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瓷的大气象,从迁京营造紫禁城,颁大典,下西洋航海等大事件可观。 明朝永乐时期的瓷器艺术 独创与多元兼具, 堪称东亚工艺美术史的高峰。 “洁素莹然,甚适于心” 是永乐皇帝对自己心爱瓷器的赞誉, 但他并非小雅即安,永乐瓷上更有大情怀气魄 这些合于永乐皇帝心意的瓷器, 经过六百年岁月的洗礼,更显宝贵。 晚期文人谈论明初官方用瓷提到,“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离青为饰,以鲜红为宝。” 这三类瓷无疑是永乐瓷代表 .甜白釉瓷 隋唐宋元皆有白瓷,各有釉色妙味,如何创新突围,实乃难事,而永乐出甜白之色,可谓极为巧思,匀净内敛,润到甜甘为极致。 明永乐 甜白轮花纹绶带耳葫芦扁瓶 明永乐甜白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甜白釉瓷是永乐时期宫中主要用瓷,恬静优雅,开创白瓷新面貌。这种白瓷许多都薄到半脱胎的程度,能够光照见影,给人以一种“甜”的感受,“甜白”瓷因此而得名。 甜白磁暗刻花盘 (一对) 甜白之所以有名,完全因为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偏好。据文献记载,永乐皇帝最喜用的是“洁素莹然”的素白瓷器。皇帝的偏好,就是臣子们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永乐甜白三系竹节把壶 1399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朱棣身着鲜红的战袍指挥作战,第二天清晨,士兵们发现朱棣的红战袍上霜花自然凝结成一条腾空飞舞的白龙,三军以为瑞照,士气大振,战果辉煌。
甜白釉划花缠枝莲纹梅瓶 明永乐 1402年,朱棣登基为永乐皇帝,御厂的技师们依据燕(巴)王(结)战(主)袍(子)的故(套)事(路),设计烧造出白龙纹瓷器(也有说鲜红地白龙纹),以表对永乐皇帝的敬意。朱棣看后大喜,嘉奖了这批技师。 甜白釉僧帽壶 据1989年景德镇珠山明代御窑厂遗址发掘报告显示,在永乐前期地层出土瓷器中甜白釉瓷器占98%以上。 白釉高足杯 据学者推测,永乐皇帝大量烧造白色瓷器也有可能与他燕王时期居于北平,感染元人尚白之风气有关。因其为报答父母之恩所建造的金陵大报恩寺塔,是以白瓷砖搭建而成的,因此也有人推测,大量烧制的白釉瓷器不但带有宗教意涵,同时也承载了皇帝对父母的追思。 明 甜白龙凤纹梅瓶 明 甜白执壶 明 甜白暗刻缠枝花卉罐
后人为何重永宣胜于洪武,自有道理,在我们品鉴永乐青花瓷看来,永乐青花并未一味承袭洪武风格,反而更侧重元风,吸取其优长,在异域雄浑中加入中华的秀美细腻味道,创造出元明融合的佳器 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镂空花熏 明永乐青花波涛龙纹爵杯、爵托盘 明代永乐青花发色及渗青铁锈斑点酷似元青花,笔法和布局选题又自成独特鲜明的风格。
明永乐青花一把莲盘 永乐起,官器正式纳入体系中,官作官款使瓷有了严格规制,帝王思想直接投射在瓷器上。 在朝廷的要求和监督下,瓷器先由内府“定夺样制”,才发给窑厂照样制作。官用作品器形规整、釉色纯正、纹饰合于规范的现象在此时开始建立。 不合标准的作品往往被刻意击碎,掩藏起来,烧成的瓷器则作为国家礼仪或宫廷日常之用,或成为赏藩外交邦国的礼物。永乐、宣德年间,常有大型器如天球瓶、扁壶等作品的烧制。 明永乐青花朵莲梵文勺 明永乐青花人物纹如意耳扁壶 明永乐青花图案花纹葫芦形绶带耳扁壶 明永乐青花四季花卉纹莲子碗 明永乐青花穿莲龙纹天球瓶 明永乐青花六出开光莲花纹花口折沿盘
高温红釉器是以铜作呈色剂,在还原气氛中高温烧造而成,是最难烧制成功的颜色釉品种之一。由于其对温度、气氛的要求特别敏感,稍有不慎,即得不到纯正的红色,因此景德镇珠山遗址也见到大量烧制失败而击碎掩埋的红釉器汰选品。 永乐时期开始,景德镇可以烧造出釉色纯正的红釉瓷器了。在元代红釉的釉色效果上凸出亮度和质感,以红似鸡血般的色彩被誉为“鸡血红”、“鲜红”和“宝石红”。 明永乐 红釉高足碗 明永乐霁红暗龙纹高足碗 永乐后,精工细作的宫瓷独领风骚几百年,清帝几度想重烧永乐佳器,均未如愿,即便如今这些品种亦未能重现,我们只能睹物怀古,赞叹这一段永乐瓷器的神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