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谭其骧先生学术简述

 历史探奇 2023-06-15 发布于河南

  譚其驤(1911.2.25-1992.8.28)先生,字季龍,浙江嘉善人。1923-1926年肄業於秀州中學。1930年夏,畢業於上海暨南大學歷史社會學系,師從潘光旦先生撰寫畢業論文《中國移民史要》。1932年8月,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研究生院,師從顧頡剛先生撰寫畢業論文《中國內地移民史·湖南篇》。1932-1935年,任國立北平圖書館館員,兼任輔仁大學、北京大學、燕京大學歷史講師。1934年,參與發起禹貢學會,主編《禹貢》半月刊,1936年學會成立後當選為七位理事之一。1935年起,先後在廣州學海書院、北平清華大學、燕京大學、遵義浙江大學、上海暨南大學任教。1950年起,長期執教復旦大學歷史系,並於1957年起任系主任。1957年,奉命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至1978年內部本全部出齊。1959年,兼任復旦大學歷史系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主任。1982-1986年,兼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著有《長水集》上下冊、《長水集續編》等。

  譚其驤先生作為大陸歷史地理學界的元老,其學術並非筆者所能盡述,謹就拙見所及對其重要學術貢獻作一簡述如下:

  一、中國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開拓者之一

  中國的歷史地理學,一般認為始於禹貢學會。不過在當時,除了北平的“禹貢學派”,還有南京的“史地學報派”,後者自1921年11月創刊,至1926年10月停刊,共發行20期,總時間上比“禹貢學派”早了十年左右。[1]當然,基於影響力而言,“禹貢學派”對大陸的歷史地理學顯然更勝一籌。而譚其驤先生正是禹貢學會的重要人物。

  民國年間的學術界,受時局的影響十分突出,而這也是自古以來的一貫傳統。晚唐時期對《荀子》、《春秋》的重視,即是對當時藩鎮割據時局的反映。晚清民國對西北、東北史地的研究,也是如此。但禹貢學派除了受時局影響之外,更注重的是繼承傳統沿革地理。在譚其驤先生所起草的《禹貢》半月刊發刊詞[2]中,他總結了五項任務:

  (一)把沿革史中間的幾個重要問題研究清楚;從散漫而雜亂的故紙堆中整理出一部中國地理沿革史來。

  (二)把我們研究的結果,用最新式的繪製方法,繪成若干種詳備精確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圖。

  (三)要廣事搜羅所有中國歷史上的地名,一一加以考證,用以編成一部可用、夠用、又精確而又詳備的中國歷史地名辭典。

  (四)要完成清人未竟之業,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詳密的整理。

  (五)把這些史料(地理書籍中往往具有各種文化史料)輯錄出來,作各種專題的研究。[3]

  事實上,譚先生不僅這麼說了,而且這麼做了。此外,他負責的前三卷《禹貢》半月刊,也以他自己的嚴格要求來把關。[4]

  二、主編《中國歷史地圖集》

  雖然說《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纂是一個偶然事件促發的,即毛澤東問吳晗先生“鳴沙”在哪裡。[5]但從譚其驤先生個人角度來說,他也一直希望能夠“整理出一部中國地理沿革史”。而《中國歷史地圖集》正是這一期望借助一個偶然的機會所完成的一部巨著。

  這部1954年籌辦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一度被稱為“54號圖”,1978年出齊內部本,1988年出齊公開本。其時間範圍從先秦到明清,地域範圍則遵循歷史時期實際疆域,三十年來多次重印,嘉惠學林三代人,無需贅述。

  值得一提的是,譚先生本人對《圖集》的要求並不止於此,他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要真正稱得上完整的歷史地圖集,就應該包括歷史時期任何自然、經濟、政治、軍事、民族、文化等所有有資料可據又能夠用地圖表示的地理現象,只有等這部地圖集完成了,繪製中國歷史地圖的事業才能算大功告成,或者說告一段落。[6]

  三、創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學科

  歷史地理研究需要得到長足的發展,必得需要一個研究基地,培養一批研究人才。在民國時期的禹貢學會年代,已經開始組織學生,通過為《禹貢》半月刊撰稿的形式進行培養,從而發現了史念海、侯仁之兩位先生,三人在1949年以後鼎足大陸歷史地理學界,並分別建立了復旦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三個歷史地理研究基地。

  就復旦大學來說,首先是1959年7月在歷史系建立了中國歷史地理研究室,譚先生為主任;其次是1982年6月,成立了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在歷史系之外另立門戶;最後是1999年,在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當然,譚先生沒能看到中心的成立,但卻親手創建了研究室和研究所,並培養了一大批研究人才。其二代、三代弟子們,如今正在把譚先生的早年學術設想發揚光大。[7]

  四、其他學術貢獻

  譚先生一生,可以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的一生,但沒有實實在在的學術底蘊,也做不出漂亮的衣服。除了他本人的學術論著收集於《長水集》上下冊和《長水集續編》外,譚先生還主編過《清人文集地理類彙編》全七冊(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中國歷代地理學家評傳》三卷本(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1993年)等。正是這些實實在在的工作,奠定了他在大陸歷史地理學界的元老地位,並為歷史地理學保留了不可多得的學術遺產,至今讓人景仰不已。

  參考書目:

  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

  譚其驤著,葛劍雄編:《譚其驤日記》,文匯出版社,1998年。

  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

  葛劍雄:《禹貢傳人——譚其驤傳》,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譚其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註釋:

  [1]彭明輝:《時代變局與學術動向:以歷史地理學與現代中國史學為例(一九一九~一九四九)》,《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2期,1995年5月,第137-156頁。

  [2]對譚先生作為發刊詞起草者的認定,參見侯甬堅:《歷史地理實干家譚其驤先生》,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譚其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2-50頁。

  [3]轉引並節選自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前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71-74頁。

  [4]楊軍輝:《禹貢學會與〈禹貢半月刊〉研究》,西北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第23-24頁。

  [5]石奉天:《譚其驤先生與〈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編製》,《譚其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第19-24頁。

  [6]轉引自葛劍雄:《悠悠長水·譚其驤後傳》,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第174頁。

  [7]吳松弟:《譚其驤先生與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譚其驤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第158-167頁。

  按:此文原刊潘耀明主編《國學新視野》,2012年冬季號,香港:中國文化院,2012年12月,第85-88頁;收入胡耀飛《晚期中古史存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9年,第274-278頁。當時應樓培兄約稿,說寫一下譚先生簡潔版的學術成就情況,遂不揣淺陋,略述譚先生學術成就如上,實在夠膽。現在回頭來看,或許可以作為簡單的對譚先生的入門級別了解,誠為所願。謹此紀念譚先生誕辰110週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