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城将军”是否言过其实?刘宋第一名将檀道济一生战绩一览!

 茂林之家 2023-06-17 发布于湖南

檀道济是南北朝时期的顶级名将,尤其是在刘宋,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刘寄奴,论起打仗来老檀还真没怕过谁。因此当被冤杀时,檀道济脱帻投地,怒云:“坏汝万里长城!”檀在历史上便有了“长城将军”的名号。

起于微末,从龙之臣

檀道济出身寒微,幼年即失去双亲,史书说他守丧期间,守孝尽礼,对兄姐和睦恭敬,受到邻里称颂,“以和谨致称”。

404年,刘裕率北府残余兵将一千七百余人,在京口举兵反抗桓玄,檀道济随两位兄长前去投奔,成为最早跟随刘裕的一批人,当时刘裕的骨干力量有二十七人,其中就有六人是檀道济家族的。后来刘裕击败桓玄,入卫建康,檀道济成为刘裕建武将军府的一名参军。

随着刘裕的不断发展壮大,檀道济也步步高升:讨平鲁山,擒获桓振,授辅国参军、南阳太守;镇压卢循起义,身先士卒,“所向摧破”,升扬武将军、天门太守;又从刘道规讨柏谦、荀林等,“战功居多”,迁安远护军、武陵内史。

这些战功对檀道济来说只是牛刀小试,毕竟卢循、柏谦等人皆是草莽英雄,乌合之众,胜之不武,他的名场面还是在后面的北伐之中。

攻城掠地,北伐扬威

义熙十二年(416年)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不休,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秦的良机,于是假借皇帝司马德文之名,以刘穆之为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亲率五路大军北伐。

其中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由寿阳往洛阳方向进攻;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从荆雍方向进攻武关;宁朔将军朱超石、胡藩率军进攻阳城;建武将军沈林子出雎阳进攻石门;冀州刺史王仲德率水师进攻滑台。刘裕自己则亲领主力大军由彭城自泗水、巨野泽入黄河,西趋洛阳。

五路大军中又以王镇恶、檀道济一路军功最盛。

史载,檀道济自进入秦境以来“所至诸城戍望风降服。”徐州刺史姚掌以项城降于檀道济;后秦新蔡太守董遵坚守城邑不降,被檀道济斩杀;随后檀道济又攻克重镇许昌,俘颍川太守姚垣及大将杨业;至成皋,充州刺史韦华降顺,攻洛阳,平南将军姚洗归服。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檀道济身上并没有自五胡之乱以来将领嗜杀的恶习。比如在攻陷洛阳后,有人提议将俘虏悉数杀戮“以为京观”来耀威慑敌,檀说:“伐罪吊民,正在今日。”将俘虏全部释放,这使得他无论在汉人还是胡族中都非常得人心,“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长安平定后,由于在建康留守的心腹刘穆之突然去世,刘裕不得已留下12岁的次子刘义真及王镇恶、沈田子等文武守长安,自己统军南归。而已经升任征虏将军、琅琊内史的檀道济则跟随世子刘义符前去镇守江陵,并兼任世子中庶子,负责世子的教育工作。

刘裕称帝后,檀道济转任官护军,加散骑常侍,入中书省,同时领建康门户——石头城的防务。

废主平乱,毁誉参半

422年5月,自知病重不治的刘裕下诏: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侍中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同为顾命,辅佐大宋少主刘义符。檀道济是其中唯一的统兵大将,可见刘裕对他的信任。

刘裕是这样对告诫儿子的:“檀道济虽有才干胆略,但无远志,不像他大哥檀韶那样难以驾驭。徐羡之和傅亮书生意气不会有逆图,唯有谢晦深通计谋权变,若有变异,必出自此人。”

刘裕的临终预言不幸一语成谶,仅仅一年后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景平宫变,不过与他估计有出路的是,四人都有份参与,只不过是稍有差别罢了!

刘义符继位不久,北魏太宗拓拔嗣便趁刘宋新丧之际悍然举全国之兵侵宋。因为刘宋的精兵猛将大多已经折在胡夏赫连勃勃手中,所以面对北魏的闪电战,刘宋一年之内连失三州,要不是魏军不耐河南湿热主动罢战,刘宋怕是长江以北已经全部不保。

在此期间,朝内辅政的徐傅谢三巨头眼睁睁看着魏军攻城略地而无一计使出,虽然难辞其咎,但在外领军的前军主帅檀道济的表现也让人大跌眼镜:北魏偏师攻青州,刺史竺夔死守东阳,魏将叔孙建听说宋军援兵将至,烧营逃跑,而檀道济不敢奋其余勇追穷寇;魏军主力围攻虎牢,司州刺史毛德祖坚守200多天,拓拔嗣亲临前线督战也无可奈何。而“檀道济军湖陆,畏魏兵强,不敢进”,眼睁睁看着缺粮断水的虎牢坚城陷落,忠肝义胆的毛将军被俘。

这时的檀道济确实有负名将之名。

所以刘义符对此甚为不满,再加上徐傅二人专政,于是便起了诛杀权臣的心思,他先是征召与傅亮不和而被踢出中枢的蔡廓为吏部尚书,想拿回人事权,当蔡廓眼见朝中情势不对,拒不受命时,又在宫中练习武艺战阵,打算效仿汉桓帝诛梁翼故事,擒贼先擒王。

然而这一切又怎么能瞒过权倾朝野的徐傅二人,况且刘义符也根本未加掩饰。史载,老大臣范泰曾上密折,恳切劝导少帝:“陛下常在后花园习武练功,鼓虽在宫中,鼓声却远传宫外。”

于是,想要自保的徐傅二人找到谢晦,商议先除早对二人不满的刘义真,后废刘义符。

424年正月,庐陵王刘义真在建康被拿下,囚禁于新安郡。五月,三人又招兖州刺史檀道济、江州刺史王弘入朝,将废帝阴谋和盘托出。檀王二人在刘义真被废后就曾上表反对,只不过因为三巨头自行其事而无可奈何,此时又见徐羡之等人要废帝,檀道济先是劝说不要违背先帝遗诏,三人不听。后又表示不参与,徐羡之道:“废帝是何等大事,无将军怎能成事?且君已与谋,置身事外亦不可。”不得已檀道济只能勉强同意。

24日,谢晦借口自己的将军府舍毁坏,以修复为名将闲杂人等驱除,在府内聚集大量甲兵。史载,夜间谢晦邀请檀道济同住,他心虚惊慌,翻来覆去,一夜无眠。而临时入伙的檀道济倒头便睡,鼾声如雷,“晦其夕竦动不得眠,道济就寝便熟,晦以此服之。”

25日凌晨,景平宫变爆发。檀道济领兵在前,徐羡之等人紧随其后,直驱少帝所在的华林园。政变队伍毫不费力地找到龙舟之上,将两个宦官当场斩杀,少帝顿成阶下囚。

不久,徐羡之在迎立远在荆州的刘义隆的同时,弑杀刘义符兄弟。这件事情檀道济是不知道的,这也是他后来能被刘义隆接受的原因。

426年,隐忍了一年之久的刘义隆终于发难,下诏公布徐傅谢三人发动景平宫变,杀害刘义符兄弟的罪状,命有司对三人逮捕诛杀。

当时徐傅二人身在中枢,容易对付,但谢晦镇守上游的荆州,檀道济镇守江北的广陵,都是兵精粮足的强藩,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刘义隆采取了拉拢檀道济的策略,他下诏令檀道济率军讨伐谢晦,心腹王华等人怀疑其立场,认为这么做风险太大。但刘义隆力排众议:“道济从人者也,曩非创谋,抚而使之,必将无虑。”免于一死的檀道济自然感激涕零,发誓效死。

当文帝询问讨伐谢晦的方略,檀道济信心百倍:“当年与谢晦一同北伐,入关之策十有八九都是其提出。谢晦精明老练,在谋略上少有敌手。但他从未单独领军打仗,军事行动,非他所长。可以在其未摆开阵势以前,将他一战擒获!”

于是在檀道济的参与下,谢晦不战自溃,一战而平。事后,檀道济升为都督江、荆、豫四郡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之司、江州刺史,持节,权利官品达到极盛。

唱筹量沙,三十六计

元嘉七年,刘义隆以右将军到彦之为帅,统兵十万北伐鲜卑,北魏采用崔浩“待其劳倦,秋凉马肥,然后出击”的建议,主动撤除河南四镇守兵,所以宋军轻而易举取得了河南之地,到彦之由此心生骄意而麻痹轻敌。十月,魏军开始反击,到彦之接连失利,不久魏军即收复了洛阳、虎牢,逼近滑台,宋军一路败退至彭城,辎重尽毁。

次年正月,文帝任命檀道济为兵马大都督,替换到彦之北伐。宋军进至寿张,北魏安平公乙旃眷拦击,被檀道济杀得四散而逃。不久檀道济又在高梁亭设奇兵大破魏军,斩济州刺史寿昌公悉颉库结。

但是魏军不断自西北两面集结,檀道济被牵制在济州附近,困战了二十多天,虽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但是却无法西进救援滑台,最终滑台被魏军攻下。

檀道济孤军驻在历城,在兵少粮尽,强敌环伺的情况下,为了保存实力,最终作出了退兵的打算,“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

但是就在此时,军中出现了叛徒,向魏军透露了宋军兵少粮缺、准备撤退的军情。于是魏军加紧集结部队,向宋军逼来。檀军将士开始惶恐不安,“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

不久,檀道济便上演了不次于空城计的疑兵之计——唱筹量沙。

史载,当北魏的探子偷偷来到宋军大营前,看到的是一片繁忙热闹的景象:士兵们正忙着分配粮食,只听见高喊分粮筹码的声音,随之而来的是一筐筐粮食。北魏的探子又怎会知道这一筐筐粮食竟会是沙土,上面只是撒了少量的米。

其实,当时檀道济的军粮正如当年曹操三瞒许攸那样,粮已用尽!

在檀道济瞒天过海之计下,魏军以为宋军还有粮食,所以并没有急于进兵,而那个投敌的叛徒也因情报不实被斩首,“以降者妄,斩以徇。”

檀道济虽然暂时渡过了危机,但关键还是如何摆脱强大的魏军,安全退兵!最终檀道济以“走”为“计”,把军事指挥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他命令全军将士身裹铁甲,军容整肃,堂堂正正列队开拔。他自己则身穿素服,“方巾芒履”,一副儒生打扮,坐着车子,走在最后,像是部队调动,而不像撤退。所以魏军一时拿不定宋军意图,竟然不敢出击,让檀道济安然退军,“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

檀道济的以“走”为“计”,也成为《三十六计》的最早出处,《南齐书·王敬则传》载:“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夫子唯应急走耳。”

关于《三十六计》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是个谜,有人认为其成书于春秋战国,有人甚至认为是明末清初时人所写,跨度达两千年之多,2009年在济宁发现的隋代玉简册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确定这部兵书的作者就是檀道济。山东大学孟祥才教授、省社科院谢祥皓研究员以及著名学者龚言都曾明确指出了此点。

功高震主,忠臣蒙冤

言归正传,檀道济班师回朝后,文帝加封其为大司空,位列三公。至此,檀道济无论在官爵、功勋、威望等各方面都已经登峰造极。然而与历史上大多数功高震主的功臣一样,檀道济也引起了刘义隆的猜忌。

虽然檀道济谨守本分,为人也是谦恭有礼,并不跋扈,但事实往往就是,不遭人嫉是庸才,史载,檀道济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当时就有人对文帝说:“安知檀道济非司马仲达也!”

其实文帝也算是一代英主,并没有下定决心要诛杀檀道济。然而元嘉十二年(436年),刘义隆生重病,彭城王刘义康执政,他担心檀道济会在刘义隆死后谋反,矫诏召檀道济入朝。

史载,临行前,其妻劝檀道济:“震世功名,必遭人忌,古来如此。朝廷今无事相招,恐有大祸!”檀道济不以为然:“我率师扺御外虏,镇守边境,从没有辜负朝廷,朝廷又怎会负我?”结果,一年后檀道济在返回镇地的船上,被一纸诏书收监,“道济还镇,已下船矣,会上疾动,召入祖道,收付廷尉。”

史载,檀道济被抓时,狠狠地把头巾拉下摔在地上,说:“坏汝万里之长城!”

很多人以为檀道济是自诩为长城,其实不然,他说的万里长城其实另有其人,一个是他的心腹猛将薛彤,一个是心腹司空参军高进之,史载,二人俱是勇力过人、身经百战,“薛彤、进之并道济腹心,有勇力,时以比张飞、关羽。初,道济见收,脱帻投地曰:'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最后,檀道济与其子十一人,及薛彤、高进之等亲信在建康被处死。消息传到北魏,魏军将领弹冠相庆:“檀道济一死,南方再无可畏之人!”时人也有歌谣流出:“可怜《白浮鸠》,枉杀檀江州。”

450年,北魏霸主拓跋焘带兵打到了长江边的瓜步山,刘义隆在石头城登楼相望,见魏军气势鼎盛,竟吓得瘫坐在地,悲叹道:“道济若在,岂使胡马至此!”

小结

纵观檀道济一生,根据史料简单做以下评价:

1、统帅力 B+

檀道济“征伐四野,所向摧破,於两世北伐,讨平寇逆,功实居多”、“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檀道济死后,魏人喜曰:“吴子辈不足复惮也!”

2、武力值B

檀道济“久经戎旅,身先士卒。”

3、谋略A

檀道济“唱筹量沙”,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4、内政 C

檀道济“有干略,识大体”、“伐罪吊民之言,颇有可称”、“戎夷感悦,相率归之者甚众。”

5、魅力 A

檀道济“以和谨致称,未有难御之气”、“立功前朝,威名甚重”、留有“优俘善卒”、“唱筹量沙”等事例和“万里长城”、“走为上”之名言。

唐建中三年,礼仪使颜真卿向德宗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并为他们设庙享奠,其中就包括“宋司空武陵公檀道济”。宋宣和五年,宋室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檀道济。成书于北宋的《十七史百将传》中,檀道济亦位列其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