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景德镇御瓷:元明清(三)明洪武、永乐时期

 荣纳堂 2023-06-15 发布于天津

转自 菁话古董


明代洪武时期

明朝第一个皇帝是朱元璋,他的年号是洪武。他禁止了彩绘器物,正如他禁止了中国商人从11世纪开始直到朱元璋登基之前一直进行的自由贸易。这一时期,中国的陶瓷出口以两种方式运作:私人贸易和官方交流。洪武帝在禁止私人贸易方面取得的成效肯定有限,因为他在整个统治期间每隔两三年就会重申一次关于这个问题的禁令。而外国统治者的朝贡活动得以维持,但许多明代早期文献都提到香料的短缺,这恰恰是陶瓷商人进口的主要商品。

明朝的第一位皇帝在建立了新的王朝,并在南京建立了新都之后,不可避免地必须证明其前朝的恶名,特别因为元人是外族,被视为蛮夷。因此,明朝宫廷不出意外地没有采用与蒙古统治密切相关的青花瓷器。有一种说法是洪武于1369年在景德镇的珠山建立了一座瓷厂,就在明朝全面征服后的一年。青花瓷是按照中国人而不是伊斯兰的品味而设计的,而皇帝本人,则是采用类似设计的红釉瓷器。

明洪武 青花缠枝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

铜红单色釉为首创,在此之前,没有人系统地尝试过用这种很不稳定的颜色生产单色釉瓷器,只有洪武时期的一些产品获得了成功。其中最好的作品有着粉红色的色调,而不太成功的红色则更像是棕色。现存的铜红釉产品不多,大多数是小碗或小碟,内壁模印龙纹。还有一些洪武时期的白釉瓷器。

明洪武 红釉模印龙纹高足杯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82; fig.135)

明洪武 红釉模印龙纹碗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83; fig.136)

明代永乐时期

最近在景德镇的发掘工作最能清晰明确地揭示一位皇帝的品味。永乐是明朝第三位皇帝,于1403至1424年在位。在景德镇的永乐堆积层中所出土的瓷器,98%是白瓷。我们无法得知永乐皇帝是否了解白瓷在唐宋初期也是备受推崇的。永乐认为纯白色与孝道有很大的关联,因为他正是通过篡夺自己的侄子,即洪武皇帝的指定继承人而登上皇位的。这样的行为让新的统治者很有必要证明他的合法地位。永乐皇帝在登基四年后公开纪念他已驾崩的父亲洪武皇帝,举行了精心设计的佛教仪式,又在1412年开始建造一座九层高的佛塔,供奉洪武和他的皇后。这就是位于南京报恩寺的“瓷塔”,现已不存。佛塔外面都贴满了白瓷砖,其中一些瓷砖最近在景德镇有所发现。

明永乐 瓷塔白釉瓷砖

大英博物馆藏

1407年,第五任西藏法王哈立麻因为主持了为永乐皇帝双亲举办的仪式而获得了永乐皇帝的授封。这种与西藏的联系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永乐时期会出现“僧帽壶”,其原型是西藏金属壶,壶口呈僧帽状。乐白釉僧帽壶要么是素面,要么刻有缠枝花纹,更罕见的是刻有藏文经文。最后一种类型甚至可能是专为1407年在南京举办的宗教仪式而制作的,在仪式上皇帝亲自进香。

明永乐 甜白釉暗刻缠枝纹僧帽壶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85; fig.138)

永乐时期的其他新造型包括模仿伊斯兰金属制品的白瓷和模仿中国古代青铜器匜和爵造型的,以及委角壶。花瓶、罐子和其他元代瓷器类型的器型会变得更加修长。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

大英博物馆藏

明永乐 青花波涛龙纹爵杯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白瓷的胎体很好,釉面略哑光。釉色接近透明,可能是由于釉料中的氧化钙含量很低(约2.5%),在这方面,可被视为从青白釉(氧化钙含量10~15%)和枢府釉(氧化钙含量4~6%)发展到了另一个阶段。永乐白瓷的胎体和釉料的纯度使其比之前的任何瓷器都要好,在中外文献中,一直被称为“甜白”。

明永乐 甜白半脱胎锥拱双龙纹高足碗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永乐时代的景德镇瓷器并不都是白色的,因为铜红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永乐时期,甚至在景德镇出土的相对少数的红釉器物也来自考古学家所确定的“永乐晚期”地层,尽管它们在风格上更接近宣德时期的瓷器。被认为是永乐年间制作的铜红单色釉瓷器的质量并不高。更有趣的是那些红地白龙纹的作品,形成了引人注目的双色变化装饰。

明永乐 红地白龙纹高足杯

大英博物馆藏

(Vainker 1991,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p.186; fig.139)

永乐瓷器的另一个变化是在青花绘制的海浪上绘制铜红釉的海兽,这个主题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但在这一时期再次出现可能是由于永乐皇帝主持下的多次远洋航行。无法通过釉里红的风格令人满意地将永乐与洪武时期的器物区分开来,洪武时期的器物历来被认为是这一特殊却又相当短暂的装饰传统的终结。

明永乐 铜红釉碗(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另一方面,钴蓝在永乐时期享有一定的地位。这种矿石仍然从波斯进口,并应用在白度和光滑度越来越高的瓷器上,产生了比之前更夺目的效果。青花瓷再次被广泛出口,并作为礼物被送给外国统治者,但很明显,它们也最终被中国皇帝所接受。那些在御窑厂(1402年被设立)遗址发现的瓷器,或是那些第一批带有其生产时在位皇帝年款的瓷器,都以两种方式中的一种进行装饰,以区分其崇高地位。它们要么有象征皇帝的五爪龙(或皇后的凤凰),要么在白瓷上刻划那种精心绘制的缠枝纹和几何形边框,这原来都是金器的装饰。

明永乐 青花凤凰纹三系茶壶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皇帝年款的出现肯定意味着陶瓷所处的新地位。在器物上标明其主人名字的做法植根于中国艺术的最高传统——古代青铜器,其自古就是与统治权相关。从宋代开始流行复古,而统治者的款识就属于相关的鉴赏领域。它们与迄今为止装饰在较普通的陶瓷上的那些表示饮酒诗、序号或功能的文字截然不同。

一些器物(如高足杯或小碗)的内壁上用青花写有“永乐年制”的款识。这些字都是以楷书形式书写的。更为精致的仍旧是高足杯,大部分是白瓷,但也有少数是红釉的,上面有“永乐年制”的篆书印款或刻款。篆书是源于秦汉时期的字体,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用于印章和其他正式场合的需要。著名的宫廷书法家沈度(公元I357~1434年)所写的篆书与永乐高足杯上的篆书非常相似。

明永乐 红釉暗龙纹高足碗

碗心有“永乐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据《明会要》记载,瓷器的设计都是先在宫廷里准备好,然后再送到景德镇。由于沈度是当时最令人钦佩的书法家之一,经常被要求为皇宫和寺庙中的珍宝和古董题字,因此,这个年号很可能是由他书写的。使用沈度的书法作为瓷器年款的模式,以及它们在瓷器上的出现,都证明了明朝早期的陶瓷达到了新的高度

明 沈度 楷书敬斋箴 页

故宫博物院藏

以上翻译自S.J.Vainker,Chinese Pottery and Porcelain: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The Trustees of the British Museum,1991,pp.182-18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