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卫灵公第十五⑪-⑫ ⑪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⑫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虚空济 2023-06-16 发布于山东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这里讲到远虑。虑也就是思虑、考虑。如果一个人他考虑的不够长远,近处就会产生忧患,这里的虑和我们平时的忧虑、思虑过多并不是一个概念。我们有很多的思虑,会让我们产生烦恼和内耗。而远虑则不同,远虑是指的有规律的去思考,不是胡思乱想。比如说发生一件事情,我要按照规律考虑的更长久更长远,这个时候才不会有近处发生的忧愁。

我们举个例子,远虑从哪里来呢?从我们学习当中来,从总结自身的经验以及观察别人所得到的经验当中来。比如说小的时候,我们父母看到别的孩子学习好,就说这个人将来赚钱比较多或者他的事业比较好。这个时候我们就总结出来一个规律,人是要学习的,你还是要经过学习以后,将来你才有可能在社会上过得更好。

再比如说以前人是要学一门手艺的,学一门手艺将来有饭吃。再比如说前些年,在挨饿的那个年代,人们总结出来,说闯关东吧,为什么呢?那里地比较多,到那个地方会有饭吃,不挨饿。观察得出来的,所以早早地举家迁移。那么现在开始人们又反回来了,为什么呢? 种地不是人们所愿的,所以人们开始找工厂,是不是可以赚的更多。后来人们又发现,原来可以做生意,做生意会赚的更多,这些都是观察所得到的。所以我们通过学习,通过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观察他人的人生经验,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我们早做准备,早去思量,这个称之为远虑。所以远虑绝非胡思乱想,而是遵循着某种规律去提前规划自己的人生,规划自己的方向。

如果没有这些远虑,就会产生忧愁了,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远虑呢?有智慧的人。什么称之为智慧呢?无非就是能看清楚规律,而智慧从哪里来?我们刚才讲到了,从学习当中来,从总结人生经验当中来,从观察社会现象当中来。这个时候就得出了规律,让我们的人生可以提前规划。

再比如说,我们学习了儒家文化,整个《论语》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洗礼,经历了两千多年读书人不停地学习,经过很多聪明人不停地验证,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规律了。既然他可以两千多年经久不衰,就说明他总结的道理是深刻的,两千多年依然是实用的,所以我们学习《论语》就是在学习远虑。

比如说《论语》讲:德不孤,必有邻;近者悦,远者来;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那这些他讲的都是一种规律,都是深刻的道理,我们按照这个规律去践行,就可以减少我们的忧愁。学习了儒家的文化,人最大的远虑莫过于修身为本,说我要向内求,去修身,去明德,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减少忧愁。

如果我们不停地向外贪求,向外驰求,就会产生近忧。举个例子,我们觉得找一个好的爱人,可以衣食无忧,可是随着两个人感情的变化,当我们出现不匹配的时候忧愁就来了,所以我们要懂得远虑,要提升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和对方是匹配的,我们自身是有吸引力的。而不会依托于这段感情,让我们的衣食无忧,否则必然出现忧愁、担心、恐惧。

再比如说对于我们的孩子,他学习了一门手艺,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们的生活过得更好,可是这个总结会不会变呢?比如说过去学手艺,后来人们去工厂工作,后来又开始经商,可是到今天我们总结的那些都已经行不通了,因为社会在变化,在不停地进步。那现在我们所总结经商的经验,比如说我们用互联网去做生意,可是未来依然会发生变化,我们进而总结出来更深刻的一个规律,修身。

我们如果能去提升一个孩子的内在,这个孩子人品是好的,是有德行的、有爱的、讲诚信的,无论时代发展到任何程度,他都可以更好地去生活。再说做生意,我们方法要不停地变,可是如果我们懂得修身,是有德行的,是有智慧的,无论外在的方法如何的去变,都有我们自己的立足之地,所以我们讲到人最大的远虑莫过于懂得修身。

我们一方面提升自己的德行,一方面又去提升自己的才智,让自己德才兼备,这个时候我们产生的忧愁就会变少。

我们再引用《中庸》的一段话来做个总结: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做一件事情,如果提前有规划,这时候就不容易被困在其中。行前定,则不疚。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是有规划的,就不会犯那么多错误,产生愧疚。最重要的是道前定,则不穷,我们让自己的行为所做的事情是合于道的,这个时候不穷尽,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我们做的事情不合于道、不合于德,是没有仁德的,对他人是没有作用,没有帮助的,这个时候就会有穷尽之时。所以一个人要懂得修身,你的内在思考的是如何帮助更多人,让自己的思维、行为都是合于道的,无论做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无穷无尽。即使我们在一个工作岗位上都是一样的,我们想着如何奉献自己的价值,如何对这个团队有助益,我自己做的这件事情就会无穷无尽。即使这个团队不再任用我,我的名声也可以传出去,同行业的人,身边接触过我的人,都会了解我们的为人,所以这个时候路就是无穷无尽的。

如果我们做生意,我们的心思都是不停地帮助他人,即使这个生意做不下去了,我们换一个生意,依然是无穷无尽的。一定有人去传颂我们做的事情,一定有人去赞扬我们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所以说让自己合于道去做事情,会变得更长久,而不是只在意当下的得失,就会出现忧愁、忧虑。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已,是已然如此。已矣乎三个字是一种感叹,罢了罢了,已经这个样子了!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孔夫子说,我没有见过一个人好德像好色一样。这里出现了两个词,一个好德,一个好色。我们先讲好色,好色狭义上是我们平常讲的好美色,从广义上来讲好色就是我们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说我们看到的,称之为美色、美景;我们听到的好听的声音,也称之为色;我们嘴巴所尝到的好吃的东西也称之为色;我们身体接触到的,让我们舒服的环境,也称之为色。这个时候我们就看,人是不是都好色,所以人性他是追求所有的色相的。

再反过来讲,有的人好德,但是好德的人很少,以至于孔夫子感叹,我没有见过好德如好色者也。我们再讲好,我们不停地好色就会产生想法,就会产生更多的贪欲,有了这些贪欲的想法,就会产生行动行为,不停地想要占有。占有了以后,我们又担心失去,所以人很容易在追逐色相当中迷失了自己,产生烦恼,这是好所产生的一系列行为。

如果是好德的,同样会产生一系列行为。比如说一个人好德,我所有的思维想法,都是在如何提升自己的德行,自然也会产生了行为。我如何做事情,我学习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让自己合于德,所以当我们拥有了德以后,我们也怕失去,怕有损自己的德行,所以有失德行的事情不去做。

用《中庸》的话讲,颜回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说我得到一个善,知道一个好的事情,就紧紧地把它抓在手里,放在心里,怕它丢失一样。所以一个人如果好德,就会不停地要求自己的行为,就会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让自己的德行变得更加完备,所以无论儒释道的文化,其实讲到核心处,无非讲的道和德。让一个人合于道,让一个人合于德,这个时候我们自己的行为自然就是靠向道的,根据德的,它有根,有根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不会追逐色相的东西。

古人又讲俭以养德,为什么俭会养德?我们生活是节俭的,节俭就是因为不追逐那些色相,我不在意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好穿的,那么多享乐的东西,生活自然就是俭的。而当生活变得节俭以后,我们自然就会去追求德。

人性本然就是好色,我们现在如果还有很多好色,还有很多贪恋,这个无可厚非。但是我们要懂得好色的同时好德,当我们不停地去追求德,我们偏向好德更多,自然好色就会变的更少。所以我们当下如果还做不到好德如好色,那就尽量让自己修德,当我们随着追逐德越来越多,心思也就会越来越纯净,烦恼也就会变得越来越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