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代古墓中出土了“长生”功法,其中记载了一种失传的修仙之术

 wangfeng1967 2023-06-17 发布于甘肃

1973年,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了一卷神秘的帛书,没有书名,没有文字解说,只有一系列动作诡异的人物画像。

起初,考古学家们以为这只是普通的人物画像,可经过细致分析后却发现,这些人物画像竟是一种早已失传的长生之术——引导术!

帛书上究竟画了什么?真能让普通人长生不老吗?

人物动作图像?

众所周知,马王堆汉墓几乎承载了当代人对西汉初期文化状况的基本想象。

而1973年出土的帛书,则极大地开发了人们对这一时代的想象空间。

在这一帛书上,绘制了一连串人物动作图像,全书没有书名,也没有文字解说,只有奇怪的动作。

从图中人物的形态动作来看,这些人物多以肢体运动为主,且都是以站立的姿态。

而从图中人物的形象来看,四十多个人像中,男、女、老、少都有,穿着又比较统一。

文章图片1

再加上帛书出土之时,整体相当残破,不少地方只能瞧见些许细节,并不能见出完整面貌。

因而在最开始,专家们误以为这是对某种活动的描述,类似当代的广场舞。

但是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专家们发现这人物图像中大有玄机。

原来,帛书图像在借助现代科技修复之后,不但原本残破的图像变得完整,就连先前不可见的图片名字也暴露了出来。

比如说原图6,在帛书中不过是一团黑漆漆的东西。

但经过修复后,这团黑漆漆的东西就被分解成一个身穿灰色衣服、侧立的人。

他高举着自己的右臂,左臂自然下垂,左脚向前迈出。

光看这一动作,人们可能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2

古人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便在图式的旁边标注了“折阴”的图名。

所谓“折阴”,指的是通过折叠腰腹的方式,来转阴为阳。

根据《马王堆医书考注》分析,人体的背部在古人眼中代表阳气,而腹部则代表了阴气。

所以,通过折叠腰腹的方式,来驱散阴气,汇集阳气。

话虽如此,可是仅看这人的动作,好像也没有完全折叠了自己的腰腹。

换言之,从图像本身来说,并不能很好地体现“折”这一说法。

那么就只存在一种可能:这一“折阴”的图示,只是“折阴”式的开始。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想要做到折叠自己的腰腹,那么他会有一连串的动作。

文章图片3

而这帛书所绘制的图像,正是其中这一系列动作中的关键。

沿着这一思路走下去,考古学家们很快就破解了这一系列人物动作图像究竟在表达什么意思。

原来,这44幅形态各异的人物动作图像,是如今失传已久的“导引术”式,名曰《导引图》。

在先秦时期的古籍中,“导引术”一词出现频率相当之高。

早在《庄子》一书中,就对“导引术”做了明确地界定:一个人通过锻炼呼吸,即修炼吐故纳新的方式,就能长寿。而这一方式,就被称为“导引术”。

简单点来说,“导引术”能够帮助人疏导呼吸,使人的呼吸气息变得匀细绵长。

当一个人的呼吸气息变得匀细绵长之后,他的肢体就能得到伸展,身体也会变得灵活柔软。

长期以往,人的身体就会与天地之气慢慢贯通。到那个时候,长寿乃至长生不老都不是什么小问题。

以气为本

在先秦至西汉初期这一时期中,人们对于人体的认知已经相当成熟。

如在西汉初期的著作《淮南子》中,就明确认为人体是由形、气、神三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

文章图片4

“形”,从字面义上来理解,就是包括人的内脏组织、外部肢体等一切有形的实体表现。

“神”主要指的是人的意识,包括对外界的感知、反应等等。

不难看出,现代人对“形”、“神”的理解,与古人的理解也没什么很大的区别。

但问题在于,“气”又是什么呢?

《黄帝内经》记载道,所谓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一种特殊物质,摸不着也看不见,但它就是充斥于人体周身。

可人体为何需要“气”呢,“形”、“神”还不足以概括了吗?

当然不能。

在古人眼中,“形”、“神”虽然是相互关联的,但这种关联可能会被人为地掐断。

因此,“形”、“神”之间就需要桥梁来保证二者始终紧密相连,不至于“神”离了“形”。

而这一中介,正是“气”。

文章图片5

如《黄帝内经》所说,“气”贯穿于全身,因此,“气”才有可能由“形”进入“神”,又由“神”进入“形”。

既然“气”能够游走于“形”、“神”之间,那么“气”的质量就极为重要。

举个例子,倘若这个人生成的都是浊气,那么沟通“形”与“神”的也是浊气。

同理,如果另一个人生成的是正气,那么他的“形”、“神”所感知的就是清气。

正气与浊气看似只有一字之别,但本质却完全不一样。

正气可与天地相通,从而让人体不断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浊气则会叫人体不断地往下沉坠,最终失去生命之精。

文章图片6

因此,《黄帝内经》就直言,在“形”、“神”、“气”三者之中,“气”是关键。

修炼好了“气”,那么就能使得人体之中始终蕴满着正气,从而使得三者融而为一,形与神俱,身心合一,进而激发人体自我康复和防御功能,达到强身保健、祛病延年的目的。

而这“导引术”,正是以修炼“气”为根本,调整呼吸的技术。

当然,对呼吸的控制或是调整,又得配合调整身体姿势进行。

如在《导引图》中,第三幅图便是一位身着蓝色衣服,侧身直立的人。

此人的站立姿势相当标准,双手是自然下垂的状态,嘴巴微微撅起,在做呼吸运动。

又比如第13幅图,这个人正身穿灰色单衣,整个身体是往前趋的。

双臂也是自然下垂的状态往前伸展,双脚一前一后,像是在走路似的。

与此同时,他的嘴巴微微张着,大概在做吐气的样子。

不难看出,古人认为在调节呼吸的过程中,也能控制人的形体变化,进而促成“气”在体内更好地流转。

说到这里,有些人或许还是不信,就这几个动作就能让人离疾病远远的?

文章图片7

马王堆汉墓

但历史上却不乏因为练好了气,而身体康健的例子。

根据《史记》记载,张良打小就体弱多病,但是自从开始修习这个导引术之后,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变得非常好。

事实也证明,张良在跟随刘邦行军打仗的过程中,确实没因为身体原因出现什么纰漏。

更何况,在现代医学中,胀气、岔气此类的说法层出不穷,恰恰也证明了“气”的重要性。

养生之道

《仙赋》中曾记载,无病无灾的王乔、赤松正在通过每日都修习导引术,最终得道成仙。

乍一听,这几乎不可信。

但深究下来,却另有玄妙之处。

先前有提过,体弱多病的张良,就曾闭关一年修习导引术,于是整个人的身体状态大好,跟着刘邦行军打仗都没什么大问题。

从这可以看出,导引术是有治疗疾病的疗效的。

但关键在于,这不是导引术的根本疗效,它想要达到的是让人长生。

文章图片8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贵生”的观念,即天地之间,人的生命最为宝贵。

因此,对生命的爱护,对疾病的厌恶成为了社会的共识。

可是,不管当时的人如何爱护自己的身体,疾病总是会找上门来。

于是,人们就在思考人有没有可能彻底的远离疾病,即预防疾病。

《吕氏春秋》就认为,让“气”动是预防疾病的关键。

正所谓,“气”郁结在心中,就会百病丛生。

所以,为了避免疾病,就必须修炼呼吸之法,让“气”顺其自然地流动于全身。

文章图片9

一旦如此,“气”便不会郁结,更不可能给疾病出现的机会。

当然,修炼呼吸之法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

因此,若一个人真心想要修行,就必须长此以往地练习导引术,学会正确地呼吸。

从这个角度来说,导引术更多地是一种养生之术,而不是一种医疗之术。

试想一下,当一个人的“气”长期无障碍地运行于身体之内,身体几乎没有产生疾病的可能,那么他的身体状态于同龄人来说,自然是更胜一筹。

尽管现代医学已经如此发达,但人只要生一场病,就总是避免消耗身体的能量,甚至毁坏身体固有的技能。

因此,导引术虽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更偏重于对疾病的预防,从而让身体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状态。

尚且不谈论能否长生不老的问题,倘若一个人能长此以往地保持在健康状态,那么长寿是必然的。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