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反流性食管炎的定义是什么?中医怎样看待该病?如何进行治疗?

 传扬国学 2023-06-17 发布于广东
文章图片1

一、反流性食管炎介绍

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胃内容物逆流至食管、口腔(包括喉部)或肺所致的不适症状和(或)并发症的一种疾病。根据胃镜及病理检查报告显示,国内外大部分学者认为可将胃食管反流病细划为三种分型,即反流性食管炎、非糜烂性反流病和巴雷特食管。

其中,内镜下表现为食管劲膜的破损,即食管糜烂或食管溃疡者称为反流性食管炎,国内约占胃食管反流病总病例数的50%,为胃食管反流病最常见的类。

既往认为中老年人为多发群体,近年来发病率逐年上升,且趋于年轻化,不仅影响患者身心健康,还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者是本病高发人群。其临床症状繁多:绝大多数病人以烧心、泛酸、胸痛为主诉就诊。

少数人有消化不良症状,诸如上腹痛、胃胀、暖气、恶心等,多伴随咽喉不适、吞咽障碍、睡眠问题等;除食管症状,部分病人可见长期咳嗽、支气管哮喘、慢性咽喉炎症、牙侵蚀症等;或可并发诸如消化道出血、食管狭窄等症。

文章图片2

目前,胃镜检查为其诊断的主要依据。同时需与真菌性、药物性、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病变及消化性溃疡、胆道疾病等相鉴别。本病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的观点为为食管对反流物的防御能力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劲膜的侵袭作用。另外,心理因素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更为严重。

本病依其临床症状的不同,分别归属于中医学“食管痒”、“吞酸”、“反酸”、“反胃”、“嘈杂”、“呕吐”、“梅核气”、“噎隔”等病证范畴。王冰注《素问·奇病论》述“痒谓热也。”痒最核心的病机是内热,本病肝胃郁热证最为多见,故朱师谓“食管痒”之名。

梅核气,咽中异物感,如有梅核梗阻,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噎与隔有轻重之分,噎乃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食物梗噎而下;月晶乃胸隔阻寒,食物咽下随即吐出,噎病日久渐成。

本病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久病不愈、劳倦内伤等。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该病病位在食管,由胃腑所主,宜通降,气机不舒乃病机所在,与脾胃升降失司,肝胆疏泄失常,三焦运行失衡紧密相关。

文章图片3

饮食不节和情志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因,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痰气交阻。反流性食管炎病因以情志与饮食所伤、阴精亏损为主,三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致病。

二、中医的辨证治疗

本病有肝胃郁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癖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脾虚湿热证六个证型。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临证治疗以畅达气机为要,依证型不同酌情予疏肝泄热,清胆和胃,行气化痰,活血祛癖,健脾养胃,清利湿热。

辅以中医特有疗法,如针灸:体针主穴取内关、足三里,次穴取肝俞、胃俞、上肮、公孙等;耳针取神门、胃、食管等。或推拿、穴位贴敷疗法、穴位注射疗法、按压、灸法、穴位埋线等,疗效比较显著。

第一,肝胃郁热证。此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多见的证型。“气有余便是火。饮食、情志等易致肝气郁结,化火犯胃。反流性食管炎主张肝郁气滞乃起病之源,气郁化热乃病机关键,临证之时当在辨证分型的基础上,以疏肝理气和胃、清火泄肝位为治疗原则。

文章图片4

第二,胆热犯胃证。《伤寒杂病论》载少阳证见“默默不欲饮食”,乃胆腑火郁,胃气不降导致。胆胃皆为中焦之腑,腑通降不为逆,邪聚胆腑,郁而化热,胆热犯胃,胆液不降,反随胃火上逆。

故见口苦、咽干等症,宜清胆利湿,和胃化痰。肝气郁滞,胆失疏泄,胆邪犯胃是本证病发之本,主要用柴连降逆汤疏肝利胆清热,和胃降逆止酸,效果独特。

第三,气郁痰阻证。临证多见咽中似有物阻塞,吐之不出,咽之不下。乃情志不顺,气机郁滞,津液停而为痰,阻于咽喉。经方半夏厚朴汤具有降逆化痰,行气散结的功效,在促进反流性食管炎劲膜愈合方面疗效明显。

文章图片5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半夏厚朴汤能有效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肠道功能,促使胃排空,减轻胃内容物的反流,镇呕止吐,改善抑郁等。反流性食管炎以气郁痰阻型常见,应取和胃降逆、调理中焦气机、疏肝和胃之法。

第三,癖血阻络证。“久病入络即血癖。”中药活血通降方合并针灸治疗在改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预防复发方面均具有优势,以通为降,使癖祛而病可消。活血通降法还可促进胃排空,提高胃动素及胃泌素水平,缓解患者心理痛苦。

第五,中虚气逆证。本证多由脾胃阳虚,不能腐熟水谷,或为食积,或为停痰,郁久化热;土虚木乘,致肝胃不和,胃中浊气上逆而见诸症,故取半夏泻心汤为主方以协调寒热,和胃制酸,疗效卓著。老年患者多正虚为本,邪实入侵为标,主张从脾胃虚弱进行论治,加用补中益气汤治疗老年反流性食管炎既提高了临床有效率,又预防了西药的不良反应、降低了复发率。

文章图片6

第六,脾虚湿热症。此证乃脾胃衰弱,水谷不得运化,酿湿生热,膜胀上逆,治则当清热化湿,健脾和胃,拟小陷胸汤治心下脾胃之痰热互结,在改善中医证候及食管劲膜破损方面的效果较好。湿热之邪最易伤脾胃,取小柴胡汤加减攻补兼施,清利湿热与健脾和胃并存。

三、疏肝和胃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

“百病之生,皆有虚实”。该病病理因素可分虚实两端,实则痰湿、气、郁、热、癖;虚则责之于脾。实则以火热之邪为主,肝火、胆热横逆犯胃,致胃失和降,气逆于上发为本病。

虚则以脾胃虚弱为主,先天享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当,亦或久病耗气伤阴,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常,脾虚湿滞,痰浊内生,阻碍气机,脾不升清,胃失通降,胃气夹浊上逆,故见诸症

文章图片7

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与肝脾密切相关。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脏腑、表里、经络相通,生理相依,病理相继。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故气机升降相因,水谷纳运相得,阴阳燥湿相济。

若病及一方,累及中焦气机升降,胃气失和,逆而为病。肝气达,遂脾胃气机升降有序,水谷上下从权,故无以为酸作呕,发为本病。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脾胃之气升降乖房,水谷亦随之横逆,夹酸上犯,聚于食管、浸于口鼻,而见诸症。

本病与肝脾密切相关,同时注重情志异常在本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中医整体观念素有五脏一体观、形神一体观,脾与肝,躯体与情志生理相依,病理相随。

若情志失调,必会影响到肝脾正常的功能,尤以影响肝脾之气的运行为要,进而致胃气失和,发为本病。同时,在病程的发展中,患者“胃不和则卧不安”,进而伤及情志,影响肝、脾、胃,陷入恶性循环。

文章图片8

脾主思,为情志之本,脾胃病的出现常会伴随情志异常,而情志异常又会导致脾胃病的出现,即脾胃与情志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的关系,并指出临证时宜脾胃调理的同时加强情志疏导。

依据肝失疏泄、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的病机特点及临床症状表现,主要使用疏肝和胃方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其颗粒组成有黄连3g、吴茱萸3g、焦山栀9g、柴胡9g,枳壳12g、香附12g、旋覆梗12g、代赭石15g、黄精15g、生姜3g,煅瓦楞30g、延胡索9g。

肝胃郁热型是反流性食管炎最常见的证型。多由情志不畅,致肝失条达,气郁化火,木旺乘土,肝火犯胃,致胃中浊气夹火热上逆,故见烧心、泛酸诸症。而本方中,黄连、吴茱萸、焦山栀可清肝胃之热,泄三焦之火,平肝火犯胃。

文章图片9

柴胡、香附善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可防木郁制酸。生姜降逆止呕;煅瓦楞制酸止痛,可防酸物浸淫;黄精益脾胃之气,养脾胃之阴,可防火热耗气伤阴之弊,此三药皆有护胃之功。

旋覆梗可降胃气、止胃逆,代赭石可重镇肝胃之气,枳壳可宽中理气,此三味配合升阳之柴胡、气病总司之香附,共奏燮理气机之效,升降出入有序,故而“疏泄有主,腑降为顺”。

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喜条达,恶抑郁。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与肝脏密切相关,情志不遂致肝气郁结,郁而化热,肝火犯胃,故见诸症,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型普遍存在焦虑抑郁。

文章图片10

本方中黄连清热,不仅能抑制胃酸分秘,保护胃劲膜,其成分小聚碱,还可多途径对抗抑郁症。枳壳理气宽胸,亦可改善抑郁。柴胡、香附疏肝解郁,具有调节精神情绪方面的作用。综观全方,疏肝和胃颗粒可以泄肝热、疏肝气,改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胃病不只是胃一个器官的事,在生活中要注意保护各个器官,合理调养,另外也要多放宽心,不要胡思乱想,养成健康的身体,享受美好的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