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纸箱纸盒丢进可回收垃圾桶,把打包的垃圾袋丢进干垃圾桶,解开装着湿垃圾的塑料袋,把其中各类厨余倒进湿垃圾桶,再把塑料袋丢进干垃圾桶。这套流程是上海绝大多数市民丢垃圾的常态,也是上海积极鼓励的做法。 2019年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如今这项“新时尚”推行近四年,数据显示,全市居住区和单位分类达标率双双达到95%。 剩下的5%呢?在垃圾分类“上海模式”向2.0时代迈进之路上,我们走访沪上多个小区,实地查看这项工作的成效。本篇先关注居民对于垃圾分类的心理,以及为何还是有极少数人“不分类”。 位于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的唐家沙小区是上海比较典型的老公房,居住着4000多位居民。5月23日,记者在小区一处垃圾房观察,十分钟左右有四五位居民丢了垃圾,均能做到垃圾分类。 ![]() ![]() ![]() 长海二村小区内的告示牌。 ![]() 2023年5月24日,永嘉第一小区垃圾投放点,夜里已过规定投放时间仍然开放。 ![]() 苏慧没有垃圾分类的习惯,之前住的小区,垃圾房定时开放,还有人看管,她就尽量避开对方视线,选择“看不住的时候”去丢垃圾。如今,她在屋内不同房间放了三个垃圾桶,但不会专门区分干湿垃圾。除了觉得有些麻烦,她也觉得“没啥意思,反正后面肯定有人会再分一次”。 ![]() 古强(化名)住在闵行区西郊英园,入住没多久,他就感受到了小区垃圾分类的严格。垃圾房定时开放,在非开放时段棚内没有垃圾桶,且会有告示牌提示:“你已超过投放时间,禁止在门前乱丢垃圾。对不听劝告者将由城管部门执行处罚并且计入个人征信系统!” ![]() 西郊英园垃圾投放点旁的告示牌。受访者供图。 ![]() ![]() ![]() ![]() |
|
来自: 阿福根 > 《物业、业委会、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