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ε19气味相盖: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黄帝内经参详 2023-06-17 发布于山东

前两篇推文论述了气味归食相资、归化相资问题,本篇推文将继续参详气味相盖问题。

先附录原文如下: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相盖”即“相害”。宋徽宗《圣济录·御制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不明乎道,未有能已人之疾者。阴阳相照、相盖、相治。”“相盖”本为“象盖”,舜之弟“象”“盖”井以害舜,“象盖”遂演变成“相盖”,“相盖”则“相害”,其与“相治”即“相资”相对为言,譬如《庄子·则阳》大公调讲:“阴阳相照,相盖相治,四时相代,相生相杀。”气味相盖(相伤)之情状如何呢?

一、味伤形,气伤精

前文言味归形、气归精之相治,此言味伤形、气伤精之相盖。

味何以会伤形?《素问·至真要大论》岐伯讲:“五味入胃,各归所喜……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物极必反,味归形→形归气→气生形,五味(酸苦甘辛咸)充养五脏之形,五脏之形得五味充养则充养五脏之气,五脏之气藏于五脏之形,久而增气,倘若充养太过,脏气日增而久,则脏形不堪重负,终将害伤脏形,犹如气充于球,过充则球体撕裂而爆。

同理,味本归形而增益脏气,脏气增益日久而不得泄,终害脏形。《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讲:“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居阴之五宫,五味养五脏之形,过养则伤五脏之形。由此两处论据可知“味伤形”。

气何以会伤精?五气入鼻,各归所喜,藏于形脏而化为精气,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精也者,气之精者也。

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五气(臊焦香腥腐)充养五脏之精气,“气增而久,夭之由也”,五气充养五脏之精太过而不得泻,内郁而化热,则在伤及脏形的同时亦必同时伤及精气自身,五脏之气精,热于内则痿于外,《素问·痿论》黄帝问曰:“五脏使人痿者何也?”岐伯答曰,心气热发为脉痿,肝气热发为筋痿,脾气热发为肉痿,肾气热发为骨痿,肺气热发为痿躄。

五气充养五脏之精太过则精郁而热,热则伤精,精化为气,精热则气热,气热则发为诸体之痿,诸痿之病机,究其原委,在于气过而伤精,是为“气伤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是以有味归形、气归精之相资相治,久增而夭,物极之变,是以有味伤形、气伤精之相害相盖。

味、气归脏,则养五脏之脏形、脏精,归而太过,则伤五脏之脏形、脏精,是以王冰注之曰:“过气节也。”此注甚是。

无论五气还是五味,五脏虚不受补而强补之,必伤形伤精,同样,五脏实而受补,补益太过则亦会伤形伤精。

二、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何谓精化为气?

“精化为气”既紧承“气伤精”之言,又是对“精归化”的具体阐释。

物化之五气(臊焦香腥腐),由鼻而入,藏精于脏,“精化为气”之“化”有汇合之义,五气所化之精与五味所化之气,汇合而成经气之真气,《素问·离合真邪论》岐伯讲:“真气者,经气也。”《灵枢·刺节真邪论》岐伯讲:“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真气作为经气,是五气(腥焦香腥腐)所化之精和五味所化之气的融为一体者,本篇大论下文岐伯有言“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真气所受于天者,乃“天食人以五气”所化之脏精,真气所受于地者,乃“地食人以五味”谷气所化之脏气,“谷气”即谷味所化五脏之气,《灵枢·五味》黄帝有言“谷气有五味,其入五脏”,“与谷气并”即是五气所化之精与五味所化之气“并和为一”真气之谓,并循经脉而充养于身体。

故“精化为气”,既有五气所化之精与五味所化之气汇合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气”代指的是脏气,又有五气所化之精与真气(经气)汇合之义,在这个意义上,“气”代指的是“真气(经气)”但此处强调的是前者之义。

何谓气伤于味?

“伤于”为被动句式,切换为主动句式即“味伤气”。

味归形,形归气,味能养脏形与脏气,但倘若过食肥甘厚味则亦易伤脏形与脏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岐伯讲:“味过于酸,肝气以津(溢),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绝、抑、不衡等词即脏气为味所伤之谓,是为“气伤于味”。

下篇推文将继续参详气味之阴阳、出入、厚薄、通泄等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