句后三字的语意节奏雷同,人们称之为重位”(又称“摞luò”、“同构”、“四言一法”、“节奏合掌”)。

“重位”,意味着律诗八个诗句中有四个诗句的语意节奏雷同。它有损于诗作的参差之美、灵动之美,给人以刻板呆滞的观感,成为影响诗作艺术效果的“瑕疵”。

·岑参《奉和杜相公发益昌》中间两联:

朝登/剑阁//随马,夜渡/巴江//洗兵

山花/万朵//征盖,川柳/千条//去旌

王世懋(明代文学家)说:诗有古人所不忌,而今人以为病者。……岑嘉州(岑参)'云随马’'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言一法。

“云随马、雨洗兵、迎征盖、拂去旌”的语意节奏都是1-2”,中二联的语意节奏都是2-2-1-2这就属于“重位”。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中间两联:

惊风/乱飐/芙蓉/,密雨/斜侵/薜荔/

岭树/重遮/千里/,江流/曲似/九回/

“芙蓉水、薜荔墙、千里目、九回肠”的语意节奏都是2-1”,中二联的语意节奏都是2-2-2-1”。这也属于“重位”

要避免重位”,就应该既做到“一个对仗联之内两个诗语意节奏相同,又做到“两个对仗联之间四个诗句后三字”的语意节奏不同。

五律的对仗,颔联两个诗句后三字如果2-1”节奏,那么颈联两个诗句后三字就应该是1-2”节奏,反之亦然

李白《送友人入蜀》中间两联:

//人面/,云//马头/

芳树//秦栈,春流//蜀城

后三字语意节奏是2-1”,颈联后三字语意节奏是1-2。这样,就避开了重位”的瑕疵

七律的对仗,颔联两个诗句后三字如果2-1”节奏,那么颈联两个诗句后三字就应该是1-2”节奏,反之亦然

李商隐《无题》中间两联:

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夜吟/应觉/月光/

后三字语意节奏是1-2”,颈联后三字语法节奏是2-1。这样,也避开了重位”的瑕疵

(二)“内容相称”规则。

“内容相称”规则,要求格律诗对仗联出句与对句所表达的内容“互相关联、大体均衡”。

1“内容相称”,讲的是对仗的“规则”,不是对仗的“艺术”。因此,这里讲的是“如何使对仗合格”,不是“如何使对仗精彩”。

2:非对仗句(也称散句),没有出句与对句内容大体均衡的要求。

1、关于内容“互相关联”。

格律诗对仗联出句与对句所表达的内容,应当“互相关联”,形成互为补充、互为对比、前后承接等关系,为表现同主题服务

1出句对句的句意同向并立补充,构成“正对”

注:格律诗对仗联出句与对句,内容不可雷同,力避“合掌”之弊下文将细讲。

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对“长河”,“孤烟”对“落日”,均为词语同向并立、画面互相补充。

王湾《次北固山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平”对“风正”,“两岸”对“一帆”,均为词语同向并立、画面互相补充。

2出句对句的意反向并立、互为对比,构成“反对”。

反对”有两种表现形式:

一是字词表面意义的对立。

杜甫《春夜喜雨》:“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李商隐《无题》:“身彩凤双飞翼,心灵犀一点通。

二是字词内涵意义的对立。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静”与“动”相对。

鲁迅《自嘲》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爱”与“憎”相对。

3出句对句的先后有序、连贯承接,形成因果、选择、顺承、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共同表达一个意思构成“流水对”(也称“串对”)。

“流水对”的出句与对句,两者不可或缺,顺序不能颠倒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两句属因果关系。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

两句属选择关系。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两句属顺承关系。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两句属递进关系。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两句属转折关系。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句属假设关系。

2关于“合掌”的避忌。

王力教授说:“合掌指的是同义词相对”。

明代诗论家胡应麟说:“作诗最忌合掌,近体尤忌,而齐、梁(南朝)人往往犯之,如以'朝’对'曙’、将'远’属'遥’之类……沈(沈佺期)、宋(宋之问)二君,始加洗削,至于盛唐尽矣。”

诗人魏庆之“两句不可一意”。

明清两代,不仅要求避忌“内容合掌”,而且要求避忌“节奏合掌”(又称“重位”);避忌的范围从“词义”扩大到“节奏”,从对仗联之内的两个诗句扩大到对仗的两之间四个诗句。

对仗词语的“词类”应该相同、“内容”不可雷同。

格律诗对仗的不多(排律除外),理尽量用有限的文字表达丰富的内容。

“合掌”造成句义重复、字多意寡的弊端,故诗家视对仗的“硬伤”、“大忌”

1)哪些对仗联是“合掌”?

对仗联的出句与对句如果出现“主体词语”为同义词、近义词,进而出现“整体句意”雷同、重复的现象,即为“合掌”。

·宋之问《途中寒食》:马上寒食途中暮春

晓岚“马上、途中,寒食、暮春,未免合掌”。

“马上”与“途中”“寒食”与“暮春”均属主体词语同义,而且两句的整体句意都是“途中遇寒食”,所以此联“合掌”。

注:有的版本对句是:“愁中属暮春”。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叙述了“中秋联诗”的场景。林黛玉联道:“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史湘云接着联道:“乘槎(chá访帝孙。盈虚轮莫定”。

(注;有的版本作“乘槎帝孙”。)

王力教授认为:“'牛女’与'帝孙’的意义重复了。”

注:“牛女”指织女,织女即“天帝之孙”。“牛女”与“帝孙”同指一人,所以“犯斗邀牛女,乘槎访帝孙”一联“合掌”。

·郎士元《送别钱起》:“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注:“堪”的词义为“承受、忍受”。)

“不可听”与“岂堪闻”为主体词语同义。两句的整体句意都是“寒蝉、落叶的声音不可、不忍听闻”,属于句意雷同,所以此联“合掌”。

·皮日休《牡丹》:“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天下无双艳”与“人间第一香”为主体词语同义。两句的整体句意都是“人们争相夸赞牡丹的香艳天下第一”,属于句意雷同,所以此联“合掌”。

2)哪些对仗联不是“合掌”?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这两联出句与对句的主体词语都不含同义词或近义词,都是“同向并立、互相补充,为表现同主题服务”的“正对”。

·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溪云初起日沉,山雨欲来风满

“阁”与“楼”近义(两字同为名词),但它们不是诗句的“主体词语”(这两句不是想描摹“建筑”),所以此联合掌

杜甫《空囊》:“翠柏苦犹,明霞高可

“食”与“餐”同义(两字同为动词)。但它们不是诗句的“主体词语”(这两句不是想讲述“进餐”),所以这两联合掌

杜甫《客至》:“花径不曾客扫,蓬门今始君开。

王力教授认为:“缘”与“为”是同义词,但它们同为虚词类词语(介词),所以此联不是“合掌”。

杜甫《江汉》:“片云天远,永夜月孤。

杜甫《日暮》:“羌妇语哭,胡儿行

“共”与“同”同义(同为副词)、“还”与“且”同义(同为连词)。因为它们是虚词类词语,所以这两联均不“合掌”。

注: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逾静,鸟更幽

“噪”与“鸣”、“愈静”与“更幽”近义。出句与对句的句意基本相同,鸟虫的声更显山”。因此有人说,这联诗“合掌”。

实际上此诗属于“古风”,不是狭义的格律诗(近体诗),因而不存在必须对仗和是否“合掌”的问题。

因为律绝中“合掌”的情况不好找,所以人们常用这个隋唐之前(也就是格律诗成型之前)的作品举例说事。

实际上这联诗句以其“以动衬静”的高妙艺术手法,脍炙人口、享誉千年。

3)判定对仗是否“合掌”的一个办法。

为了判定对仗是否“合掌”,有人提出:用考查“两句的主体词语能否互换、两句能否合为一句”的办法,检验两句的主体词语是否为同义词或近义词。

马上寒食途中暮春

两句的主体词语能够互换,如“途中”逢“寒食”,“马上”属“暮春”。两句能够合并成一句,如“骑马赶路的途中遇到暮春的寒食节气”。因此,此联可以判定为“合掌”。

“暮蝉不可听,落叶岂堪闻

两句的主体词语能够互换,如暮蝉“岂堪闻”,落叶“不可听”。两句能够合并成一句,如“寒蝉与落叶的声音不忍听闻”。因此,此联可以判定为“合掌”。

“竞夸天下无双艳,独立人间第一香

两句的主体词语能够互换,如竞夸“人间第一香”,独立“天下无双艳”。两句能够合并成一句,如“人们争相夸赞牡丹的香艳天下第一”。

1:北宋·梅尧臣《较艺和王禹玉内翰》:“力捶顽石方逢玉,尽拨寒沙始见金。”

这联是“同向并立、互相补充,为表现同主题服务”的“正对”呢?还是“句意雷同”的“合掌”呢?

答案往往是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有些人认为是“正对”。晓岚认为是合掌”。

如果用上述方法判断,各位诗友会得出什么结论呢?

2为了加深合掌的认识,现将对联界作者撰写的《合掌对两串》转录如下

其一

瞧对看,听对闻,上路对启程。后娘对继母,亡父对先君。醪láo五两,酒半斤,扫墓对上坟。乞援双瞎子,求助二盲人。岳父有因才枉驾,丈人无故不光临。十分容颜,五分造化五分打扮两倾姿色,一半生就一半妆成。

其二

行对走,跑对奔,早晚对晨昏。侏儒对矮子,傻子对愚人。观浪起,看波兴,闭户对关门。神州千载秀,赤县万年春。国士无双双国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大德似天高,天高加一丈恩深如地厚,地厚减千分。

4)如何避免“合掌”?

为避免对仗联“合掌”,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一是多用“反对”和“流水对”。

刘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家)说:“反对为优,正对为劣”。如果从避免“合掌”的角度理解,这句话确有道理。

反对:

·苏味道《正月十五夜》:“暗尘随马明月逐人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反对”的句意反向并立、互为对比它们的出句与对句一般不会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句意也不易重复。

流水对:

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顺承关系)

杜甫《中夜长为万里客,有愧百年身。(因果关系)

“流水对”将一句话拆成两句说,先后有序、连贯承接,形成因果、选择、顺承、递进、转折、假设等关系(不是同向并列关系)。它们出句与对句的意思一般不会重复。

二是妥用“正对”。

运用“正对”时,比较容易出现“合掌”的问题。

在运用“正对”时,为避免出句与对句词义相似、句意雷同,可让出句与对句的主体词语尽量拉开时空、种类、状态的距离,采用“一今一古”、“一中一外”、“一天一地”、“一山一水”、“一景一情”、“一文一武”、“一静一动”、“一明一暗”等办法,起到“同向并立补充为表现同主题服务”的作用。

·贺知章《送人之军》:“陇云晴半雨,边草夏先秋。”

两句都写边塞与内陆气候的不同,但出句写天气,对句写时令。

·孟浩然《赴京途中遇雪》:“穷阴连晦朔,积雪遍山川。”

两句都写天阴雪大,但出句写时间之长,对句写地域之广。

3、关于内容“大体均衡”。

格律诗对仗联出句与对句所表达的内容,应当“大体均衡”,不仅要“词类相同”、“节奏相应”,而且要“语意相当、修辞相似”,从而体现对称之美、和谐之美。

一要“语意相当”,即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词语层级、范围要大致等同。

·张谓《送青龙一公》:水青莲净,门白日闲。

“楚”对“吴”,两个都是周代的诸侯国名。此联属于“同级概念”相对。

白居易《杭州名胜》:“绕荷花三十里,拂松树一千株。

“郭”指外城之墙,“城”指内城之墙。两句所涉及的地理范围相近。

二要“修辞相似”,即对仗联出句和对句的修辞手法要大致相似。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历历”对“萋萋”。两句都用了“叠字”的修辞方法。

李商隐《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句用了“庄周梦蝶”的典故,对句则以“子规啼血”的典故与之相对。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方尽,蜡炬成灰始干。

“丝”、“泪”两字均词义双关。两句的修辞手法是一致的。

4、关于“失衡”的避忌。

对仗联之内出句与对句所表达的内容明显不对称、不和谐,人们称之为“失衡”(也称“偏枯”)。

“失衡”之所以成为对仗的避忌之一,是它有损于对仗的对称美、和谐美,属于影响诗作艺术效果的一种“瑕疵”。

“失衡”主要表现为节奏失衡、语意失衡、修辞失衡。

1)“节奏失衡”,指对仗联出句与对句之间出现“相对词语的语意节奏不同步”的现象。

“新朋//礼敬,老友/动厨/忙。

出句的语意节奏是2-1-2”,对句的语意节奏是“2-2-1”,两句的语意节奏不同步。

注:这是一首五律的颔联,摘自网上某个诗词论坛。

2)“语意失衡”,指对仗联出句与对句之间出现“上级概念对下级概念”、“两物对一物”的现象。

“往昔悲唱阳关曲,今日欢歌西部篇。

“西部”涵盖“阳关”。两者相比,“阳关”是下级概念,“西部”是上级概念。

注:此对仗联源于网上,出处尚未查到。

李白《秋登宣城谢脁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橘柚”为两物,“梧桐”为一物。

3)“修辞失衡”,指对仗联出句与对句之间出现“一句采用修辞手法而一句未用修辞手法”的现象。

温庭筠《和友人伤歌姬》:“更能何事销芳念,亦有浓华委逝川

对句“委逝川”,采用“孔子在川叹逝水”之典,但出句“销芳念”却没有用典。

苏轼《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此诗复次前韵》:秋思生鲈脍(kuài,寒衣待桔洲”。

出句用了“张翰忆鲈还乡”的典故,而对句并未用典。

“失衡”属于瑕疵,不算“失偶”、不算“出律”。

在自己创作律诗时,应该从严要求,尽量避免“失衡”。

如果内容与形式发生冲突,抒情、论理与规则、避忌发生冲突,应该重内容而轻形式,重抒情、论理而轻规则、避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之口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在点评别人律诗时,对于“出律”可从严要求,对于“失衡”可从宽要求;应该客观地指出“失衡”的瑕疵、善意地提出修改的建议,不宜因“失衡”而否定全篇。

在写诗、评诗时,对于“合掌”、“重位”、“平头”等避忌,我们也应该采取类似的态度。

四、对仗的拓展规则

从唐代算起,中华诗词在发展过程中,有些格律、规则在逐步宽松(如中华诗词所用的音韵系统从“平水韵”到“词林正韵”到“中原音韵”越来越宽);有些格律、规则在逐步严格(如格律诗的韵字避忌——“撞韵”、“挤韵”等,格律诗的对仗避忌——“重位”、“平头”等)。

格律诗对仗,必须遵守格律诗的通用规则。与此同时,这些通用规则在用于对仗时,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拓展。比如,在对仗的“字数”、“重字”等方面更严格了,在对仗的“句数”“句位”等方面更宽松了。

格律诗对仗,在符合“词类相同”这个“根本规则”的前提下,基于格律诗的通用规则,形成了关于“重字、句数、句位”的拓展规则。

这三项拓展规则,有利于推进对仗的广泛性、增强对仗的表现力。

(一)关于“重字”的拓展规则。

1、格律诗关于“重字”的通用规则。

关于“重字”,格律诗的通用规则是:整首作品不准出现“非修辞性重字”;一句之内以至整首诗作都不避“修辞性重字”。

1)关于“整首诗作不可出现非修辞性重字”。

唐代诗人并不重视重字现象。唐人诗句里的重字随处可见。宋代以后开始重视这个问题。清人更是严禁出现“非修辞性重字”。

据说,明清时的唐诗评语里,经常可以看见“某字出自唐人则可,于今人则不可”云云。

2)关于“一句之内不避修辞性重字”(也可以简化为“一句之内不避重字”),举例如下:

一是句内的“叠字式”重字(指同字相连地重复出现):

杜甫《旅夜书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王安石《夜直》:“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二是句内的“调字式”重字(指同字间隔地重复出现):

杜牧《泊秦淮》:寒水月沙,夜泊泰淮近酒家。

王昌龄《出塞》:明月汉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注:“调字式”重字,是“句内同一字词间隔地重复出现”,并非“句内同一字词互相对仗”。“调字对”不同于“当句对”,下文还要谈到。

三是句内的“连用式”重字(指同字在两段语意中相连地重复出现):

杜甫《卜居》:“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赵嘏《江楼旧感》:“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3)关于“整首诗作不避修辞性重字”,举例如下:

一是两句之间涉及“顶针格”(又称“蝉联格”)修辞手法的重字(指同字或同短语在出句之尾与对句之头重复出现):

杜甫《闻斛斯六官未归》:“故人南郡索作碑钱。

白居易《寄潮州杨继之》:相府潮阳俱梦中梦中何者是穷通?

二是整首作品涉及“复辞格”修辞手法的重字(指为了起到“强调”作用,“有意地”让同一词语在诗作的不同位置重复出现):

王维《送张五諲yīn归宣城》:五湖千万里,况复五湖西。

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贾岛《渡桑乾》:“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2、格律诗对仗关于“重字”的拓展规则。

格律诗对仗既遵守格律诗关于“重字”的通用规则,又拓展其适用范围。

格律诗对仗关于“重字”的拓展规则是:对仗联两句之间禁止“同位重字”相对,允许“同一位置不同的修辞性重字”相对。

1)对仗联两句之间禁止“同位重字”相对。

在唐代,格律诗对仗时两句之间的“同位重字”偶然可见。

杜甫《得舍弟消息》:书犹在壁,妾已辞房。

·常建《听琴秋夜赠寇尊师》:指指应法,声声爽神。

唐代以降,随着对仗规则日趋严格,两句之间“同位重字”相对的现象基本消失了。

2)对仗联两句之间允许同一位置不同的修辞性重字”相对。

格律诗对仗允许“同一位置不同的修辞性重字”相对,就是说对仗联出句如果出现“修辞性重字”,对句在相应位置要用等量且不同的“修辞性重字”与之相对。

一是叠字对(又称连珠对”)。

·王绩《野望》:树树皆秋色,山山落晖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的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杜甫《登高》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二是调字对(又称“掉字对”)。

杜甫《曲江对酒》:“桃细逐杨落,黄时兼白飞。

白居易的《嘉陵夜有怀》:暗胧胧月,寒慢慢风。

文天祥《过零丁洋》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注:关于“调字对”(也称“掉字对”)与“当句对”(也称“自对”)的区别:

“调字对”,是出句同一字词间隔地重复出现,对句用不同字词以相同方式在相同位置与之相对。

“调字对”没有“句内自对”(只是“句间互对”),因而它不是“当句对”,更不存在“同字相对”的问题。

三是连用对。

杜牧《湖南正初》:“行乐及时时已晚,对酒当歌歌不成。

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注:李白的两联诗句是“古风”中的对仗,不是“格律诗”中的对仗。为了说明问题,拿来权当例句。

注:“排律”一般不避重字。

(二)关于“句数”的拓展规则。

1、格律诗对仗的“句数”。

1)律诗“正格对仗”的“句数”:

律诗对仗的通用规则,即“律诗正格对仗”的要求是:中间“两联”(联和颈联)对仗。

律诗对仗多于两联,如三联对仗、四联对仗,也属于“正格对仗”。

律诗的颈联,一般都要对仗,并且偏严求工。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其一)》: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此五律前三联对仗。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七律后三联对仗。

杜甫《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此五律四联全部对仗。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七律四联全部对仗。

2)排律对仗的“句数”:

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是律诗总句数及对仗句数的增加。

从这个意义上说,排律的对仗,也是一种“律诗变格对仗”。

排律的句式有五言、七言两种。排律每首至少5韵(联)10句,至多可达100韵(联)200句(如杜甫的《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白居易的《代书诗寄微之》)。

排律的首尾两联均可不用对仗,但首联用对仗的较多(这可能与排律中五排较多、五排首句不入韵的较多有关)。排律中间各联必须一律对仗。

当下的排律作品,数量较少、佳作罕见。

·韩愈《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着报雠名!

此排律除首尾两联不对仗,其余都对仗。

·杜甫《诸葛庙》

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此排律除尾联外,首联及其它各联都对仗。

对仗是律诗(含排律)的重要特征。是否必须对仗,是它与古风、绝句、词曲等体裁的重要要区别之一。未用对仗的作品,不会是律诗或排律。

3绝句对仗的“句数”。

绝句,可用对仗,也可不用对仗;可一联用对仗,也可两联都用对仗。

绝句首联一联对仗: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绝句尾联一联对仗: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绝句首尾两联全用对仗: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用对仗时,以一联对仗的居多;一联用对仗时,以首联对仗的居多。

2、律诗的变格对仗——“蜂腰格”(只有一联对仗)。

律诗对仗在“句数”方面,对通用规则有所拓展,允许“变格对仗”的存在,即允许只有一联对仗的“蜂腰格”的存在。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崔颢《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秦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对仗联句数最少的律诗是蜂腰格”。

没有对仗的诗作,不是律诗,更不是排律。

(三)关于“句位”的拓展规则。

关于“句位”,律诗对仗的通用规则(即“正格对仗”)是:律诗中间”两联对仗

律诗对仗在“句位”方面,对原有规则有所拓展,允许“变格对仗”的存在,即允许两个对仗联或两个对仗句所处的位置有所变化。

涉及“句位”变化的律诗“变格对仗”有三种:

1、律诗的变格对仗——“偷春格”(首颈两联对仗)。

·杜甫《月三首之二》

并点巫山出,新窥楚水清。

羁栖愁里见,二十四回明。

必验升沉体,如知进退情。

不逢银汉落,亦伴玉绳横。

2、律诗的变格对仗——“藏春格”(颈尾两联对仗)。

·杜甫《早花》

西京安稳未?不见一人来。

腊日巴江曲,山花已自开。

盈盈当雪杏,艳艳待春梅。

直苦风尘暗,谁忧客鬓催。

四联全对仗、后三联对仗和藏春格”对仗,均是尾联用了对仗。

因为对仗不大适合用作结束语句,所以尾联对仗用得较少。有些尾联对仗,流水对”来篇(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律诗的变格对仗——“扇面对”(两联隔句对仗)。

“扇面对”(也称“隔句对”),不是一个对仗联之内的邻句相对,而是两个对仗联之间隔句相对,也就是出句对出句对句对对句”。

扇面对律绝罕见,在词曲中常见

注:“扇面对”中词语的平仄,只在各自位置遵守格律诗通用的平仄规则,不再适用“对仗联出句与对句平仄相反”的规则。

白居易《五律·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位于首联与颔联)

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缥缈”对“殷勤”,“巫山”对“湘水”,“七八”对“十三”。

苏轼《五排·用前韵再和许朝奉》(位于第四联与第五联)

邂逅车马寻芳谢朓洲

凄凉乡国得句仲宣楼

邂逅”对“凄凉”(是动词与形容词相对),“车马”对“乡国”(均为并列短语相对),“寻芳”对“得句”(均为动宾短语相对),“谢朓tiǎo”对“仲宣楼”(均为地理名称相对)。

唐代以后,涉及对仗句数、句位的“律诗变格对仗”较为少见。

初写律诗者,应该尽量学用对仗的“正格”,尽量少用或不用对仗的“变格”。

如果采用了“蜂腰格”和“偷春格”、“藏春格”、“扇面对”等“律诗变格对仗”,以明确标注为好。

2023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