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历代姑苏竹枝词的风土人情之美(上)

 吴越尽说 2023-06-15 发布于浙江


竹枝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最早是作为一种民歌的形式,在今天的四川、重庆和湖北西部的沿江地区广泛流传。唐代诗人的笔下就时有描写,如顾况的《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诗中这样描写竹枝词民歌在楚地的盛行:“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中唐乐府诗人张籍在《送枝江刘明府》诗中,更是将楚地竹枝词盛行的情况写到了极致:“老着青衫为楚宰,平生治业有谁知······向南渐渐云山好,一路唯闻唱竹枝。”这一民间盛行不衰的歌谣,自然引起了中唐时期诸如白居易、刘禹锡这一批推重乐府的诗人的关注。白居易在《忆梦得诗》中有谓:“几时红烛下,听唱竹枝词。”根据白居易的自注“梦得能唱竹枝,听者愁绝”,我们知道,那是在听刘禹锡演唱竹枝词。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贬谪西南,在巴蜀一代接触了竹枝词这一民歌形式,于是就从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学习并创作大量竹枝词,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那首“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自此之后,文人开始逐渐熟悉并热衷于竹枝词的创作,竹枝词以其语言明快流畅,浓厚的民歌情韵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后来竹枝词逐渐演变为一种吟咏山水风光、民俗风情的诗歌体裁。因为这一文学史贡献,清代学者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这样总结刘禹锡的文学史成就:“刘宾客之能事,全在《竹枝词》。”

苏州以其悠久的历史、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多姿多彩的民间风情而备受世人的钦羡,因而文学史上以苏州山水自然、风土人情为题材的竹枝词创作,就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诸多并非苏州籍的文人,无不对杏花春雨的江南、柔婉清雅的吴侬软语以及园林、昆曲、盆景、美食等苏式文化生活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竹枝词就成为最直接、最方便的咏唱形式。


沧浪亭


元代末年,原籍会稽(今浙江绍兴)的诗人杨维桢寓居吴下日久,竟然觉得苏州的风光、风物、风情皆要远胜于家乡绍兴,他在一首《吴下竹枝词》中这样写道:“三箬春深草色齐,花间荡漾胜耶溪。采菱三五唱歌去,五马行春驻大堤。”要知道,绍兴之美,就王献之的一句“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世说新语·言语》),就已然让天下人如痴如醉,神往不已,但杨维桢对吴中的喜爱不仅超越了历代文人“山阴道上”的想象,更超越了“美不美家乡水”的家乡情结,若耶溪虽美,但又怎敌吴中的“花间荡漾”,更何况还有吴娃娇娥的“采菱三五唱歌去”,隐隐地萦回在山光水色之间。世俗、市井的生活,竟然可以这般的诗意,这般的风雅……


采菱


清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张英来到苏州,兴奋激动之情似乎难以掩抑,一口气写了数十首竹枝词,其中就将“最苏州”的风物写进诗中,兹举三首如下:

名园随意成丘壑,曲水疏花映小峦。

一自南垣工累石,假山雪洞更谁看?

虎丘待月中秋节,玉管冰弦薄暮过。

山畔若教明月上,便愁无地驻笙歌。

吴市花儿半塘住,小山盆景索千钱。

酒船摇向河堤看,三月家家买杜鹃。



第一首诗着力介绍了苏州的园林营造和园林艺术之美学追求。明清时期是苏州园林营造的高峰时期,一座座名园的诞生,与许许多多的造园艺术工匠密不可分,其中就涌现出诸如计成(1582-?)、张南垣(1587-1671,原名涟,以字行)等叠山造园的大师。诗歌的前两句,实在是计成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计成《园冶·园说》)这一造园理论的忠实体现。园林中假山的堆叠,要讲究因地制宜、因势造形,切忌造作,因而“随意”二字,说来简单,却是极为考验工匠的经验和技艺。毫无疑问,计成和张南垣堪称千万苏式营造大师的高标。计成曾经营造过的名园有常州的东第园、仪征的寤园、南京的石巢园、扬州的影园。而张南垣营建的假山遍及南北,无锡寄畅园、嘉兴烟雨楼、上海豫园以及北京皇家畅春园、西苑中南海等处的假山均出其手,“一自南垣工累石,假山雪洞更谁看”,就是对张南垣一生艺术成就的最高评价。水流笔直则无“曲水流觞”之趣,若曲折蛇形过甚,则有矫枉过正之失。至于假山、流水之间的草木花卉,只需“疏花”点缀其间,绝不能若时下流行的色块铺地式,那只能是对中国古典园林审美无知者所为。


环秀山庄

第二首诗歌是对中秋虎丘曲会的直接描写,真实再现了吴人沉醉痴迷于昆曲的热情,本文不在此展开。


第三首诗描写了吴地种植花卉的盛况,尤其是对虎丘花市和苏式盆景艺术的正面描写,极具史料价值。晚明时期的苏州,形成了追捧盆景的风尚,这个时候的苏州文人通过洗浇、剪修、点缀等手法,艺术处理盆栽,在案头、庭院营造一种自然灵动之趣。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是一位对盆景很有研究的艺术家,他的《长物志》卷二中就专列《盆玩》一目,讲论他对盆景艺术的理解,说盆景造型必须要体现出制作者深厚的文学修养、清雅的文人志趣,因而其最终的艺术形象要能够“结为马远之欹斜诘曲、郭熙之露顶张拳、刘松年之偃亚层叠、盛子昭之拖拽轩翥等状,栽以佳器,槎牙可观”(文震亨《长物志》卷二《盆玩》)。如此看来,张英诗中所说的“小山盆景索千钱”,绝不是虚诞的夸张笔调,应该属于完全正常情理之事了。在众多姑苏竹枝词中,清初桐城诗人方孝标(1617-1697)有一组显得比较特别,它既不是描写自然风光,也没有对苏州的风俗、风情进行描写,却将眼光转向明清易代之际这一重大事变的历史背景,写出了自己对士风丕变的无限感喟:


苏式盆景

不到姑苏十八年,年来风景倍堪怜。

阊门一半电戎马,觱莱城头咽晓烟。

别作乌云学画图,妆成秃发亦能铺。

娉婷故向旁人问,似得孙家堕马无。

翩翩褒袖说遗民,周粟夷齐颇入唇。

闻得将军需记室,遍求书札荐陈琳。

衮衮群公为奏销,悬车岂待北山招。

辕门昨日昌黎寿,止有三人衣锦袍。

才华果不愧相如,八十红衫伴彩舆。

舆外双鬟何楚楚,一盘佛手一宣垆。


在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历史大动荡和变革之后,许多士大夫不愿做贰臣,以伯夷、叔齐为楷范,选择隐逸山林、“不食周粟”的生活,坚拒出仕新朝。但是,在清初三大案(“通海案”“科场案”“奏销案”)的震慑下,江南的士绅群体最终也产生了分化,出于不同的目的和考量,有不少人放弃了遗民气节的坚守。方孝标的这几首《竹枝词》就是再现“奏销案”对苏州士风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用到陈琳在袁绍失败后又转投曹操,充当记室的典故,表达自己对这一人生选择的轻鄙之情,故而诗中出语尖刻辛辣,字字刺人痛处:“闻得将军需记室,遍求书札荐陈琳”“周粟夷齐颇入唇”“衮衮群公为奏销,悬车岂待北山招”。这里的“北山招”,用的是南朝时期骈文家孔稚圭《北山移文》的典故,方孝标在此更是不留情面地批评那些放弃坚守遗民志节者,其实就和《北山移文》中的名士周颙一样故作高蹈,而实质上是醉心利禄之辈,根本无需“北山招”也会主动“招安”,最终求得“衣锦袍”,甚至是“八十红衫伴彩舆”。面对这样的士风丕变,当时江南士子间就普遍流传着一首讽刺士人纷纷仕清的诗作,可以为方孝标的这组《竹枝词》下注脚,不妨一读其诗,诗曰:“圣朝特旨试贤良,一队夷齐下首阳。家里安排新雀帽,腹中打点旧文章。当年深自惭周粟,今日幡思吃国粮。非是一朝忽改节,西山薇蕨已精光。”(褚人获《坚瓠五集》卷三《一队夷齐》),若方孝标这样的竹枝词,与纯粹描写风物、风情的传统竹枝词相比,只能是一种别调,但它极具历史价值,故而在此兼及,聊备竹枝之一格。


来源:《苏州档案》公众号

2023-04-1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