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士懋脉诊的重要性

 思考的蚂蚁qq 2016-05-09
脉诊的重要性  作者:李士懋 (2015-05-22 11:30:38) 

中医的基本特色是平脉辨证,辨的核心是“证”,而脉是定证的,是灵魂,以虚-实为纲。
平脉辨证体系是在医圣张仲景的平脉辨证思辨体系基础上,结合我个人60多年苦读经典和临床磨砺而铸成的。
张仲景辨证论证体系将经方与医经水乳交融,是理论结合临床的辨证体系。中医怎么去治病、怎么去临床?核心是辨证论治。所以这里提出溯本求源、平脉辨证的问题。
临床疗效决定了中医的生死存亡,辨证论证水平不高疗效就不高,疗效不高收入就不高,有能力的人都跑了,人才流失、阵地萎缩,谁找你看病?所以我们得拿出本事,把疗效提上去。根据这个情况,我们提出了“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本在何处?源在何方?本在经典、源在临床。学经典、做临床是个正确的道路。张仲景创立了辨证论证体系的“大厦”,他把外感、内伤等百病都融合在一起,所以叫《伤寒杂病论》。把外感-内伤所有百病都捆在一起,无疑是一大堆乱麻,他从里面提取一个指导全局、一个辨证论证体系的规律,采取了三项措施:
 
1 聚类
有人说中医没有分科,这是不懂中医。中医依照内经的理论,首先将百病分为阴-阳两大类。第二层次的分类,把阴-阳两大类,阳分为三,阴分为三,所以就出现了伤寒的六经病。第三层次的分类,分为太阳风寒、太阳温病等;第四层次分类,如桂枝汤证等。
仲景没有说完,只是举例而已,告诉我们如何思辨。从一定角度讲,《伤寒论》是通过很多不同的证型来展现疾病的变化规律,加以定论为太阳病、太阴病等等,并一步一步往下分,越分越细,分到每一位病人具体的时空变化,分类分到个体才算完,这个时候就非常具体了。
 
2 定证
“证”是辨证论治体系的核心。证确定了,法依证立,方由法出。
 我们要知道中医中这个病叫什么、西医中叫什么,这固然好。如果我不知道中医叫什么病名,西医叫什么病名,中医能治吗?照样治,因为我们治的是“证”。不管什么病,都有一个证型,比如脾虚,诊断虽然不知道,但我知道他脾虚,我就可以治。
 
我看病,第一非常重视西医,但是我不受西医诊断的影响。第二,西医学对疾病的发展趋势、判断对我有用,非常有价值。第三,对疗效的判断也有价值。
我开药重视“证”。逍遥散能够治肿瘤,很多人不相信,但肝郁-脾虚这个证,就可以开,很平淡的方子就能拿来治肿瘤,化腐朽为神奇。这就是中医的神奇,要以“证”为核心驾驭百病,所以说:“百病一也”。
 
关键问题是证,什么叫证?证含四个要素:性质、部位、程度、病势,这四个可以合起来叫定性、定位、定量、定势,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证。辨证施治的核心是这个证,抓住了“证”,就可以驾驭百病。
 
3 脉诊
我把脉诊引入平脉辨证体系中,形成了以脉定证。望闻问切分析确定了证。但是在辨证论证过程中,重要性不一样。“切”在诊断中占50%-90%,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以脉诊来定证,这是从仲景那来的。后人把仲景的方法总结为辨证论治,实质上是平脉证和辨脉证。
 
《伤寒论》六经病每一篇第一个字是“辨”。为什么要辨?辨什么?辨的依据、目的是什么?比如说这个是太阳病,能开方吗?开不了,必须得进而确定它的证。证上面是什么?是脉。脉-证并治,以脉定证。为什么唯独写了“脉-证并治”(以脉定证!),而不是舌-证并治?可见脉的重要性。
 
以脉来定证,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以什么为标准判断外感热病是否传病,其依据是什么?是脉。《伤寒论》第4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数急为热盛,故传也。
 
比如说这个人心绞疼,是紧脉,我们就用汗法。你生病了,脉急紧,我们也用汗法。《伤寒论》讲发汗,标准是什么?是脉。中医判断疾病是否好转,很重要的一点也是脉。
 
所以,中医采取辨证体系,形成了平脉辨证这样一个巍峨大厦,指导我们临床,并取得良好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