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为什么强调辨证论治?

 三和行者 2023-06-18 发布于宁夏

“辨”就是分析、辨别;

“证”就是证据、凭证;

“论”就是思考、推断;

“治”就是确定治疗方针。

辨证论治是医生临床诊治病人操作程式和综合分析的思维过程。

而这个过程,需要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知识,其终极目标是确定“证”,证是客观存在的,是与疾病相关的所有证据,是疾病发展中某一病理总和,通过辨证确定疾病的病因、病机、病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金匮要略》),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经典著作,它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外感及杂病的诊治规律,标志着辨证论治体系的确立,成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之作。

中医治病为什么要辨证呢

因为同一种病,在不同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在同一个人身上的不同时期,表现也会有变化的。

这就产生了,同一种病就会有不同证候。

所以,西医以辨病为主,中医以辨证为主。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中医的辨病是弱项。不如西医做的好!

姚梅龄教授讲:“世界西医学,在很久以前,是用不变的眼光看待每种疾病的,西医一旦诊断为某种病,治疗的理念是不变的,其临床医学建立在固定不变的单一模式上。而中医博大精深之处在于,张仲景早在1800年前就认识到了疾病是变化的,在不同人身上不一样。”

根据辨证论治的理念,不仅要辨病,还要辨证。

中医不仅仅强调辨证论治,同时也辨病,只不过,中医辨病程式没有西医做的好。所以,我们做中医的也不要完全排斥西医,要取其长处。

同为伤寒,“六经各有不同”。

例如:

太阳伤寒,头项强痛;

阳明伤寒,头痛连额;

少阳伤寒,往来寒热,胸胁苦满;

寒中太阴,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

所以伤寒可以有寒化、热化、燥化、湿化等多种变化。

姚梅龄教授还讲:“如果把疾病固定为几个型去治疗,那就把中医客观性、科学性及合理性的真谛、内核丢掉了。张仲景为我们医生认识疾病制定了一套比辨病论治认识疾病更全面、更客观、更科学的诊疗方法,理应引起中医学人的重视和研究。”

现在有一些大专院校的中医学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毕业后为什么看不好病,其主要原因就是对辨证论治的精髓未真正掌握,脱离中医思维导致不会辨证,教材理论脱离实际。只有回归经典,才能提高临床疑难杂病的疗效。

大专院校虽然在教学上有些瑕疵,但还是为中医传承做了很大的贡献。

中医本身是很好的!但是,真正掌握中医真髓的中医人并不多。千百年来,也出不了几个!

所以,一名中医大夫看不好你的病,只能说是中医医生没把你治好,而不能说中医治不了你的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