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守静笃”,什么才是真正的静?

 人杰地灵h8p9lk 2023-06-17 发布于湖北
内容图片
每次读到《道德经》中的“致虚极,守静笃”六字真言,总感觉像是闪闪发光,散射着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迷茫中找到方向,绝望时柳暗花明。
“守静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静?老子讲的“静”,并不是我们常言的动静之静,也非安静之静。
老子讲,“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万物都蓬勃生长,我从中观察复归之道。万物纷杂多变,各自都复归其根源。返归到根源,这称作静;这也称为回归到生命的本来状态。
内容图片
万物回归到其根本,这称之为“静”,从哪里来的,再回到哪里去的那个状态。
这就像落叶归根一样,来自大地,回归大地,来之前与回归后,是同一个状态,这就是“静”。
这个来源与回归之处,是根,是源,是道,也是静。
“守静”,就是
{!-- PGC_COLUMN --}
“守道”,怎么“守”呢?老子似乎没有明说,但老子81章每一章似乎都在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老老实实地“守静”!
内容图片
“静”,是天地万物最初的本来状态,这就是虚静,虚而无形,静而无为。
这个“虚静”之本来状态,谁“守”,又如何老老实实地去“守”?
这里肯定有一个主体的“吾”来观万物复归之道,也来守万物根源之道。
当然,这个“吾”是点点消融化解了的,这就是“损之又损”的功夫,最后达到无知无欲,“复归于婴儿”。
如果有强烈而顽固的“自我”之念,是不可能“守静”的,有分别之知,有贪占之欲,怎能做到“无为无事”呢?
内容图片
如何才能做到“如如不动”地“守静”呢?老子好像讲了很多,比如“无为而治”,“为而不争”,“涤除玄览”,“塞其兑,闭其门”等等,但又好像都不是。
用庄子的一段话来说,似乎更贴切妥当。“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把心当作镜子一样,物有去来而镜无迎送,不喜不悲,不亲不疏,不拣所好,不避所恶,不掩其丑,不藏其美,真真实实地映照万物,不为万物所伤所累,“物物而不物于物”。
内容图片
天地万物,皆为镜像。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守好自己的“心”,不为境所转,不为形所役,不为物所累,心与道合,天与人一,这才是真正地“守静”!
万物为我所用,而不为我所有。我们的身心亦是如此,你所失去的,本来就不属于你,你所控制的,其实是控制了你。
“常无,欲以观其妙”。站在“无”的角度,观万有之奥妙,观而“不住相”,不困于万物之表象,才能体验大道之超越。
内容图片
虚静,也是内心的一种空灵状态。只有达到这种状态时,才不会被尘世或外境所牵绊。
万物皆复归其根,这启示我们以虚静之心体悟自然之道。
虚静,天道之所归,万物之本来,我们的生命历程本身就是天道或自然法则的显现,“致虚极,守静笃”,即可直抵生命的实相与至境。
内容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