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淞口的演变

 光宇阵 2023-06-15 发布于上海

吴淞口是黄浦江的出口

那为何不叫黄浦口而叫吴淞口呢

原来这里有一段历史渊源


图片


得名由来



600多年前,吴淞口是名副其实的吴淞江的出口。吴淞江又名松江、吴江、松陵江,源出太湖瓜泾口,东流经吴江、吴县、昆山县(市)的若干乡镇,越滨湖、淀泖两区域,于四江口进入上海市境,继续向东至旧江(今称虬江)道入海。自古以来,吴淞江就是太湖流域最负盛名的河流之一,是太湖泄水的主要通道,随太湖地区的逐渐成陆而不断向东绵延。吴淞江江面极其宽阔,有“唐时阔二十里,宋时阔九里”之说。唐代的吴淞口宽达20里,随后逐渐淤塞,至明永乐初疏浚河道前,吴淞江仅宽150丈。其时黄浦江还未见其名,黄浦的前身为东江,是一条南流至金山、平湖出海的太湖泄水道,后下游淤塞转向东流。直至南宋时沿海筑护塘后,江水出海受阻,才折北在今嘉兴路桥附近注入吴淞江,成为吴淞江的一大支流。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始有黄浦之名,也称大黄浦。




图片

夏原吉(1366—1430年),字维喆,原籍江西德兴,生长于湖南湘阴。明代名臣、文学家。建文五年(1403年),夏原吉奉旨前往江苏、浙江治水,寻夏禹治水故道,疏浚吴淞下游,消除水患。

明初,吴淞江下游淤塞。明永乐二年(1404),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范家浜(今黄浦江外白渡桥至复兴岛段),引大黄浦之水经范家浜注入吴淞江,形成一条黄浦—范家浜—吴淞江新的江水出海通道,史称江浦合流。新河道水流充足,弯度减少,流速加快,激流日夜冲刷,河道渐宽,河床渐深,泥沙难以淤积,成为一条大川。明正德十年(1515),再次治理吴淞江下游时,疏浚北新泾至曹家渡的河道,引吴淞江水入宋家浜。隆庆三年(1569)又疏宋家浜(今市区苏州河一段),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今道,至陆家嘴对岸与黄浦江会合。这样一来,本是主流的吴淞江成了黄浦江的支流了,而黄浦江则随着流量的加大沿吴淞江故道经吴淞口注入长江。于是,吴淞江的出口成了黄浦江的出口,而吴淞口这一历史形成的名称,却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明代前太湖向东泄水图

图片

明代引浦入海后黄浦江示意图


近代演变

上海开埠后,吴淞口的地理优势日益明显,进出上海港的外轮逐年增多。开埠次年只有44艘,10年后飞增至489艘。19世纪60年代起,黄浦江航道因泥沙淤积而日益变浅,吴淞口附近有两处淤塞严重,一处是吴淞外沙,一处是吴淞内沙,又叫高桥沙。据统计,光绪二年(1876)后一年多时间内,因吴淞口水浅不能驶入的外轮有44艘,停留24小时以上的有32艘,用驳船卸下货后方能进港的有21艘。外商纷纷要求疏浚航道,而清政府却认为吴淞口的沙滩是天然屏障,可用以抵挡外来侵略,故一直反对疏浚。直到光绪八年(1882),在各国的压力下,清政府才开始疏浚,到光绪十七年(1891)又停止了。

图片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的《辛丑条约》中,塞进了有关疏浚黄浦江的条款。光绪三十二年(1906),上海成立黄浦河道局,次年起对吴淞口内外沙进行治理。工程以修筑左导堤(石梗)和开挖新航道堵塞旧航道双管齐下。宣统二年(1910),全长1395米的左导堤筑成。又用一年多时间筑成2200米的右导堤,并在原民船浅滩航线下开挖了一条深4.75米的新航道。完工后,新航道水深5.79米,高水位时可达7米多,吴淞口的通航条件大大改善。

图片

民国元年(1912),民国政府成立开浚黄浦河道局,继续对黄浦江进行治理,到民国十年(1921),万吨级的邮轮也可以顺利通过吴淞口进入上海港了。

图片


吴淞口地处江海要冲,既是上海港的咽喉,又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明初,吴淞口即筑有城堡,设置吴淞守御千户所。到清代,先后在吴淞口两岸设置5座炮台。除东炮台在东岸外,其余4座均在西岸。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自鸦片战争起历尽屈辱,吴淞口成为一百多年来近代中国受尽苦难的见证。《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辟为商埠,门户洞开,外国军舰闯入吴淞口炫耀武力,恐吓中国人民。吴淞口外停泊着大批走私鸦片的船只,吴淞口成了中国最大的鸦片集散地。据道光二十九年(1849)统计,当年进入中国的鸦片共4.3万余箱,其中通过吴淞口进入上海的近2.3万箱,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在两次淞沪抗战中,日寇的飞机从停泊在吴淞口的舰艇上起飞,对我军阵地狂轰滥炸,日本军舰在黄浦江横冲直撞。日寇在罗泾、浏河一带登陆后,对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进行疯狂的大屠杀,吴淞口度过了世界近代史上最血腥黑暗的岁月……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区档案馆馆藏吴淞口照片

新中国成立后,吴淞口结束了长达一百多年的屈辱历史。今天的吴淞口充满了勃勃生机,并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建成了亚洲第一、世界第四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在上海建设国际大都市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图片

资料参考:《吴淞开埠百年》一书中《吴淞口的演变》(顾增龄)。

编辑:张睿芃

资料:今古宝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