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肠道容易长“息肉”?肠子如果有息肉,身体会有哪些表现?

 五千风雨 2023-06-17 发布于浙江

肠息肉,是现代人越来越多见的生理病变,就是在肠道内发现了多余的肉,但没有确定病理属性前就叫息肉。身体内有空腔的器官组织,如鼻腔、胆囊、子宫、膀胱等部位都可能出现,但在肠道尤其是大肠更多见。肠息肉是饮食的“意见书”、健康的“晴雨表”、可能是癌症的“警报器”。

肠息肉的特点,突出表现为4个:

1、生长环境“暗无天日”,只有通过医学仪器和显影才能检出,体型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数量从一个到若干个不等,形状从粒状到块状各不相同。

2、一旦出现就“安营扎寨”,数据显示我国成年人肠息肉检出率约为15%—26%,不少人割掉后又出现,需要定期检查,防止出现问题。

3、生长速度“慢慢吞吞”,如果是有癌变可能的肠息肉,从出现到形成气候,通常需5年以上,也就是做一次肠镜至少可保5年平安,不过很多人没往心里去。

4、是否癌变“没有定数”,人们比较担心的是肠息肉是否会变为癌症,如果是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就不太可能,但如果是腺瘤样息肉就要注意。

由腺瘤样息肉演变而成的结直肠癌,是近些年我国增速最快的癌种,达700%,大量患者发现已是晚期,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所以普外科或肛肠科的医生,只要查到有肠息肉,都会建议及时处理或复查,且坚持定期检查,防止小问题变成大问题。

好好的肠子为什么长出息肉?主要有5个原因:

在古代,肠息肉引起的癌变是“罕见病”,中医分析认为是湿热蕴结、久郁于大肠,使经络阻滞,气机不利,使痰血浊气凝集而成,但到了现代为什么较多见?要从生活习惯上找原因。

一是饮食因素是大头,尤其是逐渐“西化”的饮食,高脂、高蛋白、高油盐,低膳食纤维摄入,是息肉发生概率较高的重要原因,因为高脂饮食能增加肠道的胆酸,在大量肠道细菌群的相互作用下,渐渐成为腺瘤性息肉的基础。

如果患者长期饮酒、吸烟,免疫功能受损,诱发基因突变,肠息肉出现的概率也大很多。

二是机械刺激是诱因,大便经常有粗渣、异物造成肠黏膜上皮长期受损,或出现损伤,或长期使用刺激类泻药,打破肠黏膜平衡生长环境,就会出现肠息肉。

三是炎症反应是助推,如果肠道存在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会让肠道出现水肿、充血,慢慢出现增生,形成息肉。

四是长期慢病是漏洞,多见于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免疫力长期受损的人、体型肥胖的人,增加了肠息肉出现的风险。

五是年龄和遗传是帮凶,研究发现,结直肠息肉发病率与年龄增长呈正比例相关,特别是40岁以上男性概率上升较快,如果家族有肠息肉病史,后代出现肠息肉的概率也高。

肠息肉的症状有哪些?

肠息肉的产生、发展、增大、变多,甚至癌变,都是在“静悄悄”进行的,患者从外表看不出任何异常,只有息肉到了一定程度或恶变,影响到大便形状、排便频率,出现腹部隐痛、腹胀腹泻等问题,细心的人才会察觉,早期症状表现多见于3种:

1、便血或便秘,便血的颜色为鲜红色,与痔疮不同,一般是隐性出血,不太可能像癌症那样大量冒血;肠道感染出现的息肉,可能因排便困难出现便秘,不过要及时查明原因。

2、腹胀或腹痛,主要是息肉慢慢长大,出现肠道刺激症状,如果息肉形状较大,还可能有隐痛、绞痛等问题。

3、厌食或贫血,当肠道内息肉生长,肠道蠕动减缓,引起消化不良,患者会因食欲不振而厌食,由于经常体内出血,患者长时间不关注会渐渐出现贫血问题。

进食异常、排便异常等问题,可能与其他肠道问题、消化系统问题夹杂在一起,容易漏诊、误诊,所以,超过40岁的成年人,尤其是生活习惯长期不太好的,要注意定期进行肠镜检查,这是识别和判断肠息肉的“金标准”。

只要查出肠息肉,就会发生癌变吗?不一定,要看肠息肉类型、实施肠镜检查时也会进行病理检查,如果确认是非肿瘤性息肉,一般不会癌变,但腺瘤息肉与癌变之间有直接联系,这个已被科学证实。

如何预防肠息肉?做好三件事:

一是改,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是管长远和管根本的,特别是增加蔬菜类、膳食纤维类食物摄入,适当限制肉类,适当补钙,有助于预防。

二是查,做好肠镜检查,一次至少可保5年平安,发现已经有肠息肉的,要遵医嘱治疗和干预。

三是细,对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出现的异常,要心中有数,及时查明原因,不能粗心大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