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就是研究气的学问

 观风云再起 2023-06-15 发布于浙江

“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理真传》有云“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生命始于气聚,命终则气离散。

“气一元论”认为,天地万物即是一气所生,元自一炁也,而又天地万物无非是炁。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体内亦是如此。人的生长壮老已,健康与疾病,皆本于气,气聚则生,气壮则长,气衰则老,气散则死。

阴阳乃为一气,这一气是在心肾之间,呈现升降、上下、交互、相济运动,后世黄元御的“一气周流并左升右降”之理念,完美地诠释了气运行的规律。

气是生命的本原

人生之本,本于阴阳,阳化气,阴成形。气化作用在人体中决定生老病死,气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中医认为若人体气充沛,则身体的抗病能力强,各项机能正常,身体健康;若气运行失常或气弱,则脏腑功能减弱,容易为邪气入侵而患病。

气又名元气,其源于先天之精,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元气根源于肾,由肾中精气所化生,肾寓元阴元阳。阳气是元气处于生发、生长的状态,阴气为元气的敛藏状态。机体如果元气充盛,各脏腑、经络等就各司其职,从而使得人体康健而少病,所以说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形式有:升降、出入、动静、聚散等。气运行于十二经络中,始于手太阴肺经,止于足厥阴肝经, 阳经降阴经升,如环无端,一气周流一旦气的升降出入运动逆乱,则百病丛生。

《灵枢·决气篇》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

“气一元论”认为,精、气、血、津、液本为一体,是人体正气所化生,因其所在部位、发挥功能的不同而被赋予了不同的概念。所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到则血到,气滞则血瘀只有各脏腑之间协调相依,气机升降出入有序,人体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

《黄帝内经》按照人体之气的不同来源、功能属性、分布位置,形质特征等,将气的概念具体化,如真气、阴气、阳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精气、神气、水谷之气等。那什么又是中气呢?

中气

“医家之药,首在中气”元气是命门之火加上中气所构成。中气是在人体之内,阴阳之间,具有负阴抱阳、升清降浊和维持生命代谢功能的冲(动)气。它是一身冲气运动的枢轴,为生命的根本。中气是“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原动力。

“中气”一词,首见于《内经》,但对于如何应用中气治疗疾病,书中没有论述。到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首创辨治中气病证方法,提出建立中气学说,用建中汤、理中丸等治疗中气病。

金元时期,李东垣对中气学说研究后,认为中气是脾胃之气,其中注重脾胃阳虚。他提出治疗脾胃病大法应是:升阳降阴火,甘温除大热,论形有余不足当补泄之理等,治疗提出许多自拟方,如治疗中气不足的补中益气汤、调中益气汤、黄芪人参汤、升阳益气汤等。李东垣对后世影响很大,是金元四大家之一,历代中医补土派、中气派学术思想均源于李东垣。

清代御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曰 :“昔在黄帝,咨于岐伯,作 《黄帝内经》,以究天人之奥。其言曰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然则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矣”。黄氏认为,人体生命活动与天地之道的规律相一致。又曰 :“祖气之内,含抱阴阳,阴阳之间,是谓中气。”

黄元御认为在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中,能起到启动和制约作用的中枢机制就是中气。中气不等于脾胃之气,但中气包括了脾胃之气。中气统摄人体气机,对于阐述人体生命的发展、生理、病理,至关重要。

百病皆生于气

使人体导致疾病的原因称为“邪气”。各种病邪之气,如六淫之气、疠气、恶 气、毒气等,在人体卫气不足时,乘虚而入。

情志变化也与气机有关,所谓“怒则气上,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

气的生成不足,发为气虚;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气机失调”,包括气滞气机郁滞)、气逆(气机上逆)、气陷(气机下陷)、气闭(气外出受阻而闭厥)、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此外,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的失常也是发生疾病的根本所在。

土枢四象,一气周流

《四圣心源》言:“四象即阴阳之升降,阴阳即中气之浮沉。分而言之,则曰阴阳,合而言之,不过中气所变化耳”。

黄氏独创地以“气”统一身,描绘了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 5 种变化状态和运行规律。中气浮沉而现阴阳,阴阳升降而生水、火、金、木四象。中气如轴,四维如轮,轴轮互运,中气为枢。他是全面地论述脏腑气机升降学说第一人,对后世医家重视气机升降产生深刻影响。

黄元御认为:阴阳是这样运动的,“阴阳未判,一气混茫。气含阴阳,则有清浊,清则浮升,浊则沉降,自然之性也。升则为阳,降则为阴,阴阳异位,两仪分焉”。阴阳在人体内乃为一气,一气含有阴阳,由于升降而形成了阴阳两股气来,升则为阳,降则为阴。

人体的气形成了圆运动轨迹图,即脾升左升,化生木肝之气,左旋而升;胃降右旋,化生金肺之气,右旋而降。

中气是阴阳升降的枢轴称为土,土气斡旋化生木、火、金、水四象,即肝、 心、肺、肾,从而形成以脾胃为中心,肝心之气左升,肺肾之气右降的环形气机升降系统,与河图内涵完全一致, 所以人身是一个大系统称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的生理模型。

黄元御提出:扶阳抑阴,使中气斡旋,脾升胃降,四维轮转, 清浊复位,一气周流,是治病的不二之法。正常生理状态的核心在于固护中气,任何原因导致中气虚衰,都会使人体产生疾病, 而中气的治疗,应“崇阳补火”。

诊脉即诊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指出了人体左右乃为阴阳之道路,阴在左,阳在右;阴从左升,阴生阳气,阳气则升;阳从右降,阳气化阴,阴气则降。

正如郑钦安所说:脉者,“全凭这一团真气,运行周流不已。……切脉一事,无非定这一点气盛衰耳”。切脉是中医学独特诊法,通用的诊脉部位为寸口,又称“气口”,主要反应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化。

左手属阳,是由阴出阳,主精血,从精血中阳气升达,然后是水中升木,木中生火,即左路是阳升阴长,左侧手上脉整体反映出一气周流之上升趋势为主。右手主降逆势,阳杀阴藏,这种阳气收敛下藏之过程中一定要有克制,才能敛藏而下降。

所以脉象上,左升右降,左路阳升阴长,右路阳杀阴藏。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脉搏的跳动,它一来一往,一发一收,一升一降,就能探测出元气的盈缩,通过感觉出“这一点气机盈缩的宗旨”(《医理真传》),了解到人身这一元真气在运行过程中,是太过还是不及,左升右降在那个环节上出现障碍。

在人体左右脉象上还能体现出上、中、下三焦之气,在人体左右寸关尺上,双寸候上焦之气,双关知中焦之气,双下探下焦之气。

通过医者高度灵敏的手指触感双侧脉之寸口这一口运行之气,便能得知体内之真气运行状态下,升降方面是否有了异常之表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