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小文人的淘书断代史 | 肖涛生

 余近山 2023-06-16 发布于广东

一个小文人的淘书断代史

肖涛生

图片

枕边书

有一种人被称作“淘金客”,最初指西方人在工业革命后依法或非法到亚非拉一些国家去开采金矿,意图发财致富的群体。“书”也用“淘”,难道想通过“淘书”来发财致富?这常识对喜欢买书的人来说是十分清楚的,“淘书”不像“淘字画”、淘各类收藏品那样有保值和升值的可能,不但发不了财,还“烧钱”、费时间、费精力,最后还可能因为积压的书太多,徒生烦恼和麻烦。况且,你千辛万苦淘来的书,“为伊消得人憔悴”,终“修得共枕眠”的爱书,最后会不会以“一斤六毛”的结局被“清仓”掉也未可知。此中感受,岂是旁人所能理解?
可是,如果人生重来一次,你还是会说:淘书,我依旧愿意!是的,是书中的知识和智慧,给了你“脱胎换骨”的新生,是阅读,让你从一个自卑、懦弱、忧伤的小孩,成长为一个意志坚定的读书人,哪怕因读书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处世方式而终生平凡平庸,哪怕无常命运重重围困而狼狈隐忍,你依然能从于心,不止步,学习上还小有收获,这一切的“福报”,都是缘于淘书、读书而获益的“恩赐”。
每当站在自己的书架前,看着孔子、庄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康德、尼采、巴尔扎克、雪莱、陀思妥耶夫斯基、罗素、卡夫卡、别尔嘉耶夫、鲁迅、王小波、史铁生、布罗茨基、卡尔维诺……这一个个如同闪亮星辰的作者名字,你就仿佛正仰望着浩瀚星空,心,会安静下来,继而涌起一股崇仰之情。这时候,你会觉得过去淘书付出的精力完全值得,甚至发现有书相伴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拥有一本心仪的书,读多读少、早点读迟点读,或读不读都没有关系,它在你目力所及,为你所有,像一朵花或一株树让你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仅此,足矣。

图片


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看书的呢?小时候看的那些演绎侠义的“小人书”?念初一开始十几年不间断的图书馆“泡书”?还是从读到李白、普希金的诗集开始的?总之在中学时代这个时间段肯定错不了,当年因为在副科课堂上偷看文学书,你还因此被老师批评过。记得高中时,父母每月只固定给你20元零花钱,这包括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费用,可你总会从中节流至少10元钱左右用来买课外书或文学杂志。“淘书”,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80年代末至90年代,我生活的棉城镇,除很少更新书籍的县(市)新华书店外,一些小书摊零零星星散落在各个街角巷头,当时也算是一种体面的生意。如振兴书店,起初在新华书店斜对面搭个窄小的临设(90年代中期才陆续在振兴路、潮海路开两家店至今,感觉这家店应是棉城个体书店中办得最久的),而西园同侧向南几十米处有一个才几平米的边角小书摊,也光顾过,高中时曾在那买了一套12册的薄薄的《三毛作品全集》,开心得不得了。后来还因此写了一篇纪念三毛的散文《滑过天空的星辰》,拿到的稿费可抵买书的钱。当年,有些没铺面的书贩子,则在下午4点多到晚上89点这个时间段在城中心主干道路边占个位置摆个地摊,与卖水果的、卖衣服鞋子、杂货的、粿条摊、草粿摊、雪条摊混在一处,小城烟火气,却也见怪不怪。墨香飘荡,捧书入怀,却也景观不俗,晚上借着一盏沼气灯微微的照明,倒是吸引了不少茶余饭后的人驻足流连,当然免不了凑热闹者。书呢,因为经常被人拿起放下,大体半新不旧的,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历史演义类居多,偶尔会有几本当代纯文学作家、诗人的作品集,比如普希金、但丁、戴望舒、徐志摩、顾城、三毛、席慕容、罗兰小语之类,便会使你眼前一亮,吸引你翻看,然后摸摸干瘪的口袋,犹豫着要不要下手。这些书摊,都是我学生时代最喜欢光顾的地方。
90年代中期,棉新大道中段开了家潮阳最拉风的私营书店通用书店,老板姓江,书店空间挺大的,好像有两层,里面文学书很多,我几乎一个星期都要去逛一回。记得高考那天上午,当时下着微雨,我本要去林百欣中学考场的,当走到金叶路口时,想想,本就偏科,成绩一般,肯定没法考上名牌大学文学专业,不能在名师身边受教,母亲又一再希望去读金融,我才不要呢,不考了,便折向通用书店去看书。就这样,一念之间,一个哈佛未来的高材生,在那天,废了,这估计是文学“毒害”的原因。现在,已没有通用书店了,停业至少十年以上了。“郭司机”前两年告诉我,我在报社当文学编辑拿到头一笔工资的当天,和他相伴去这家书店买书,然后豪横地对他说,喜欢什么书就拿,今天我买单。他说往事历历在目,至今仍感动。可这事,我早忘记了。有时想想,书,除了是知识的桥梁,有时还可以是友谊的桥梁,呵呵。
再后来,在中山路农行斜对面,即现南华园旁,我发现有家书店叫社科书店,教辅书居多,可也值得一“淘”,比如尼采、叔本华的书,就是在那买的。北斗书苑,启鹏兄开的,曾办北斗散文大赛。城北原进修学校路口有家益友书店,郭伯开的,他是小东老师的房亲。老先生老当益壮,时常参加户外运动,身体很棒。当年认识进修欧校、莫主、乔敏等人,去见见时一定会顺道在益友书店“淘一淘”。还有创办至今20余年、令人肃然起敬的星河书城,座落在金叶大厦斜对面,至今仍寂寞地坚挺着,作为本地面积最大的书店,星城书城维持着棉小城基本的书香颜面,在里面工作近20年的陈镇生经理,文雅朴实,对我很客气,四五年前也退休了,他曾说办书店是没赚钱的,可老板有这个情怀。这些书店,因为去的次数多了,跟里面的负责人或老板大多成了朋友,找不到心仪的书,就顺便蹭杯工夫茶喝喝,天南地北闲扯一番,天黑了就兴尽而返。
记得后来在报社当了副刊文学编辑后,工资虽不高,却也手头宽裕了许多,时常会在参加或组织文学活动时顺路或专程到汕头市区各大书店淘淘书,时不时得尝所愿,满载而归;有时坐了近百元“的士”车费却空手而回,可在书店一个个柜台前流连翻阅,闻书香、赏新书,站半天也不觉得脚酸,这种享受的感觉,是春光无限迟迟归,收获满满的感觉。
其实,所谓的淘书,许多时候并不是随意性的,有时是与阅读相伴关联的“淘”,比如在啃中外文史哲,特别是文学史、文学鉴赏的时候,对某位人物突然心生敬仰,况加心性、理念相近,便会去搜寻他(她)的传记和著作来读,读的过程中,如果文字中有介绍了另一位人物,也值得学习,就沿着线索继续“淘”下去。比如当年读了博尔赫斯后,就接着去找马尔克斯的书,以及其他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比如很喜欢曹植的诗文,就对建安时期的诗群也想了解,有一次在汕头三联书店“淘”到《建安七子集校注》,心中满是欣喜,像尝了蜜一样甜滋滋的。
再后来,作为代表,时常参加省作协各种创作座谈会或学习,每次必会去各大知名书店淘淘,比如天河书城、新华购书中心、学而优书店,还有大学城周边、天河广技师周边、北京路等各类书店,用大半个月工资换回了一大捆书,却也能安之若素,心怀喜悦,脸上带光。有时,书挺重的,黄剑丰兄弟便常会来帮我提到车站的客车上。
书,得来不易,便常常舍不得外借,因为借出去的书十有八九很难主动还回来,为一两本书去提醒对方,似乎显得小气了些吧?可,那曾是你心心念念的“颜如玉”,多少日子“相看两不厌”,怎么能“始爱终弃”、随意“轻别离”呢?
在正规书店淘书,有些书你哪怕有钱也买不到,有些太贵了你又舍不得下手。那怎么办?所谓有需求就有市场。记得90年代末新世纪初,一些操外地口音的人会骑个小三轮,到达目的地后就将车上的书搬下来摆地摊,他们大多散落在小城各个角落,贩卖的书,也大多是旧书或盗版书,一本价格在520元之间,大部头的会再贵点。我习惯在学生放学时分,偶尔到一中或林百欣中学大门附近找到这种流动书摊,看看有没有新到的书。旧书还好,入手盗版书那是万不得已的事情,因为纸质差,字小,错别字还很多,可毕竟是迫切想读的书,或难得拥有的合集、全集,能一睹为快,也就无所谓了。何况,自信有点文字功底,错别字还是分辨得清楚的。记得当年买过盗版的有古今名著、优秀文集,其中有鲁迅、余秋雨、贾平凹、沈从文、当年明月等人的书,还有一些最新出版的书的翻印本。当时不懂,现在回想是不应该买盗版的,可这些书,毕竟如饥似渴地阅读过,陪伴我度过许多个寂寞的夜晚,并使我获得了思想的提升。再后来,这类书都被我清理掉了,因为担心满纸错别字会误导他人,特别是学生。
二三十岁那些年淘书,是真心买来读的,没有藏书的念头。既然大多是一次性阅读的“商品”,那当然能节约成本就节约,毕竟真金白银地花,我们又不是什么某二代,哪来随便花的闲钱?所以有另外一种便宜淘书的地方我还会常去,那就是旧书摊、旧书店,也就是常说的二手书店。它们大多深居偏僻角落,可却是读书人向往的“精神家园”,是打工族、学生党省吃俭用得以享受的“精神生活”园地。在满世界“下海”的浪潮声中,维持着普罗大众文化的传播与传承。这些书店,内部大多设有三个区域,一个区域卖旧书,一个角落租书,一处放最新发行的流行杂志,比如《读者文摘》(后改名为《读者》)《青年文摘》《读书》《南风窗》《知音》《都市丽人》《佛山文艺》《江门文艺》《故事会》这些,销量都不错。说到租书,其实更合算,可是我从来没有在旧书铺租过书,因为那些书大多是言情小说、武侠小说之类,而且租金以日计,我读书本来就慢,所以并不喜欢这种阅读形式。
记得新世纪初,汕头报社陈兄、林兄向我推荐汕头长平路有一家旧书店,还陪我去逛过。店名忘了,铺面外观和里面陈设比较简陋,可书挺多的,因为是旧书,主人也没怎么整理、爱护,书在各个柜子、桌面随意堆放,就像服装店降价处理低档换季衣裤一样,许多顾客买书,大多是乱翻一通,不感兴趣的书也没放回原处。不过这并不影响这家旧书店生意的火热,记得有几次在晚上进去找书,简陋的小屋里灯火通明,淘书的人不少,估计大家跟我的心思一样,冲着两个字去的:便宜。此外,在棉城兴归居委旁,也曾有一个旧书铺,叫“青苹果书屋”,老板是个瘦高老头,挺会做生意的,从早到晚基本是他一个人在看店。我偶尔去逛一逛,有买没买都会和他聊上一两句。再后来,听说老人关掉旧书店,回汕头养老了。

图片


如果,时间可以回到过去,站在十几年前的书店柜台前,你是万万不会想到将来的实体书店会大面积收缩,或转型为多功能书吧、文化文体综合商场,主要销售形式会转变为网络购书平台,比如当当网、京东、淘宝、孔夫子旧书网,特别是当当网,成为大众购书首选。也就是说,书店,这一道大江南北令人留恋的文化风景线,在大多数地方基本风光不再,这是令人感慨的。可是,在网络时代,这或许是许多传统产业共同的宿命,靠劳心劳力吃饭的一群人,最后完败给了靠技术变革和现代运营模式吃饭的少数人。特别是这二三年来的塑造网红、开个美颜个个是帅哥美女的直播带货模式,成为商品销售的主要形式,比如前阵子那个说几句“挖呀挖呀挖”的女子,靠美颜和技术变声,据说挖走了数百万元以上的销售量。而书的销售渠道,也更多倾向于这类直播平台,你看,教育培训业教父俞敏洪及属下新东方团队也直播访谈并卖书了。
这十余年来,我和别人一样,因为价格差较大,也极少去书店了,网购,成了淘书主要方式。但这种网络淘书,如同拿发送即时手机信息与过去的写信联络来作比较一样,虽便捷了,但少了邮筒前的热切期许,少了真实感受纸上情愫的美好,我们常常会因为没法像在书店那样仔细翻阅挑选,而对部分网上淘到的书大为失望,书中文字,不一定如平台夸大宣传的那样能吸引我们。甚至,因为精打细算的小心思,你常常会被动参与网上平台的促销活动:69-799-10200-100,限时秒杀……,于是你只是短暂地看了看简单的页面介绍,就为凑单而买了可有可无、甚至不大可能去读的一堆书,那种购书的喜悦,也不再是年轻时的样子,倒像是一个中年油腻男,有了几个闲钱,心不安分了,见了美女就想占为己有的委琐和冲动。就这样,读书跟不上买书的节奏,望着自家一架架书柜排满的书,过了年份就会纸质发黄的书,你常心生愧疚,深感对不住这些有生命的书,更对不住淘书为何的那份初心。
所以多年来,你陆续一批批把书“送走”,比如一些校园文学社、中小学、乡村图书室、图书角,需要图书捐赠支持的地方,你一箱一箱地捐赠出去,粗略算算,估计有藏书的一半吧。当然,自认精华的、经典的、权威版本的、绝版的,都保留着。这些保留的,是你珍爱如命的财富,是一个小文人的底裤,底裤是不能送出去的,它是一个读书人的颜面,哪怕你说出来的理由多么高尚。

图片


端坐在属于自己的书的“城堡”中,你会拥有一种极致的安全感,与“伟人”咫尽对望,内心宁静、舒畅,那些名言警句还会时不时出现在你眼前,唤醒你日渐沉睡且麻木的心灵。如果没有知识的润泽和灵魂的觉悟,人生岂不是千篇一律,行尸走肉?如果没有书,你甚至觉得活着,其实也是没有多大意义的。于是淘书淘成了自惭的“病症”,又反过来在庸碌的日常生活中,治愈你。
既然生活最后会变成“极简”态度和方式,既然会有一个“淘洗”的过程,那么可能会有人问,当初费尽心力地淘书,是否大可不必?我想,如果时间重来,我还是会再走这一程。因为,那是一个读书人追求真知、追求生命意义的过程,哪怕青春会有懵懂,智慧需要经历才能提升,可人生所有的经历,回头看都是可以被允许的,甚至大多数时候足够美好。在世人信奉权力、金钱至高无上的大千世界中,多少人活在纸醉金迷的物欲、情欲追逐中,多少人能保有精神的清净而问心无愧?甚至,在无常的命运波折中,几家欢乐几家愁,功利输赢只是概率问题,多少人,到老如愿以偿了?多少人,到老活得明白了?一个灵魂如果不经文明的洗礼和指引,知识的熏陶和启蒙,那与动物觅食的一生又有何区别?从百米以上高峰俯瞰众生,你所有紧抓在手中的事物,都终将是风中无足轻重的尘埃,你所有拼了命拥有的,终将属于别人。所以,在蔚蓝的天空下,慢慢地走,荣辱随它来,某一天,为一本书而前往,为一种读书生活而奔赴,这样的人生,不也可以?
愚以为,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并不是什么某类科技,而是书写、记录历史、思想与情感的载体的出现,从甲骨文、印刷术到今天的电子书,文明与智慧历千百年“书缘”的累积而传续着,而这才是今天科技变革与文化兼融的源头所在。可以这样说,群体因阅读达成理念共识而凝聚,而个体也只有经阅读引领才能让独立思考成为可能,并因思考而“点亮”人生,领悟出个体生命的独一无二性、创造的可能性,并因此获得生命自主与自在。明了这些,做个安静的“淘书客”,一书在手,“幽然见南山”,从心所欲,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作为一个“资深”淘书客,通过淘书经历和由此得来的感悟掏心掏肺的讲述,就是想让你少走弯路。买书呢,能节省就尽量吝啬点,能少买就少买,要淘,就淘字号适中略大,看着舒适的,非专业人士尽量以无障碍本为首选。能买纸质好的、精装的就优先下手,别省这几块钱,长远你就会发现它的好处。要以少而精的策略来淘书,普通的优秀书籍,可以通过图书馆借阅就借阅,因为只有借来的书,你才会用心去读,关键是政府的福利——免费。而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此处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必须淘最佳版本(即对应该书的权威出版社出版的版本)归为己有,这类书少则几本,多则几十本,要反复读,做笔记,从“半部《论语》治天下”“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名句你也明白,前人熟读几部经典,思想就能深受启发,境界就能大为提升,因此读书不在于多,而在精深,我们要多读经典,读代表作,只有如此,淘来的书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功效,才能长久滋养我们,引领我们。

图片


作者简介:

肖涛生,70后,广东潮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终南读书会、本公号创办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