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读《儒林外史》七:周进中进士,范进中举人(上)

 蔡毛1893 2023-06-14 发布于广东

上回书说到,周进到省城想看乡试考场,姐夫金有余花钱实现了他的愿望,谁知看到考场的周进,一头撞在“天字号”号板上,撞死了过去。众人以为是考场久无人来,阴气太重,使周进中了邪,用一碗水救了过来。周进吐了一口浓痰,醒过来之后又一头撞向号板,这次没晕倒,只是放声大哭起来。哭过一号,哭到二号、三号,满地打滚,哭了又哭,甚至把周围人的心都哭得凄惨起来,直到口吐鲜血。

作者很明显是用了夸大的手法来写周进在考场的反应,现实中谁能哭得如此夸张呢?作者的用意很明显,就是为了表现周进的惨,表现他一辈子寒窗苦读却连乡试考场都没进过的可怜境遇。作为一个读过书考过试的人,我对周进的遭遇很能感同身受,现代人读书多是为了一份好文凭,一份好工作,古人则是为了考取功名,得到一个报效家国、光宗耀祖的机会,殊途却同归,大家都是为了好好过日子。我身边也有很多头脑聪明,平时成绩不错的人,在真正考试的时候却屡屡失败,甚至连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本身不是一个只由自身因素决定的过程,运气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也很重要。周进文章写得不错,却一辈子未能得到想要的功名,这种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在考场中彻底爆发,其实也是很能得到理解的。作者夸大了周进的反应,除了给读者深刻的印象之外,也是作者对周进遭遇的同情。

不过幸运的是,在接近人生的最后关头,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获得一辈子梦寐以求的功名。

刚刚还好好的周进,突然间就如着了魔一样,一行人都觉得莫名其妙。他姐夫这才向众人解释说,周进不是生意人,寒窗苦读了几十年,却连个秀才都没考上,今天才看到考场,不免伤心起来。俗话说“仗义每多屠狗辈”,同行的一群老板虽然不认识周进,却被他的经历所打动,决定众筹替他捐个监生,这样子他就有机会参加乡试了。

但是捐监生的价格却不便宜,需要二百两银子。二百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周进在乡小学当教师的时候,年薪也就十二两银子,周进不吃不喝十七年才能存够二百两。所以当他听说老板们要给他捐监生时,当即跪倒磕头“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众位老板豪爽:“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借与周相公纳监进场;若中了做官,那在我们这几两银子。就是周相公不还,我们走江湖的人,那里不破掉了几两银子?”君子成人之美,众人每人出了几十两银子,凑了二百两,其余多余的费用,金有余全包了,替周进捐了个监生。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捐监生这个操作对于周进来说是相当有必要的。他屡考不上秀才,并不能说明他没有才学,其实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已经说明周进是一个文章写得很好的人了,而且在他的教育之下,也有考上秀才的人,这也足以见得他的水平是不差的。他缺乏的是机遇,他虽然在院试这个环节怎么也考不过,但参加乡试、会试都是一次通过。相同情况的,还有接下来即将出场的名人范进。

捐中监生的周进很快就遇到了人生第一次乡试的机会,第一次考乡试的周进非但没有紧张,反而是“人逢喜事精神爽”,状态相当的好,写的七篇文章,“做的花团锦簇一般”。不久之后放榜,果然中了举人。考试考查的是一个人的真才实学,而非梅玖、王惠之流吹牛皮所说的梦中吉兆或者鬼神相助。从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说周进的文章写得很好,周进有实力,自然而然就从“民”变成了“官”。

中举之后,周进回到老家县城感谢知县、启蒙老师等人。县里的人,不是亲的也来认亲,本来不相识的也来相识。包括之前恶语中伤周进的申祥甫,在村子里凑足了份子钱,买了四只鸡、五十个蛋和些炒米、欢团之类,亲自上县来贺喜。荀老爷更不用说了,他本来就是村里的有钱人,买了一大堆贺礼,直往周进家里塞。县里人和村里人的表现似乎并不出乎我的意料,当初仅仅是村里保安队长的夏总甲,他们都奔前跑后,阿谀奉承,更何况如今中了举人的周进。趋炎附势向来是世间俗人的本性,这些人大都没有才学,更没有权势,唯一能做的无非是卖弄自己的笑脸,以博权势一笑。

在接下来的会试、殿试里,周进顺风顺水,会试中了进士,殿试考了三甲。三年之后升任御史,被皇帝派到广东当学道,当上广东院试的主考官。在这里,周进遇到了范进,两人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下一篇我们接着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