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蒂娃 心理分析:消除抑郁的方法 ![]() 对于那些遭受忧郁折磨的人来说,书写忧郁恰恰意味着书写已成为忧郁的症候。我们正试图探寻某种忧伤的深渊某种难以言表的悲痛,它有时会临到我们头上,经久不去,让我们对言语、行为乃至生命本身都丧失兴趣。这种绝望状态并非某种状态的翻转,足以暗示我们是有欲望、有创造力的人,相反,它以绝对的消极姿态呈现。抑郁之中的我们,如果能感到整个人都在崩溃的边缘,那么忧郁表现出来的意义缺失倒不是坏事——它那么显而易见,明亮刺眼,别想逃出我们的视线。 这黑色的太阳来自何方?要有多么恐怖的星系,才能放射出那样无影无形、又令人倦怠的光芒?这光芒射到我们身上,把我们击倒,让我们卧床不起,逼迫我们喑哑无语、放弃一切。 我们所受的伤害、爱情或事业上这样那样的挫折、为丧失亲友而承受的忧伤和哀痛——这些都是触发绝望的显在原因。 遭人背叛、致命疾患、那些突发事故或身体残障,让我们似乎失去了正常人的存在资格,或者,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亲人身上,伴随严重的后果,如此等等……还能怎么说呢? 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不幸足以把我们击倒……所有这些都会突然让我们过上别样的生活。一种不能承受的生活,每天被忧伤、眼泪(不管是泪流满面还是泪不轻弹)、彻底的绝望压得抬不起头来,它们有时尖锐无比,随而淡化虚空。总之,那是一种消磨人精力的存在方式,尽管我们偶尔努力想要延长这种状态,我们却随时可能冲向死亡。这样的死亡是报复,也是解放,从此以后,死亡就是我们消沉内心的一道门槛,它在生命的意义之外,是无法承受的重担,只在偶尔,我们能够打起精神,面对这样的灾难。我们宛若行尸走肉,肉体上伤痕累累、鲜血淋漓、形如死灰,生命的节奏要么转慢,要么被扰乱,我们的时间也被忧伤侵占、挤压、吸干…… 我们对他人来说没有意义,与他们格格不入,是他们天真幸福状态中的随机事件,我们理当为自身的抑郁状态寻找一个精彩而又形而上的解释。身处生与死的前沿,有时我们会产生一种自负的心态:我们见证了存在本身的无意义,揭示出人际关系和芸芸众生的荒诞。 痛苦是我们人生哲学的阴暗面,它默默无声的姐妹。同样,要是没有忧伤与仇恨的忧郁纠结,就难以理解蒙田的名言——“探究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在海德格尔的“烦”和他对我们“向死而在”状态的揭露中,都有这种忧郁纠结的身影。没有忧郁气质,就没有心灵,心灵只能化为行为或游戏。 不过,相比于我们突然深陷其中的重大灾难,那些触发我们抑郁的事件微不足道。更难堪的是,那种随时随地驾驭我们的绝望,虽然残酷,但是细究之下,它其实不过是旧日创伤的回声,我们从来就不曾真正摆脱这些创伤。 因此,当前的心理崩溃是有前兆的,我们在遭受丧失、死亡,抑或为所爱之人、所好之事悲痛时,这些前兆已经埋下。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的离去,让我们时时觉得内心中最珍贵的东西已被剥夺。生活在被伤害、被褫夺的情绪中,我们发现,悲痛不过是仇恨或者权力欲望的延宕情态,它们之间没有多大区别。 当我们遭受他人的背叛和遗弃时,这种仇恨或者对权力的欲望就会埋入心底。我们的抑郁表明:我们不知道如何放弃——或许,我们没有找到应对丧失的有效补偿机制?要是那样的话,任何丧失都会带来我们自我存在——乃至整个存在体系——的丧失。抑郁的人都是激进的、忿忿然的无神者。 忧郁——情爱激情的阴暗内面 ![]() 悲伤的妖娆、消沉的迷醉,这是映衬出我们理想与狂喜的两种寻常背景。然而,它们又是稍纵即逝的清醒状态,能够将两人缠绵的情爱迷梦撕成碎片。我们注定终将失去我们的所爱,这种意识可能会让我们愈觉悲痛,因为我们在新人身上瞥见昔日情人的影子。抑郁是那喀索斯不为人知的另一副面孔——将他带向死亡的面孔。当他在幻象中欣赏自己的时候,他并没有意识到这副面孔的存在。探讨抑郁将把我们再一次带到那喀索斯神话的泥泽。不过,这一次,我们无心触及原神话中既愉悦又脆弱的理想化爱情,而是要审视那投射到脆弱自体的阴影,它与他者颇有根源,因为它恰恰意味着那至关重要的他者的丧失。绝望的阴影。 绝望的意义(有时显而易见,有时玄之又玄)无需探求,毋宁说,意义只在绝望之中显现。在发出他的第一个单词前,襁褓中国王的悲伤难以抚慰。因为他永远地离开了自己的母亲,绝望万分,这种缺失感让他努力寻找母亲,同时也寻找其他依恋的对象。先是在想象之中,随后在语言之中。符号学,作为象征主义的零度领域,不可避免地将人们引入对情爱及其副产品——忧郁——的思考之中。此外,观察表明,如果说所有创作都不外乎情爱的话,那么,想象的世界都具有或隐或显的忧郁色调。 思维——危机——忧郁 ![]() 然而,忧郁并非法国人的专利。新教的严苛和东正教的母系特色都颇能与悲痛之人彼此应和,要是他们并不乐意在前者之中发现愁闷的乐趣的话。不过,中世纪的法国的确热中在精妙的比喻中寻找悲伤,高卢人情绪高昂、语多睿智,天性喜好放纵、情爱和修辞,而与虚无主义无缘。帕斯卡、卢梭和奈瓦尔这些人让人遗憾——不过,他们算是例外。 对于有语言能力的存在者而言,生命总是有意义的;甚至生命就是意义的终极。因此,一旦生命的意义失落,生命也就可能会随之凋落:意义不再,生命无彩。在他怀疑的时刻,抑郁的人都是哲学家。 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还有近前的克尔凯郭尔,都在关于存在的意义(或无意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最难以索解的文字。然而,我们必须得回到亚里土多德那里,才能找到关于哲学家和忧郁关系的全面论述。根据《论问题》(30,Ⅰ)这部据传由亚里士多德所著的书记载,黑胆汁滋养伟大的人。(伪)亚里士多德集中探讨了例外人格,认为忧郁是此类人群突出的性格特征。 该论调出于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和性格说,但是亚里士多德的突破在于:他将忧郁从病理学中分离出来,将它视为人之天性;更重要的是,亚里士多德认为忧郁源于热力和中道,前者是有生万物的调节原则,后者则是对立能量的平衡互动。 对当下的我们来说,希腊人的这种忧郁观相当陌生。它意味着一种适度平衡的多样性,这一观念是词语泡沫的修辞引申,后者引发欣快感,是黑胆汁的对立物。这种由空气与液体构成的白色混合物包括大海和美酒的泡沫,还有男性的精液。亚里土多德直接借助狄奥尼索斯和阿弗洛迪忒传说来解释忧郁与精液泡沫及男女情欲的关系,这样,他实际上把科学陈述与神话引喻结合了起来。由此,亚里土多德眼中的忧郁不是哲学家的病态,恰恰是哲学家的天性和伦常),它与希腊第一位忧郁英雄——柏勒罗丰——无关。荷马史诗《伊里亚特》这样描述柏勒罗丰:“柏勒罗丰得罪了众神,在阿勒伊昂平原独自流浪。 他吞食自己的心灵,躲避人间的道路。”由于遭受众神鄙弃、为神界法令驱逐,柏勒罗丰自我吞噬。绝望的他并没有疯癫,而是遭受驱逐,沦入缺场、虚空之中……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忧郁和天赋相长、与人的存在焦虑并存。这一观念可以说是海德格尔所谓苦闷是畏之情态的前身,与此类似,谢林从该观念中发现了“人类自由的本质”和“人类与自然亲缘关系”的证据。因此,哲学家因为“人性的泛滥而忧郁”。 把忧郁视为一种极端状态抑或例外情况,由此揭示存在的真实本性,这个观念在中世纪经历了深刻的流变。一方面,中世纪思想的宇宙观是晚期古典时代的回潮,这种宇宙观认为忧郁与象征若精神和思维的土星密不可分。丢勒的绘画《忧郁》(1514)把忧郁用图形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其匠心所现,足以与马尔西利奥·费奇诺最为精妙的理论推演相媲美。 另一方面,基督教神学把悲伤视为一种罪。但丁把“那些丧失美好心智的可怜人”放到“悲痛之城”内(《地狱篇》第三章),他们是一些“可悲的灵魂”,失去了上帝。这些忧郁的魅影是“一帮上帝和他的敌人都不喜欢的讨厌鬼”,他们受的惩罚是“没有死的希望”。绝望的人都是自己作践自己,既是自戕者,又是放荡者;他们将遭受转世为树木的诅咒。然而,中世纪的僧侣却宣扬悲伤。作为一种神秘的禁欲操守,悲伤至关重要,它是领悟神圣真理之悖论性知识的手段,是信仰的主要基石。 在我看来,随着宗教氛围的流变,忧郁开始在宗教怀疑论中占有一席之地。没有什么比一个死亡的上帝更令人沮丧,陀思妥耶夫斯基坦承,荷尔拜因(Holbein)油画中死亡基督的惨象没有带给他“复活的真理”反而让他心神不宁。 截至目前,我们一直对这一术语混乱未加区分(什么是忧郁?什么是抑郁?)。除此之外,尚有一个玄奥的悖论一直困扰着我们:如果说损失、丧亲和缺场等情境在威胁、摧毁想象力运思的同时又触发、滋养它的话,那么,我们也应注意到,艺术品在平复我们内心忧伤的时候,实际上转化成我们的恋物对象。忧郁缠身的艺术家同时也是最英勇的斗土,义无反顾地对抗象征界的隐退……直到死亡来临,或者自杀不可避免。对于由于丧失对象而陷入虚空的自杀者而言,自杀是他们最后的胜利…… 忧郁 / 抑郁 ![]() 在此,我给“忧郁”的定义是:一种医疗症候学意义上的抑制状态和难以名状之感,它断续发作或者迁延不去,不时夹杂着所谓的欣快状躁狂发作。而精神病意义上的“抑郁” 通常是指消沉和亢奋这两种状态在强度或频度上低于正常。弗洛伊德虽然承认忧郁和抑郁的区别,但是,他的理论处处宣称:面向母性客体的哀悼是不可能的。这儿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父性缺陷导致这样的不可能?抑或说,它源自什么样的生物学脆弱性?忧郁——在对精神错乱与神经症作出症候学划分之后,我们再次遭遇这个专业术语——给予精神分析师高度的特权,允许他们将自己的问题放置在生物学和符号学的交叉领域。并行系列?串行序列?需要加以澄清的危险交叉,还有什么其他关系有待考虑? BBC剧集《弗洛伊德》(1984) 忧郁和抑郁这两个术语形成一个复合状态,可以称之为忧郁/抑郁复合状态,两者的边界其实很模糊。此中,精神病学家们用“忧郁”概念特指那种自身不可逆的病症(只对抗抑郁症药物有反应)。在此,我不想深究抑郁的各种类型(包括“精神错乱型”和“神经症型”,或者,按照另一种分类方法,包括“焦虑型”、“激惹型”、“呆滞型”和“敌对型”),也无心投身于抗抑郁症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或异环类药物)或胸腺稳定剂(碳酸锂)这类前途广阔却问题重重的研究领域,我将以一种弗洛伊德式视角审视相关问题。在此基础上,我将试图从忧郁/抑郁复合状态(尽管其边界不清)的核心出发,梳理出客体丧失、和表意联结。 这一常见体验背后的机制。有证据表明,这些表意联结,特别是语言,无法在忧郁/抑郁复合状态内保障自体刺激过程的发生,从而引发特定的反应。语言无法像一个“奖赏系统”那样运作,相反,它让“焦虑一惩罚”对高度激活,从而在减缓思维以及减低抑郁特征性的精神运动行动方面发挥作用。虽说一过性悲伤或哀悼与忧郁性恍惚具有临床和疾病分类学意义上的不同,他们依然受到客体丧失不耐受和能指失效的支撑,可以自各种退缩状态——主体躲在这种状态下无所作为(假装死亡),甚至自杀——获取一种补偿性方法。因此,我在谈论抑郁和忧郁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两种病痛的细节时时区分,而是仅仅留意它们的共同结构。 抑郁的人:满腔被仇恨、被伤害、被哀悼的“客体”和被哀悼的“物” ![]() 根据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亚伯拉罕、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抑郁和哀悼样隐含着对所失客体的攻击意识。因此,它显示出抑郁者对待自己所哀悼对象的矛盾心理。“我爱那个客体”似乎是哀悼者对于所失客体的应有表达,“但是我更为恨它,因为我爱它,为了不失去它,我就把它放入我的内在;因为我恨它,这个内在于我的他者就成为我的另一个坏的自体(self),我成了坏人,我处于非存在状态,我得杀了我自己”。 因此,对自己的抱怨实际上是抱怨他人,自绝于人世也不过是屠杀他人的悲剧性伪装。可以想见,这样的逻辑预设了一个严厉的超我(superego)和一整套理想化以及贬损自己和他人的复杂辩证关系。所有这些行为都基于认同(identification)机制。因为通过“并合一内射一投射”( incorporation-introjection-projection)过程,我们与那个我们既爱且恨的他者相认同,从而一方面将它的崇高成分植入我们的内在,成为我们不可缺少的、专横的裁判;另一方面又将它的支配成分植入我们的内在,让我们自取其辱并产生摆脱自己的欲望。 其结果是,对抑郁的心理分析为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对自己的抱怨实际上是仇恨他人,毫无疑问,这种仇恨是性欲望的一个不为人知的底层。显然,在情感转移的范畴内,仇恨的出现对分析对象和分析师而言都蕴含着风险,让抑郁(哪怕只是神经质爆发)的治疗处于精神分裂的边缘。 在抑郁患者的众多梦境和幻想之中,经常出现弗洛伊德和亚伯拉罕所谓的忧郁食人倾向,这一现象解释了他们试图把难以忍受的他者——我们一心要摧毁它们,为的是要活活占有它们——控制在嘴中(阴道和肛门也能实现这样的控制)的强烈欲望。把他者击碎、扯烂、割裂、吞噬、消化……总比彻底失去它们好。 忧郁食人想象是对现实损失和死亡的一种补救措施。它通过自体的幸存丧失他者带来的苦闷,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被遗弃的自体,但是,通过这样的吞食想象,自体并没有与曾经滋养它、今后依然滋养它、事实上已经化为自体一部分的东西相分离,后者在抑郁患者的吞食想象中得以复活。 不过,治疗自恋个体的过程让现代精神分析师们认识到抑郁的另一种形式。它远不是困惑的个体对想象中敌对他者的隐含攻击,相反,悲伤情绪指向他遭受伤害、不健全、空洞的原始自体。这些人不会认为自己遭受了虐待,而是认为自己深受根本性缺陷或者先天不足之苦。他们的忧伤无法掩盖他们的负罪感和罪孽意识——他们曾经私底下意图对既爱且恨的客体实施报复。他们的悲伤毋宁说是无法符号化、难以名状的自恋性伤害的最古老表达,这种伤害来得如此之早,以至于没有任何外在能动体(主体或能动体)足以担当它的指涉对象。对于这类自恋性抑郁患者而言,悲伤本身就是唯一的客体;更准确地说悲伤是他们心理依赖的替代性客体,一种由于缺乏其他客体而被他们驯服和期望的客体。在这种情态下,自杀不是战争的隐秘形式,而是为了和悲伤相融合,除此之外,还要为了与不可能的爱相融合。这种爱他无法触及、永远存在于别处,一如虚无和死亡的各种期许。 物与客体 ![]() 抑郁的自恋者所哀悼的不是“客体”而是“物”本身。我把“物”放置在真实界,它不接受任何符号表意,是吸引力和排斥力的中心。它是性之本位欲望之客体由此分离。 对此,奈瓦尔给出令人目眩的比喻,认为它是没有在场的坚守、无法再现的亮光:“物”就是一个想象性太阳,光芒四射的同时又漆黑一片。“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没有人曾经在梦中看见太阳,尽管有人经常能在梦中感到更为明亮的光。” 自从有了那种古老的心理依赖,抑郁患者就产生了一种被剥夺的印象,感到自己被剥夺了那难以名状的至善、某些无法再现的东西,或许,只有吞食才能再现、只有招魂才能指明,而语言对此却无能为力。因此,对于这样的患者,任何爱欲客体都无法取代他对某一地点或某一前客体的那种无可取代的知觉,正是这样的地点或前客体制约住他的力比多,或者隔断他的欲望联结。抑郁患者对自己被阻隔在“物”之外的事实心知肚明,他四处流浪,追寻一路令他失望的冒险和爱情,要不然,他就只能在无人慰藉、默默无语之中与不可名状的“物”孤独相守。与“个人前历史中的父亲”展开“原初认同”是一种手段和联结,借之可以让个体接受“物”的丧失。原初认同一方面充当“物”的补偿,另一方面让主体转向其他事务,这些事务具有想象的亲和力,提醒主体信仰联结的存在,后者正在抑郁患者的意识中分崩离析。 对于那些遭受忧郁影响的人来说,原初认同非常脆弱,不足以借之获取其他象征性认同方式,而只有基于这些象征性认同方式,爱欲之“物”才能转化为迷人的欲望客体,进而保障快感转喻的延续性。忧郁之“物”不仅阻碍在正常精神范畴内解决丧失感,而且打断欲望性转喻。那么,主体如何接近我所提到的那个地点呢?升华就是一种尝试:通过乐音、节奏、语义复调,那种借助分解和重组符号而形成的所谓诗歌形式似乎是唯一的“容器”,可以借之实现对“物”的掌控,这样的掌控虽难确定,却已足够。 我已经作出假设,抑郁患者都是一些无神论者——被剥夺了意义和各种价值。对他们而言,恐惧或忽视彼岸世界都是自贬身价。然而,虽说身为无神论者,这些绝望的人又都是些神秘论者——执迷于前客体、对“您”不予信任,他们默默而执著地投身于他们自己的不可言表的“宇宙”。只有这种怪异性的边缘才能赚取他们的泪水和快感。在他们的各种情绪反应、肌肉、黏膜和皮肤的张力之间,他们感受到自己既属于某个古老的他者,又与它相分离,这个古老的他者依然逃避表征和命名,但是,在他们的肉体排泄和非自觉行为中,他们依然带有这古老客体的印迹。抑郁患者不相信语言,他们往往情意绵绵、因为曾受伤害而果断,但是他们都是情绪反应的囚徒。情绪反应就是他们的“物”。 “物”深深刻在我们的意识之内,但是我们对之没有记忆,它是无法言表的苦闷的深度帮凶。当退行性白日梦通过自杀性婚礼满足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团圆的快乐。 “物”的临近唤醒主体的生命力,因为此时主体处于被设定的过程当中。我们的不成熟之处表现为:只有当“物”附着于某一他者,并被我们感知为补充成分、人为延伸或保护性包装时,我们所有人方能幸存。然而,与此同时,这样的生命冲动既彻头彻尾地排斥我、孤立我,也排斥他(或她)。面对冲动的矛盾心理在这个他性发端的阶段最为强大,因为此时尚没有语言这样的过滤装置,我们无法将自己的暴力性置入“不”这样的词语或者任何其他符号当中,只能借助姿势、抽搐和喊叫来驱散它。 我们驱使它,我们投射它。我们必然存在之“物”也绝对是我们的敌人、我们的陪衬、我们发泄仇恨的理想焦点。“物”沿着表意的前沿阵地自我身上堕落,此时语言尚未成为我们存在的一部分。在成为某个他者之前,它只不过是一片虚无,既是原因,同时又是一种堕落。“物”是接收器,容纳我们的排泄物和源于堕落的一切。它是废物,身陷悲伤的我与之融为一体。它是《圣经》中约伯的粪堆。 肛门性欲参与处置“物”的过程。这样的“物”既是我们自己、又是“物”自身,同时又不配此名、肮脏不净。忧郁患者赞美某种边界,他的自体在这个边界处诞生、又在其反对中崩溃。优郁患者无法在处置“物”的过程中召唤肛门性欲的参与,而后者能够在正常个体中划分隔离区和各种边界区域,或者作为强迫性个体的额外激励。然而,抑郁患者的完整自我沉沦于一种去爱欲化的)、欢畅无比的肛门性欲,因为这种肛门性欲承载了融合着古老之“物”的某种快感,它不仅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客体,而且作为自体的边界性元素而被感知。对于抑郁的人来说,“物”和自体一样,是失败的根源,它将他们带入无可见、不可名的境界。堕落(cadere)。一片废墟和尸体。 作为非延续性之原初印迹的死亡冲动(创伤或丧失) ![]() 弗洛伊德对原初受虐倾向的假设与自恋性忧郁在某些方面颇为一致。自恋性忧郁发生时,所有的力比多联结都消失了,但是,这并非意味着主体将针对客体的攻击意识简单地转向针对自体的敌意,而是意味着它发生在客体定位的所有可能性之前。 “原初受虐倾向”这一概念由弗洛伊德在1915年提出,在术语“死亡冲动”出现之后,特别是在《受虐倾向的经济学问题》(1924)中,这一术语得以确立弗洛伊德注意到,生物的出现晚于非生物,这一事实让他相信,在生物体内肯定存在一种特定的冲动,让它们倾向于“回归更早的状态”。在《超越愉悦原则》中,弗洛伊德将死亡冲动这一概念界定为回归无机体状态和内在稳态的倾向。此后,与排泄与结合的爱欲原则相对应,弗洛伊德提出假说,认为死亡或破坏性冲动的一部分被引向外部世界(主要通过运动系统),以一种纯粹的破坏性冲动释放出来,后者是威权或强势权力意志的一种形式。在性的场合,它表现为施虐倾向。除此之外,弗洛伊德指出,“(死亡冲动的)另一部分与这种外向性转移没有关系,它内在于身体……成为它的利比多联结。正是这一部分让我们认识到那种原始的、催生情欲的受虐倾向”。 鉴于对他人的仇恨已经被看成为“比爱更古老”,那么,这种仇恨的受虐性内转会不会揭示出存在着一种更加古老的仇恨?弗洛伊德确有此暗示,事实上,他认为死亡冲动是种系发生学之遗传现象在精神层面内的显现,这种遗传现象甚至可以回溯到无机物质。此后的多数心理分析师对于弗洛伊德的这些论调并不热衷,然而,我们可以留意到,即便不存在上述的先在性,至少在数种精神结构及其显现中,的确存在着那种能够破坏联结的力量。 而且,频繁发作的受虐倾向,负性治疗反应的出现,以及出现在客体关系产生之前的各种幼儿期病态,如婴儿期厌食症、反刍症、某些类型的自闭症等,都迫使我们接受这样的观点:存在着一种死亡冲动,它表现为主体无法实现心理能量及其印迹的生物学及逻辑学转移,这种冲动将最终摧毁运动和联结。弗洛伊德表述如下: 那么多人具有受虐倾向,那么多神经症患者出现负性治疗反应和负罪感,如果我们全面地思考一下这些现象的话,我们就无法坚信所有的心理问题都由追求愉悦的欲望所控制。这些现象毫无疑问是一种证据,证明在心理生活中存在着某种力量,我们把这种力量称为攻击性冲动或破坏性冲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生物物质的原始死亡冲动。 自恋性忧郁的破坏性冲动通过它与生命冲动的脱节状态表现出来。在弗洛伊德看来,忧郁患者的超我就是“培育死亡冲动的过程”。但是,问题依然存在:这种忧郁性去爱欲化过程是否与愉悦原则冲突?或者反过来说,它是否具有秘而不宜的爱欲化特征?这一问题意味着忧郁性内转总是在推翻客体关系,是仇恨他人意识的变形形式。梅兰妮·克莱因最为强调死亡冲动的重要性,在她的著作中,死亡冲动绝大多数时候依赖于客体关系。受虐倾向与忧郁成为内在化坏客体的潜像(imago)。但是,克莱因依然承认存在着爱欲联结被割断的情境,虽然她没有言明上述爱欲联结到底是此前从未存在,还是被后天割断——后一种情况是指投射的内射过程,这一过程会导致“爱欲集注”这样的内转行为。 整合/非整合/解离 ![]() 出于我们的目的,在此绝对有必要注意这样的事实:上述“裂成片块”的现象可能归因于:一、某种与冲动相关的非整合状态阻碍了自体的凝聚过程;二、某种伴随着各种焦虑的解离状态引发的精神分裂。前一种假说可以说借鉴了温尼科特的观点,认为非整合状态是由生物学意义上的不成熟造成的,这种情况下可以讨论一下死神桑纳托斯,我们不妨把死亡冲动视为一种生物学不适应,表现为无法应对序次性及整合过程(没有记忆)。 后一种假说把自体的解离归因为死亡冲动的反转,我们可以在这种假说中发现“一种对其本身即为死亡式威胁的死亡式反应”。它与费伦茨的观点相近,所强调的是,人类有以碎裂化过程和解离状态表达死亡冲动的倾向。“自我发展的早期阶段很大程度上缺乏凝聚性,在此情况下,整合倾向与解离倾向彼此交替,裂成碎片……担心被内在力量所摧毁的焦虑十分强烈。在我看来,这种威胁的压力导致了凝聚性的匮乏,为了与这一现状保持一致,自我倾向于’裂成片块’。”如果说精神分裂是片块化过程的一种激进的、阵发性显现,那么忧郁性抑制(精神运动性迟缓、序次性缺陷等)则可以被视为心理联结解离的另一种显现。为什么这么说呢? 随着死亡冲动的淡化,抑郁性情绪反应可能化为一种抵制片块化过程的防御机制。事实上,悲伤化为自体的一种情感凝聚力,能够在情绪反应的框架内恢复自体的统一性。抑郁的心境成为自恋的支撑,这样的支撑无疑是负面的,而且可能是非言语性的,但它依然为自体提供了完整性。有鉴于此,抑郁性情绪反应是象征失效性与中断(抑郁患者挂在口头上的“那没有意义”)的补救,同时保护自体不致采取自杀行为。不过,这样的保护作用有限。抑郁性拒斥行为不仅破坏象征界的意义,同时也破坏这种保护行为的意义,从而将主体引向自杀,这样的自杀行为不带任何心理解离的苦闷,是重回到古老的非整合状态,它既是致命的,又是欢畅无比的——“像大海一般”。 因此,精神分裂性片块化过程是一种抵制死亡——抵制躯体化和自杀——的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抑郁也能实现这一目的,而且不会带有随精神分裂而来的苦闷。但是,要不是抑郁很幸运,有某种痛苦爱欲化过程可供依靠的话,它就不可能成为死亡冲动的防御机制。某些自杀者在自杀之前感到一种解脱感,它或许源自那古老的退行冲动,通过这样的退行冲动,某个被拒斥或麻木的意识可以把死神桑纳托斯加之于自体,从而重新追索非整合自体那失去的天堂,那是一个没有他者、没有界限的天堂,一个不可触及的、圆满的幻想。 由此可见,掌握了语言的主体在面对麻烦时,不仅可以通过防御性片块化过程来应对,也可以通过延钝(抑制拒斥序次性和冲淡能指等)来应对。某些促进非整合状态的幼稚化现象或其他神经生物学特征可能会调节上述行为。这是不是一种防御性行为呢?抑郁患者对死亡不设防,却对爱欲客体引发的苦闷耿耿于怀。这些人不能容忍爱柔丝,情愿与“物”相伴,走向负性自恋的尽头,并最终投入桑纳托斯的怀抱。 实际上,只要关于死亡冲动的探讨还仅仅停留在理论推测层面,抑郁体验就会以情绪谜团的形式继续挑战患者和研究者。 选自《生产(第8辑):忧郁与哀悼》 朱莉娅·克里斯蒂娃著 |
|
来自: hercules028 >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