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活的累?一人难顺百人意,百人难顺一人心,你顺过自己的心么?

 小贤心理 2023-06-15 发布于江苏

许多人活得太累,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组:成功和优秀。

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许多人,为生存奔波,的确没多少幸福感。

从幼儿园开始卷,小学到大学,忙着各种考试;

毕业后忙着结婚;

结婚后忙着生孩子养孩子;

退休后给孩子看孩子…

如此活着而已。

人生如戏,没有彩排,戏里有许多场景,许多身份,但是主角却只有一个。

为了这部戏的延续和合理性,这位主角要不断的更换脸上的面具去完成不同的角色任务,久而久之,最后我们看到很有可能只是一个已经取不下面具的主角。而他真实面貌别说观众,或许就连他自己都不记得了······

我们今天这篇文章的内容便是:人格面具。

什么是人格面具?

就是我们日常行走于江湖,在这个社会上,大家表面看到的东西,甚至你自己大脑的认知里面,以为的那个你,每天在这个社会中应对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那个人。

很多人以为日常的人格面具就是他自己,其实那是指我们的一个社会需要的身份。

许多人和朋友喝酒,在喝完酒之后,当酒精开始麻痹了大脑的时候,又会出现另外一个“我”出来,大家说酒后吐真言,闹的,哭的,很多时候就出来了,因为不需要这个人格面具的伪装,内心的那个真实且压抑的自己就开始出来了。

越长大,越会逢场作戏。

曾经的海誓山盟、两肋插刀,慢慢成为酒后豪言,亦或,烂醉也说不出口,怕羞了自己。

人与人的交往,演变为身份与身份的较量。

仔细阅读下面两个命题,读完之后,去感受你的内心。

命题一:

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应该做;因为你是同事,所以你应该做这;

因为你是我的妻子或丈夫,所以你应该做那;

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所以你应该做那……

命题二:

因为你是学生,所以你不能做这;

因为你是同事,所以你不能做这;

因为你是我的妻子或丈夫,所以你不能做那;

因为你是我的朋友,所以你不能做那……

一些天性活泼的孩子带着“乖巧”的面具,一些活泼可爱的女子带着“温婉贤淑”的面具,带着面具做人已然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个面具可以帮助人们提高人际关系,因为它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并且符合社会的要求所产生的规矩。

它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若是长期的戴着面具做人,我们会渐渐失去自己的本性,当真实的自己与这个面具产生矛盾的时候,人们的心理就会产生压抑感,以及抑郁焦虑的消极情绪。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自我、本我、超我,这是构成人格的三个我。

其中本我是以快乐为原则的,超我是以道德为原则的,自我是以现实为原则,每个个体真实的自己都是追求快乐的,在追求快乐的同时又被超我的道德感束缚,因此自我就会扮演中间的角色,协调两者,达到平衡的状态。

人是活的,角色面具也是活的,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个过程中,当下的可能会背叛过去的,未来的可能会超越现在的,如何容纳这些彼此冲突的面具并能够以一种历史性的,动态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整体则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在这一点上俄冲被激活又无处安放,那自然是会很累的。

就好像山上的台阶一样,每个台阶都有他的价值,有高矮之分,但没有好坏之分,少了哪个台阶都会变得不方便。

说到这里我想总结一下,如何做到不累?

不同角色之间的情绪平顺且有边界,也就是说不同的面具之间相互接纳,没有相互讨厌,且保持距离;

角色压力的缓冲带、意义感的找寻与建设、像看待人物传记一样看待自己的历史,保持敬畏。

也就是说如果面具之间有冲突,可以找寻两个面具之间的共同之处,互相理解彼此存在的意义,作用,功能,这样就能有效缓解冲突,以上这些,也许就是调整自己的好办法。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言:

“如果因为你的反对就能崩塌的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从一开始就没有必要缔结,由自己主动舍弃也无所谓。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为别人而活,不是我们的目的,也不是我们的初衷。

选择干涉甚至是担负起别人的事情,这样只会让我们自己的人生更加沉重和痛苦。

而打破“为他人而活”的状态,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不怕他人的责怪,埋怨甚至是诋毁。

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我们才有可能做真实的自己,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我们才有希望活出自己的人生意义,才会对明天充满激情和希望,才有可能拥有走向未来的勇气。

湖南卫视的原创综艺节目《幻乐之城》开播时,演员黄晓明与导演徐宏宇创作了一个8分钟的现场音乐短剧《独木桥》。

短剧开场,黄晓明在一个富丽堂皇的环境中坐着,周围都是绅士和淑女,大家举着酒杯,觥筹交错。这个时候,一位人生导师上台慷慨陈词,而黄晓明被某个声音吸引离开,进入一个暗黑的洞,在这个洞的尽头,有一面镜子,镜子中有个男人,而男人没有面容。

黄晓明:你是谁

镜子:除了你没有人知道我是谁。

黄晓明:你为什么把我带到这个地方来?

镜子:是你自己来的。

黄晓明:我为什么看不清楚你的脸?

镜子:因为我不想让人看得太清楚,你不也一样吗?

黄晓明:你跟我怎么可能一样呢?

大家都知道,我每天都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一个更好的儿子,一个更好的丈夫。

现在,也会是一个更好的爸爸。我挺成功的。

镜子:这就是你所谓的成功吗?

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

你每天都在做一个老好人,你每天都在强装捡钱,你每天都活在别人的感受里,你不累吗?

黄晓明:累。

镜子:那你为什么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呢?你为什么不敢承认你的懦弱你的不自信你的失败?你知道你把我丢掉,我有多疼。

黄晓明:对不起,我知道了。

黄晓明从这个暗黑的洞中走出来,天上下着雨,他坐在独木桥上,任雨水淋在身上,他手里拿着的是一张黑色的面具。

他说:“世界上的每一个我,辛苦了,接下来的路我们一起继续往前走。”

有一点真理,那就是爱人先爱己

如果一个人爱到没有了自我,那TA一定得不到期望的回报。

你的人格是圆满的,才能得到圆满的感情

我想成为一个真实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从容的人、我想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人、我想成为一个不被痛苦打败的人……

重要的是,你怎么知道,你想要成为的样子,不是你认为的别人期待你成为的样子呢?

当你终于走上了自己的路,某天,突然你发现,妈呀,这条路怎么还是别人要我走的路,不是我想要的,你会怎样?

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这句话用正确语句表达是:活成了我认为的别人期待我成为的样子。

这个句子的重点是:我认为的。

我们把自己想要的,装在了别人的脑袋中,再告诉自己说,喏,这是别人对我的期待,我不得不满足。

这种想法下面,本质是我认为所有人都正在热切地关注我。

这是通过想象别人正在关注自己,来满足自己被关注的需要。

现实情况当然不是这样的,人人都想被关注,谁有空去时刻关注别人?

王菲简单很多,她不会想,妈呀,这些粉丝是不是对我有什么期待。

在上海的演唱会,被众多人评论说,王菲老了,唱不动了,气都没了。

如果有人采访问她怎么看,可能她会说:

是啊,是有些唱不动了。

当一个人越能接受自己,就越不会对自己有期待,也不会把期待投射出去,认为是别人对自己的期待。

短剧结束后,王菲说:能跟自己对话的人,只能是自己。

黄晓明也对着全场观众说:四十岁的自己,最想知道的是,自己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应该是他发出的非常真实的自我质疑。

这样的质疑会在很多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人的身上发生。

心理学家:荣格、阿德勒、温尼科特、科胡特等等。

他们都经历过这样的自我质疑。

他们最初是弗洛伊德的追随者,然后叛变而去,自立学派。

表面上看是学术不同的发展,本质是他们在心里自问过“我究竟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而后追随了自己内心的声音。

荣格把这叫做自性化。

在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这样的疑问,没有对自我生命状态的检视,没有几个哲学式的自我发问,那会是一个没有开光的生命状态。

我们看得见别人身上那些令我们羡慕不已的东西,却看不见他们内心的纠结,即使走近了看见了也很可能不理解——你的状态我正求之不得呢,怎么你还一门心思想逃离?

而我们身上也拥有着令别人羡慕的东西,那些东西往往又是我们所不在意的。

既然心里并不特别在意面上的东西,我们为何还要让自己“看起来”是这般?

因为我们要面对别人要和别人相处啊,面具可以保护我们少受伤害。

因为别人是镜子,当我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时,我们需要通过别人来认识自己,所以我们很难不在意别人的目光。

因为人们都有把别人脸谱化、贴标签的倾向,以此来简化认识和辨别他人的过程,所以我们就试图让自己“看起来”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我们的样子。

直到——

我们惊觉余下的生命越来越短,别人的目光(我们的面具)越来越沉重不堪。

才终于撂了挑子,去它的“别人”

如果人格面具缺乏,会影响我们的社会功能,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公共活动。

有时候,人格面具的部分内容会丢失,这种情况称为“面具缺陷”,常见于各种智能障碍。

通常情况下,一个人可能会缺少某些面具,但构成这些面具的内容或成份并没有缺少,它们往往藏身于其它面具之中,在很多情况下,面具缺乏会让人处于冷漠、麻木、僵化的状态。

事实上,面具缺乏是一个表面现象,它只是被隐藏着或被压抑了而已,心理咨询师的任务就是帮助来访者去发现并将其释放出来。

我们如何活得更自在,如何不被脸上的面具压垮,并与内心的冲突相处呢?

1. 接受自己的人格缺陷

无论哪一种神经症人格,其根源都是为了对抗内在自我的真实。假如我们能够理解,这些内心的冲突是自然和必然的,也是时来时往的,我们或许就能更放松地去应对,也就不必强迫自己“看起来”怎么样。

2. 偶尔摘下不得已戴上的面具

三种神经症人格如果过于极端显然是不健康的,有些时候,它们也会起到调节自我的作用。

暂时把烦恼事抛到脑后,给自己创造一个不必迎合或对抗别人的环境,并摘下面具喘口气。

3. 把自己内心的冲突讲述或演绎出来

在讲述和表演自己的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为内心积压的张力打开了一个出口,把它们疏导出去。

并且,我们自己的故事也会给他人的生活以借鉴以参考,我们内心的冲突也算是有了更多的积极意义。

文章的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你有多久没有认真的、接纳的看看“面具”下的自己了?

一人难顺百人意,百人难顺一人心,你顺过自己的心么?

作者简介:贤 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