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届全球华人好家风参赛作品‖从《背影》看朱氏家训家风

 天涯共暖 2023-06-17 发布于江西

  (文/朱承星)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我国江苏省中部、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素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中国运河第一城”的美誉。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就出生于此。二十岁后,朱自清远离父母生活在外,从小受家庭耳濡目染,时常不忘故土,始终保持着良好家风。仅从《背影》一文,可以看出朱氏家风不仅在江浙一带曾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而且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缩影和结晶。

  1、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

  这是四百年前,朱子家训中的一句话。二十岁,朱自清父亲卸职,家庭日趋败落,为减轻家里负担,高中未完的他提前报考了北大。可是,进校不久,祖母去世,朱自清得知后,不顾千里赶回家中。按理,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北平与南京,一南一北,千里迢迢,祖母去世,家里还有父亲三兄弟,作为孙子辈的他,完全有理由推辞,可是朱自清孝心至真至诚,即使再大困难,也不负为人之责。可见,朱子家风家训在年轻的朱自清心中早已烙下了深刻印记。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原文中,作者虽然一笔带过,但是,可以揣摩出,朱氏父子不仅宅心仁厚、心地善良,而且在面临困难与悲痛时,不悲观、不气馁,自强不息。这就是一种文化,一种家风在传承,不用豪言壮语,不用条条框框,在每个中国人心里都懂得它的含义。后来,朱自清因受五四新文化运动思想影响,选择在外地工作,与父亲虽然有过一段不愉快的经历,但是,他一颗心始终没有忘记父母养育之恩。从《背影》两个饱蘸情感的字眼中,完全可以体会那颗为人之子拳拳之心。正因为这默默传承的家风,才使更多的灵魂能得到感化、得到共鸣。

  2、家门和顺,父爱子孝,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

  从父亲送我上车一段文中,同样能体会朱氏家训家风以及朱氏父爱子孝,家门和顺。

  父亲因为事忙,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后来,怕茶房不妥帖,决定还是亲自送我。来到车站,父亲忙着照看行李,并与脚夫讲定了价钱后,送我上车,又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路上小心。离站前,还不顾辛苦忙着为我买些橘子带上,叮嘱我到那边来信!这虽然是一个普通父亲所作所为,但是,正因为生活中有了这千千万万的父爱,才使我们在千变万化的困境中,产生动力,产生快乐!由此看出,作者笔下那浓浓的父爱实质是天下所有为人父爱的代表,它早已渗透了我们血管,溢满人间。

  我再三劝他不必去。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我心里暗笑他的迂。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眼泪又来了。文中四处眼泪,两处自责,不仅看出朱自清是位性情中人,而且也是位很有孝道的晚生。参加工作时,他和所有人一样,经常把工资寄往家里,接济一大家子,自己却过着清贫的生活。这就是中华民族一种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朱氏家训中一种孝文化在几代人的血脉中的传承。一个没有爱的国度,是可怕的,一个没有爱心的人,怎能爱天下?朱自清在最后的日子里,为什么宁可饿死,也不接受美国救济粮?这就是一颗爱国心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每个人血管里流淌的传统美德,因此,我们的民族才更加团结、更加伟大、更加坚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3、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人生起伏,家道兴衰,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更何况在这个大家族中。朱自清正处于时代新旧交替时期,思想上难免与家庭成员存有不同之处。然而,在面临家庭种种矛盾中,他能善解人意、自我反省,甚至原谅父亲过去的一切。这正是他一日三省吾身的人格魅力,也是朱氏家训家风重要体现。

  父亲触目伤怀,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两个“自然”跃然纸上,完全可以看出他对父亲过去那种受传统思想影响的所作所为彻底谅解,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过去的莽撞行为深刻反省。这既是天下父子为人之道,也是朱氏家风的闪光点。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读朱自清《背影》,我仿佛看到朱氏家风仍在社会中每个角落传播与发展。它不仅折射出几千年来朱子家风、家训光辉的一面,而且在文化传承上是社会发展的奠基石。

1-2106052245560-L

  本文由青年作家网作者:朱承星撰写,网编小颖发表,其版权均为作者所有,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青年作家网对观点赞同或支持。如需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