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儒林外史》看明清读书人的各种称号

 cgpcgp456 2023-09-14

《儒林外史》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守财奴形象“严监生”,临死时因为多点一根灯草都不愿意闭眼。严监生的哥哥严贡生是读书人中出了名的专门利己毫不利人,坏事做尽的人,“严贡生”“严监生”是他们的真实名字吗?事实上哥哥严贡生名大位,字致中。弟弟严监生名大育,字致和。《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特意用他们在学里获得的头衔称呼他们,而很少提他们的名字,尤其是将书中最恶劣的人严贡生同“优贡”这个名目联系起来,充满了自己对这一类人物的鄙夷和厌恶,从根本上揭示读书人的腐败堕落对社会的为害和科举的弊端。阅读明清人的小传时我们经常会看到“童生、廪生、贡生、监生、秀才”等各种称号,这些称号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结合《儒林外史》来介绍一下这些称号,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该书和明清人履历的理解。

1  童生、秀才

童生,明清科举规定凡习举业的读书人,在未通过考试取得生员(秀才)资格以前,不论年龄大小,皆名曰“儒童”。明清时期科举分预备考(即童试)和正式考试两种,曾经江苏省高考前有一个会考,只有通过会考才能参加高考,而明清时期的童试与会考性质相似。

《儒林外史》中小生意人匡超人白天做生意晚上挑灯夜读八股文,被下乡的县老爷听到,县老爷爱才惜士,向村里保正询问匡超人情况。保正说“不是个秀才,也不是个童生,只是个小本生意人”。县令听说匡超人不仅勤学苦读,而且孝敬父母,有意提拔他,让匡超人参加即将到来的县试,录为第一名。接着参加府试和院试,最终“入学”(明清时代童生经本省各级考试,被取入府、州、县学,取得生员资格,称为“入学”),成为秀才。只有中了秀才,才可以去考举人,一旦考中,便正式进入为官的士大夫阶层。    

匡超人二十二岁即做了秀才,属于命好的一种,而周进、范进一位六十多岁、一位五十四岁,迟迟未通过童试,在应该做爷爷的年纪上仍是“儒童”,受尽了周围人的冷眼。周进去做乡村教师时,家长们宴请他时邀去年刚刚通过童试的梅玖陪客。落座时周进请年龄比他小很多的梅玖上座,梅玖不肯。众人说周先生年长应上座,梅玖说学里规矩不按年龄算尊卑,周进没取得秀才称号,不管年纪多大都是“小友”,如果年纪只有十几岁,但只要进了学就是“老友”。《儒林外史》第三回提到做了广东学政的周主持童试的时候,对五十四岁仍未获得秀才称号,无法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范进顿生怜悯之心,给了他一个第一名。

2  监生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肄业的诸生的统称监生。最初监生主要来自考选,后来渠道渐多,国子监在乾隆前,有严格的考课,后来考课沦为虚名,监生大都由捐纳而取得。如有人未通过童试,而又想参加乡试,或未取得科名又想当官,都必须先捐个监生作为出身。

《儒林外史》中读了一辈子书、连个秀才也不是的乡村教师周进即在众人资助下捐了一个监生从此咸鱼翻身。第三回提到周进丢了饭碗,只得跟姐夫去做生意。到了省城周进想去逛贡院,傍晚一行人陪他去。周进“一进了号,见两块板摆得整整齐齐,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长叹一声,一头撞在号板上”。被救醒后,周进伏着号板(号板是科举考试供考生答题和睡觉用的木板),哭个不停,满地打滚,滚的众人心里都凄惨起来。周进姐夫向众人解释“因他苦读几十年的书,秀才不曾中一个,今日看这贡院就不觉伤心起来”。同行的人说监生也可以进场,何不捐他一个监?即花钱买个考试资格。同行的虽是商人,但很讲义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资助周进。

正值宗师来省录遗,周进就录了个贡监首卷,得以参加乡试,中了举人,然后又进京中了进士,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3  贡生

科举时期挑选府、州、县生员(即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到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把人才贡献给皇帝。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细贡;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和例贡等。清代贡生,别称“明经”。清代每一年或两三年由地方选送年资长久的廪生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称为“恩贡”。

贡生本应是品学兼优的人,但《儒林外史》中严贡生恰恰是一个毫不利人专门利己,坏事做尽的人。严贡生第一次出场时在范进、张静斋面前自称为人率真,在镇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不曾想打脸来得太快,话刚说完家里小厮就来报告早上强占别人的猪,现在猪主人来家里吵闹了。又借众人之口倒出严贡生各种劣迹斑斑的事情,又如严贡生包船回家,为了不付船费,他用云片糕给船家设了一个套儿。在船家忍不住馋偷吃云片糕后,严贡生声称那是他治晕病的特效药,要追究船家责任。在众人调停下,船家给严贡生磕了几个头赔不是,此事才算了结。知县评严贡生“一个做贡生的人,忝列衣冠,不在乡里间做些好事,只管如此骗人,其实可恶!”

4  廪生、增生、附生

廪生科举制度中生员名目之一,是“廪膳生员”的简称,通俗说就是上学享受国家补贴。明代州、府、县生员最初都供给廪膳,补助其生活,明初给生员每人发六斗米和鱼肉,一斗是12.5斤,六斗即75斤。后来开始扩招,生员人数渐多,于是分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廪生可以领补贴,增广没有补贴。到了清代,在岁、科两考中位列一等的,才能取得廪生名义,并且可领银四两。成为廪生,谓之“食饩”。清代凡生员初入学,皆称“附生”。在岁、科两考中考评优异者,可依次补为“增生”或“廪生”。

《儒林外史》小生意人匡超人运气好,一路开挂。第一次参加童试就顺利通过,二十来岁即成为秀才。后来匡超人参加岁考,宗师将其列为一等第一,“补了廪,贡入太学肄业”,即因考评优秀升为廪生。

守财奴严监生的两个舅爷王德、王仁分别是府学廪膳生员、县学廪膳生员,“都做着极行头的馆,铮铮有名”。在严监生的夫人王氏病重时,王德、王仁来看望“把脸本丧着,不则一声”。但在收到严监生给的银子后“义形于色去了”,也忘了自己妹妹的病。

5  举人、进士

举人是对中国古代的秀才参加乡试(即省级科举考试)中试者的称呼,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

《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秀才,也有人愿意和他交往,拿他当个人看了,正巧遇到乡试年,于是同时考中秀才的人约范进去参加乡试。这一次幸运之神再次垂青了范进,惊喜来得太快,以致范同学的小心脏竟承受不住,“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这就是有名的“范进中举”事件。

明清时期举人的含金量比宋代高,宋代举人只是具有进京参加会试的机会,没有做官的机会,而且举人的资格是一次性的,这次会试没被录取,下次要重新参加乡试再次取得举人的资格。而明清时期举人已具备做官的资格,可以担任知县、候补知县、教谕等。即使不再参加会试暂时没官做,也会有人前来巴结,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了举人后,陆续有人送上银子、房子,中举当天范进从赤贫步入富贵阶层。曾做过知县的张静斋立刻来和他攀附,说“我和你是亲切的世兄弟”,不仅先送五十两贺仪,而且将一处“三进三间”的房子送于范进。范进的岳父胡屠户说:“你如今结交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自此以后,又有许多人来奉承范进,送田产、店房还有投身为仆的。

进士是对通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的称呼,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进士又具体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称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中了进士的人前途都比较光明,《儒林外史》中周进到京“殿试三甲,授了部属。荏苒三年,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儒林外史》以明清时代读书人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从书中对一个个读书人的描写,可以看出他们精神堕落和与此相关的种种社会弊端,指出封建礼教制度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和不堪救药对我们当下读书人也有一定的警示意义。

撰稿人:马晴(南京图书馆研究部副研究馆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