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总有一只兔子相伴

 xianfengdui111 2023-06-16 发布于河北

来源:道中华2023-03-03 16:24

  癸卯元宵,花好月圆。兔年望月,月中有兔,别有意趣。兔子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四。据东汉王充《论衡》记载,十二生肖是按照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辰确定的。清晨的5点至7点属卯时,天刚亮,兔子便出去吃带有晨露的青草,故称“卯兔”。

  ▲清 青玉十二辰 故宫博物院藏,摄于“和合共生”展厅。

  ▲清 青玉十二辰之卯兔。

  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看到,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始终有一只兔子陪伴左右。

  小兔子和大将军:国与家,在心间

  妇好,是距今3000多年前商王武丁的王后,也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她多次征战沙场,为商王朝开疆拓土,立下汗马功劳。在这样一位巾帼女将的墓中,出土了755件精美的玉器,其中便有3件兔形玉佩。3件玉佩均采用浮雕工艺,小巧轻便,便于随身佩戴。玉佩上,玉雕者着重用双道阴线刻划出兔子又大又圆的眼睛。长长的耳朵,俏皮的短尾,或奔跑或觅食的灵动姿态,都与妇好庄严威武的形象形成强烈反差。小兔子何以得到大将军的青睐?

  ▲商 妇好墓出土兔形玉佩。

  《孙子兵法》中总结了“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的战术,成语“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即来源于此。意思是说,战争开始前要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柔弱,诱使敌人放松戒备;一旦战斗开始,则要像脱逃的兔子一样行动迅速,使敌人措手不及,无从抵抗。

  兵贵神速。身经百战的妇好,一定也注意到了兔子的这个技能。像兔子一样出师敏捷,大概是她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兔形佩就仿佛是护佑商王朝安宁的平安符。

  同时,兔子还具备超强生育力,这对于承担着繁衍王室后代使命的妇好而言,又有着特殊的意义。

  与一般哺乳动物不同,兔子拥有两个子宫,可在怀孕期重复受孕,孕育年龄不同的幼崽。一年多胎,每年可产幼崽数十只,这让古人对其产生了生殖崇拜。《尔雅·释兽》解释“娩”字为“兔子曰娩”。兔子谐音“吐子”。

  将军妇好,也是一位母亲。商王武丁对妇好的生育情况倍加关注。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留存了多条武丁占卜妇好生育的记录:

  “妇好有受生?”——妇好怀孕了吗?“妇好娩嘉?”——妇好能够顺利分娩吗?妇好的预产期是哪天?妇好是生男孩还是生女孩?

  在此等关心和压力下,妇好希望多子多福和渴望顺产的愿望便借助兔子的形象悄悄表达。

  国安家和子孙昌。一枚小小的兔形玉佩承载了妇好两种身份:将军与母亲。无论何时,国与家,都一并放心间。

  兢兢业业“捣药兔”:抱杵捣药,降福人间

  月中玉兔,是中国悠久的神话故事,也是古人根据月中阴影观察想象出来的月宫灵物。另相传月亮有兔,浑身洁白如玉,故称“玉兔”。“玉兔捣药”的神话版本有很多,最早见于《汉乐府·董逃行》。“玉兔长跪捣药虾蟆丸……服此药可得神仙。”玉兔手拿玉杵,跪地捣药,制成蛤蟆丸,服用此丸可得道成仙。

  坚定的“兔生”不徘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兔兔留给我们的都是兢兢业业忙捣药的工作照,与此有关的诗句更是不胜枚举。晋代傅玄《拟天问》中有“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兴福降祉”句,宋欧阳修《白兔》中有“天冥冥,云蒙蒙,白兔捣药姮娥宫”句。

  ▲明 金环玉兔耳坠 定陵博物馆藏。

  ▲明 青玉兔饰件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明 青玉兔 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唐代流行月宫镜。除了捣药兔,它的神仙队友们也一并被记录在人们对月亮的美好遐想中。其中,玉兔、嫦娥、蟾蜍是固定的“月宫三人组”,此外,还常常搭配一棵桂树。

  ▲唐 桂树嫦娥纹铜镜国家博物馆藏,摄于“镜里千秋”展厅。

  ▲唐 “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国家博物馆藏,摄于“镜里千秋”展厅。

  国家博物馆藏“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中,一圈弦纹将镜背分为内外两区,内区为月宫场景,中间为龟形镜钮。镜钮左下方,一只竖着耳朵颇为乖巧的玉兔正在捣药。右下方,一只憨厚的蟾蜍正在奋力跳跃。左上方,嫦娥仙子衣带飘飘,腾空而舞,一手托果盘,一手举着“大吉”铭牌。右上方是一棵枝叶繁茂的桂树。镜钮下方有一潭池水,其上有“水”字。间隙饰以流云纹,云气缭绕,似真似幻。“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整幅画面像笼罩在月亮的清辉中,浪漫而飘逸。

  手捧此镜,开匣见明月,持照如嫦娥。

  ▲唐 “大吉”嫦娥月宫纹菱式铜镜局部图之玉兔捣药。

  环宇问天,探月逐梦。“玉兔巡月,扬帆星河。”千百年后,铜镜上的小兔子,成为了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太空兔,见证着中华民族探月梦想的实现。

  ▲中国探月航天IP形象:兔星星。

  防伪打假,认准刘家白兔儿

  宋代,一只不辞辛劳的小兔子,蹦跶到一家针铺当起了代言人。这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商标图案和商标广告。

  ▲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广告青铜版 国家博物馆藏,摄于“古代中国”展厅。

  青铜版的中间,刻着一幅“白兔捣药图”。顶部高悬店铺字号“济南刘家功夫针铺”。捣药图的两侧,注明“认门前白兔儿为记”的字样。

  宋代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城市内各类商店和手工业作坊遍布大街小巷,同行竞争激烈。如何让自家的产品脱颖而出?聪明的老板,创制了代表自家店铺的商标——一只捣药的小白兔,并告知自己的顾客要认准门前的白兔标记,谨防假冒。

  图中白兔儿手拿铁杵,取“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意,来展现刘家功夫针的高超质量。商标下面是广告词,宣传本店的经营范围、质量保证和售卖方法。

  瑞兔呈祥,千姿百态的兔子们

  商家用白兔也是赚尽人缘。《抱朴子》称“兔寿千岁。五百岁其色白”。在没有大规模引进外国品种之前,纯色兔子极少,白兔更加稀有。在民间,人们常常看到的是毛色灰黄相间的野兔。唐蒋防《白兔赋》形容白兔“皎如霜辉,温如玉粹。其容炳真,其性怀仁”,白兔曾作为祥瑞之物,供奉皇帝。

  ▲清 白兔造型鼻烟壶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宋 李永 《喜鹊野兔图》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摄于“盛世修典”展厅。

  玉雕题材中,抛开捣药的实用主义,象征祥瑞的兔形玉雕很多。

  ▲隋 李静训墓出土玉兔佩国家博物馆藏,摄于“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

  李静训是隋代一名9岁的小女孩。在她的墓中出土的小兔子玉佩采用上好和田羊脂白玉雕成,一方面凸显墓主人的尊贵身份,另一方面,爱护她的亲人们希望在冰冷的地下,白兔的祥瑞能庇佑、陪伴、安抚这个小女孩。

  到了元明时期,象征祥瑞的兔形玉雕雕刻难度升级,采用镂雕、浮雕、圆雕等手法相结合的兔纹玉雕大量出现。

  ▲元 青玉雕兔提携,下方有一椭圆形孔,可系挂物品。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元 青玉雕兔嵌件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这只回首望月的玉兔,采用了镂空透雕的方法,画面层次清晰。正面雕琢柞树和灵芝花纹,树下一只兔子神态安详,毫毛毕现。树后以山石为背景,营造出清新质朴的氛围。

  ▲元 双兔饰件国家博物馆藏,摄于“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厅。

  两只兔子,快乐加倍。这件元代白玉兔饰件,采用透雕、浮雕、阴刻、圆雕多种手法,表现两只兔子一前一后嬉戏追逐。三件带板为同一条玉带上的饰物。以物窥人,这件玉带的主人应是多么欢脱飒爽的一位妙人啊。

  ▲明青玉兔形佩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明 青玉雕兔带板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明 白玉寿字雕兔带板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黄金有价玉无价。自明代起,玉带作为一种腰带的形制,被皇帝、藩王与建立功勋受封的公、侯、伯、驸马及夫人使用。明代中期,镂雕玉带板大为流行,往往采用镂雕工艺,雕刻出“卍”“寿”、灵芝和玉兔等纹饰,取意“万寿吉祥”。

  ▲明 白玉双兔耳杯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明 白玉双兔耳杯侧面国家博物馆藏,摄于“癸卯金安”新春展厅。

  明代雕玉名家辈出。此杯由一整块玉雕琢而成,当为玉雕大师杰作。玉杯的正面、背面皆饰有四爪龙纹。左右两侧各有一只耷拉着耳朵、长着毛球状短尾巴的小兔子衔住杯口,萌态顿生。

  天道酬勤兔儿爷

  ▲“癸卯金安”展厅一角装饰之兔儿爷。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泥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月宫中那只勤劳善良的小兔子,日复一日地捣药,为天下百姓治病去灾,最终成为了受人崇拜的兔儿爷。人们据此塑造了多姿多彩的兔儿爷形象。

  五湖四海人,天南地北情。小小的兔子虽静默无言,却又无时不在陪伴着中国人每个重要时刻。愿玉兔东升时,千家同喜,万户皆福,花好月圆人团圆。

  作者简介:

  罗蓁蓁,中国国家博物馆编辑,参与编撰《中国大通史》,第三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卷》外审成员,全国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博物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项目组成员,主要从事博物馆政策及战略研究。

  监制 | 肖静芳

  统筹 | 翁淮南 梁黎

  编辑 | 梁黎 俞灵

  制作 | 胡琪

在年轮里安家——中国人的四时礼仪

来源:道中华2023-02-04 16:13

  今日立春

  立春,是时序轮转、日夜更迭的漫漫光阴里具有仪式感的一天。对我国古人而言,春耕如晨钟,秋收似暮鼓,立春之日寓意盛大。

  中国人观察并确定了一岁之内的节令更替、岁时变化,让枯燥的时间有了自然的观照,也有了节奏的变化。

  中国的岁时节令里有着各种各样的仪式行为,无数家庭生活都遵循着岁时年轮的轨迹与仪规。在标好了刻度的时间中,人们循着春、夏、秋、冬的轨迹过了一年又一年,以各种各样的仪式过着寻常而有意义的日子。

  从时间节点的角度来说,现实生活里传承的岁时节令一般基于两种历法:一种是中国传统的夏历,民间也称其为阴历或是农历;一种是当前国际通用的公历,民间也称其为阳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在一年中可以明显看出四季寒暖变化的情况,但在每个月份中,看不出月亮的朔(新月)、望(满月)、两弦(半圆月)。阳历有很多种,并不单纯指我们现行的公历。

  阴历是以月球绕行地球的运动周期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即以朔望月作为确定历月的基础。

  我国的岁时节令礼仪既包括以自然观察为基础、以二十四节气为时间节点的农耕生产生活,也包括凸显人文特质,以春节、元宵节等为传统节日的全民性节庆生活。

  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基本的行事准则,彰显着深厚的文化精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人们发现时间运行的周期性和有序性与风霜雨雪、植物荣枯、动物蛰伏之间的关系,并准确地意识到,只有根据时间的有序变化采取相应的行动,才能获得更好的结果。于是,人事、家事乃至国事被统一安排到一个井然有序且严丝合缝的时间秩序之中。

  比如,《礼记·月令》中对于孟春之月的记述大致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时间的特性;其二,气候与物候;其三,天子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四,节气日及礼仪活动;其五,其他重要的礼仪活动;其六,应该施行的政令;其七,禁行的政令;其八,如果不按时令行事的后果。

  可以这样说,四时礼仪是中国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之上,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时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时间标尺及其社会实践活动,最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定位在和谐共生之上。

  此外,中国传统社会循行的岁时节令,是以年为循环基础的时间标尺,因此在二十四节气基础上形成了节日体系。在每个时间节点,人们都会在家庭与社会生活中展开约定俗成的习俗活动。可以说,每个岁时节令都有自己特定的“过法”,其中包含专门的仪式、饮食、服饰、娱乐乃至社会交际活动等等。在最为广泛的意义上,具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世代之家在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中,过着平凡却又极具仪式感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人们思维观念和行为方式的世代传承,而这也正是四时礼仪的文化深意所在。

  春季:迎春助阳

  东风徐来,万物生长,从孟春、仲春行至季春,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二月初到五月初。期间大地回暖、阳气上升,还会度过诸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所以春季的节气生活围绕着迎春助阳展开。

  立春时节,民间有春神祭祀与迎春仪式,比如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九华立春祭,祭拜春神句芒,迎春接福赐求五谷丰登;雨水前后的元宵节是新春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张灯结彩、锣鼓喧天,热闹非凡,唐宋以来女性是城市元宵夜的一道风景,她们或登楼赏月看灯,或走出家门走桥玩耍;惊蛰一般被视为是春耕开始的日子,第一声春雷在农人们眼里很重要,可以推测未来天气和收成情况;春分日处于春季中间,古时最盛大的祭祀活动是作为国家盛典的祭日仪式,明清两朝春分祭日的场所即是现存于北京的日坛;清明是集节气与节日于一身的时间标尺,是极为重要的祭扫时间,人们在清明节前后有上坟扫墓的习俗,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春播、蚕事、开渔等农事活动密集,人们忙于劳作,也会祭祀仓颉、龙王等以期获得好的结果。

  夏季:顺气度夏

  骄阳似火,沉李浮瓜,从孟夏、仲夏行至季夏,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五月初到八月初。其间热浪滚滚、阳气高涨,还会度过诸如端午节、天贶节等传统节日,夏季的节气生活围绕着顺气度夏展开。

  立夏是古时十分关注的时节,天子一般会在这一天率领文武群臣到南城郊外迎夏;小满开秧门是一些水稻生产地区的重要农事仪式,象征着一年农事的正式开始;芒种之际,百花开始凋残、零落,所以人们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的仪式,饯送花神归位;端午节也被人称为“龙舟节”“诗人节”或是“粽子节”,其削弱了夏至的时间标识意义,但夏至的节俗功能大都潜移至端午节俗之中;小暑前后的六月初六是天贶节,民间也称“洗晒节”,有“六月六,猫儿狗儿同沐浴”之说;大暑前后,浙江台州椒江区葭芷一带有独特的送“大暑船”仪式,供奉五瘟使者,并用特制的木船将供品送至椒江口外,以送走瘟疫,保佑人们身体健康。

  秋季:迎秋敛气

  金风玉露,硕果累累,从孟秋、仲秋行至季秋,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八月初到十一月初。其间天气转凉、阴气生长,还会度过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秋季的生活围绕着迎秋敛气展开。

  立秋这天,民间流行悬秤称人,所得重量和立夏所称之数相比,以检验人的体重变化;处暑前后的七月初七,即七夕节或作乞巧节,一些地区有祭拜织女或“巧娘娘”的仪式;白露前后的七月十五,即中元节,人们通常会用放河灯的方式祭祀亡故亲人、缅怀祖先;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旧时还有祭拜寿星、祭马社等仪式;明清时中秋节上升为民俗大节,但它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寒露前后适逢重阳,一般会有登高、插茱萸、吃重阳糕等活动;霜降日,古代军队有一种官方祭祀活动即祭旗纛,表达对于战争中旗鼓的重视。

  冬季:闭藏养阳

  北风呼啸,大地冰封,从孟冬、仲冬行至季冬,时间跨度大约从公历十一月初到来年二月初。其间天凝地闭、阳气渐潜,还会度过年关,冬季的节气生活也围绕着闭藏养阳展开。

  立冬日,古时官方会举行郊外迎冬的仪式,并赏群臣冬衣以抚恤孤寡;小雪期间的十月十五是下元节,跟土生土长的道教有着很大的关系,道观会做道场为民众解厄除困;大雪一到,南方的农人们开始准备过年的腊肠、腊肉等,到春节时正好可以享受美食;旧时,冬至大如年,除了吃水饺等比较常见的习俗之外,还有“释菜礼”,是古代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仪式,也有向长辈赠送鞋袜的礼俗活动;小寒时节开始结冰,古代这个时候人们也开始凿冰、藏冰,留待酷暑之用,唐代藏冰还有盛大庄重的祭祀仪式;大寒是春节前的最后一个节气,因而也有说“大寒迎年”;从腊月二十三祭灶开始,扫尘、准备年货、清洁沐浴、装点门庭、除夕守岁、新春拜年,一系列的活动之后,旧岁别,新岁到。

  作者简介:

  郑艳,出生于山东省德州市,民俗学博士。现为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民俗学和民间文学研究。

  监制 | 杨新华

  统筹 | 刘佳 胡俊 康坤全

  记者 | 刘娴

  编辑 | 郭晖

  制作 | 胡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