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的力量——门纯德医家五要,谆谆教诲、真真切切

 经方人生 2023-06-18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中医书友会
第354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I导读父亲是一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道不尽的真实。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深受敬仰的门纯德老对后辈的谆谆教诲吧~真真切切、字字入心!迄今为止,我已行医三十余载,我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可能这就是传承的力量吧……                                (编辑/念念)

图片

医家五要
作者/门九章

           图片

简介:门纯德(1917—1984),字秉洁,河北蔚县人。

门纯德先生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学子,他的后代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五个孩子中有三个承传衣钵,走上了医学之路,并成为出色的医家。

孙辈之中,有四人学医,门学民、门学来兄弟两人大学毕业后还开设了门氏中医门诊部。

他的长子门理章、三子门军章和四子门九章都是幼承家学,稍长即跟随父亲临证学习,在继承家学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各家的学术经验和现代医学知识,在工作中卓有建树。


我的父亲门纯德先生从 1957 年开始讲授中医时,就注重讲授为医者职业道德方面的有关知识,当时还编写了一本学习手册,称《医家五要》。

1971年,他在撰写《中医治疗学》时,还把此内容写在了四诊的前面,题目为《进行诊断时医生应该注意的事项》,他说:

“中医流世传承几千年,深受人民群众信赖。除了良好的疗效之外,更重要的是医疗作风、医疗态度,是医德的问题。医德、医态、医术,这三者是互相关联的。

这不仅是个疗效的问题,而且是关乎人的生命的大问题。所以欲达到诊断的正确、遣方用药的准确、疗效的满意,医生首先要有良好的医德、诚恳的医态、精湛的医术。”

他将这些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的问题,称为“医家五要”,即


要严肃而热情,

要大胆而细心,

要专心而认真,

要保密而慎重,

要谦虚而好问。

前四个问题是讲医生应该怎样对待患者,后一个问题是谈医生如何要求自己的。

“医家五要”是先生在授课即将结束,每届学生毕业前或临床实习前都要讲的题目,希望学生们传承下去。我也秉承这个思想,并将先生的“医家五要”进一步提炼,总结为“以德为尚,以学为道,以心比心,以人为本,以勤补拙”,在我们的讲座即将结束时,作为最后的总结,与大家共勉。

一、以德为尚

医家五要的第一要是“以德为尚”。

患者把看病称之为求医问药,可见,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有求于医生的。作为医者,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使命是历史和社会赋予我们的,我们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去承担这个责任。

因此,患者求医时,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最基本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尊重不是一种刻意的迎来送往的礼仪,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平等。医患之间是平等的,医生要时刻理解患者,耐心倾听,细心诊断,精心治疗。

“德”体现在实践当中,只要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你的每一句话和每一个行为都会影响他。这种平等与尊重的观念,我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

父亲一生诊务繁忙,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他逝世前两年,在因双眼倒睫严重影响日常工作的情况下,他才听从医生的建议实施了眼科手术。

术后休养期间,有一位来自运城市平陆县偏远山村的老大娘前来求诊,为了找父亲看病,她已经在大同住了好几天,每天都来医院打听父亲的康复情况。

一天上午,她又来求诊,父亲当时感觉视力已有所恢复,因此,让我把她领进来,不顾术后身体的虚弱和疲惫,一如既往地认真为她诊病,处方用药。

看完病后,父亲特意嘱咐我骑车送她到车站。我把患者送到车站,并为她购买了车票。上车时,老大娘执意要塞给我车票钱,我婉拒了。临走时,她感激地拉着我的手,和我说了一句话,她说:“谢谢你,谢谢门大夫,请你回去告诉他,我今后再也不会来找他了。”

我当时听后并不理解,回去向父亲转述了患者的话。父亲意味深长地说:“等你以后做了医生,你慢慢就懂了。”直到现在,我才理解了患者,也理解了父亲。

患者来自偏远山村,在听说父亲医术高超后,跋山涉水,一路奔波,来到大同求诊。恰逢父亲做眼科手术,在等待数日后,父亲答应了为她诊病。父亲当时已医名显赫,在术后身体虚弱的情况下,面对一位偏远山村来的患者却毫无敷衍之态,认真地为她诊病,之后还嘱咐我把她送到车站,并买好车票。

父亲平时常对我们说:“农村人进城求医不易,住宿盘缠花费很大,咱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们想想。”那个年代车票钱并不贵,但那是父亲对患者的一份理解,一份尊重,一份关怀。患者是被父亲所感动,她那句话的意思是,门大夫也很累,我今后即使要忍受疾病的折磨,也不再来麻烦他了。

迄今为止,我已行医三十余载,我渐渐懂得了这个道理。

我的很多患者为了找我看病,很早就要起床赶来挂号就诊,非常辛苦。虽然由于患者众多,就诊时间有限,他们都能予以理解。

这就是我在讲座之初谈到的要善待患者,善待患者就是给予患者足够的尊重。所以以德为尚,“德”行之于我们的处方下,行之于我们的行为中,行之于我们对患者的真情中。当患者来求医时,我们能耐心地倾听,平等地对话,温和地解释,这就是一种理解和尊重。

我在中医传承开篇讲到的那位张姓老年患者,本周三去世了。他的儿媳妇特意到门诊告知我老人家离世的消息,她说老人临走的时候很安详,当时还专门嘱咐子女们去看看我,以感谢十余年的顾护之情。在患者病危的时候,我当时有一种直觉,觉得他病情可能不太好,预计他快走了。

作为医生,我们要关爱每个生命走到终点。我的老患者中谁即将离开人世,我都惦记着,我都知道。中医传承需要这样的医患关系,因为,中医传承不单单是医者行为,从某种意义而言,更重要的是患者。

这是我们作为教师要给学生示范的内容。这些逝世的患者的名字,我都牢牢地记在心中。在讲课时,我的多媒体课件中都有他们的照片,我要给每一届学生讲他们与疾病顽强抗争的故事,这是我给患者留的一份纪念,这就是我认为的“德”,这就是我的追求。

再举两个例子。

  • 患者信任承载了中医传承

原中医学院陶书记的母亲长居四川,每次来太原都要找我调理身体。老人家脾胃有点虚弱,我一般使用理中汤、四逆汤或香砂六君子汤为她顾护脾胃。她说我的方子药味少,药量小,喝了胃很舒服,精神也很好。年复一年,老人家定期用中药调理脾胃,直至八十多岁因病离世。

她临终前,陶书记给我打电话说老人家还念叨我,还想吃中药。但是,由于器官衰竭,胃气极虚,她连中药也喝不下去了。这就是患者,是他们的信任承载了中医的传承。

  • 医患之情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还有一位患者李某,也是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找我看病时已经八十高龄了。患者因为儿子车祸罹难,相隔不久老伴肺癌去世,遭受严重的精神打击而一病不起。

她当时股骨骨折,合并肺部感染。我第一次在门诊为她看病,之后定期去她家里为她诊治。每周我都会抽出时间,通常是在晚上,结束一天的工作,吃完晚饭稍事休息后,我就步行到患者家里为她诊治,这样坚持了很多年。

老人家身体非常虚弱,我一般用独参汤或人参汤等方药扶助正气,患者服药后精神好转,食欲转佳,因此,非常信赖中医,我们医患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多年后,患者临终时,特意叮嘱子女们在她走后,向我表达多年来的感激之情。当她的后代酬谢我时,我婉言谢绝了。患者离世后,我也感到非常悲痛,这种医患之情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

给大家讲这些故事,不是想表明我做得有多好,而是想告诉大家这个“德”是我们医者自身所应具备的。

父亲常常告诫我们:“医乃仁术,以济困扶危为己任,非品德高尚不能胜任,非医德高超不能成医立业。”理解患者,尊重患者,精研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这是我们应该做的,这是职业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更何况我们还是教师,身负示范和传承之责,任重而道远。

二、以学为道

何谓“道”?道是一种规律,更是一种坚持。

“以学为道”是我们医者一生都要坚持的,这个职业要求我们一生都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学习不因职务高低有别,不因年龄长幼有别,不因工作长短有别。

我所讲的内容是我之前的临证经验总结,当然以后还可能会有不断的进步和提升。不停地学习使我们能够不断地修正自我,不断地把好的经验传承下去,这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反思的过程。所以,一个优秀的继承者也是一个优秀的学习者。

大家要多读书,读书的数量不仅要增多,而且读书的范围要扩大。《素问·气交变大论》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作为医者,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既要通晓自然界四时寒暑更替规律,也要熟知人文历史知识,更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

学习还要学会思考,学习是一种思想,更需要敢于思考,敢于认识,敢于自我实践,学才能用之。

三、以心比心

“以心比心”与“以德为尚”意思接近,之所以要把它专门写出来,是因为这是父亲晚年告诉我的为医之道,深深触动了我。

他说,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就要看对这四个字理解到什么程度,做到什么程度。“以心比心”源自“将心比心”,比“将心比心”更直接,更自然,是指医者要时刻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这也是我常常向弟子们灌输的内容,也是我对学生们的基本要求。

有一次在门诊时,我的诊室进来一位衣衫褴楼的患者,随身携带着几个包袱,显然是从农村偏远地区长途跋涉,几经周折来太原就诊的。

当时一些学生跟随我侍诊,我便示意其中一名学生招呼患者坐下。然而这名学生或许是嫌弃患者身上的气味,不愿靠近,只是用脚将凳子踢向患者,示意其坐下。

我很少对学生们发火,但是这种不尊重患者的行为是不能容忍的。我当时强压怒火,在为患者诊治之后等患者离开,严厉地批评了这个学生,当众斥责了这种有损医德的行为。

我对学生和弟子们说,为医者应以心比心,善待患者。老百姓看病不容易,即使最终对于病情无能为力,但是尊重和体恤可能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关怀和慰藉了。

医生是贵族职业,“贵”就是尊重别人。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意味着奉献。一生要为这种尊荣而努力。

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无论患者的地位高低,贵贱贫富,他们都是因为疾病而有求于医生,医者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解除患者的痛苦。

媒体报道了很多社会丑恶现象,其中也包括很多医患矛盾和医患纠纷,这不是国家的问题,而是民族文化进化的必然过程。

医患之间是不对等的,医患关系中,就心态和专业知识而言,医者比患者有优势。因此,作为医者,面对医患矛盾时,我们应该首先反省自己的言行。

不可否认,我们的工作强度大,我们很累。但是,我们想到过患者看病不易吗?偏远山村的患者因交通不便,一路辗转奔波,好不容易来到太原,又费力才挂到专家号,见到医生后,患者有多少话想说,有多少痛苦要表达,但是因为紧张可能还不会完整地陈述病情,这些我们都能理解吗?

以心比心,只有把这四个字内化在行为中,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

四、以人为本

《论语》中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何谓“礼”?

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孔子认为,就人类社会而言,最高的是“道”,“道”之下是“德”,人们追求不到“德”了,才追求“仁”“义”“礼”“智”“信”。“礼”和“信”属于最低层次,再不能缺失了;缺失“礼”,缺失“信”,人类社会就不复存在了。

所以,当时颜回问孔子,何为“仁”?孔子回答:“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高于“礼”,孔子常讲仁爱,大同社会即仁爱社会。孔子指出,克己复礼非人也,由己也,需要从自身做起。

一般在解释克己复礼时,是从政治层面进行解读,克制自己,复辟周礼。这是一种牵强附会的解释,不是孔子的原意。《左传》昭公十二年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可见,克己复礼,古已有之,难道说古代就开始复辟周礼了吗?

事实上,孔子的“克己复礼”是一种实现仁爱社会的行为准则,正如我给中西医结合学院定的院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爱学生”。爱是最高境界,仁者爱人也。

如果做不到,我们可以努力追求,尽量理解。比如,一个同学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开小差,老师就认为这个同学不喜欢中医,而没有询问一下他是否身体不舒服,可能是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我们做不到理解,最起码要做到的是尊重。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在某个同学上课缺席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他旷课而应该了解一下,他是否身体不适或有什么特殊事情,这就是尊重。当然,同学也应该向老师请假,尊重老师。尊重是相互的,你懂得尊重别人,别人才懂得尊重你。

因此,克己,是指不懈的坚持;礼,是指尊重别人;“克己复礼为仁”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就是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一贯地去尊重别人,这个社会就是仁爱的社会。同样是汉代文学,这是我的理解。仁者爱人,只有尊重别人,理解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理解与尊重。

从古到今,作为知识人,我们应该把对文明的认知传承下来。

因此,我提出了“以德为尚,以学为道,以心比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每一位患者。这个“人”更接近人的生理因素,是指自然人,生理人,有胃气的人。

何为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平常之气就是胃气,所以做一个平人、平常人,是我们的追求。

五、以勤补拙

我们不是完人,会有很多不足,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改正错误当中。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些内容,都是我的实践经验,也带着很多反思给大家举证的案例,有很多是成功的,也有很多并不成功。

看病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实证的过程,用心去做了,或有效或无效,抑或一些反思,我们都真实记录下来,以供后人参考借鉴。

从人的一生来说,很多事情经过反思之后,才会发现不足之处。有时候讲完课了,发现某个知识点讲得还不透彻;有时候写完书了,发现某一处写得还不到位;有时候看完病了,发现诊断上还有欠缺。这些都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和反思不断去弥补。如何弥补?以勤补拙。

一个学者在一生当中不应是一种应试的勤奋,被动的勤奋;而应是一种使命感激发的勤奋,主动的勤奋。

人无完人,拙是人之共性。中医先贤们留下很多宝贵经验,我们掌握经验后容易产生自满的心理,因此,要时刻提醒自己,我们要有“以勤补拙”的过程,勤于学习,勤于实践,勤于思考,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精进医术,走好从医之路,进而走好人生之路。

这次系列讲座中的九个主题都已介绍完毕,最后我以一个词作为结束语,这个词就是“记忆”。

人类的记忆有很多分类,从社会学上讲,人的记忆有个体记忆,民族记忆,还有文化记忆。中医药学留给我们的是民族记忆和文化记忆,都要内化在我们的个性记忆之中。

三十年的中医临证磨练了我的记忆,给大家讲得这么多医话故事,都在我的记忆当中,可能有些年月日不是很到位,但是我记忆最深刻,也是最难忘的是那些特殊患者的名字,是中医的方证经验,整个过程我几乎不忘。

同学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记忆的重点往往在背诵条文和方歌上,这种记忆是一种应试教育的机械记忆,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记忆,缺乏实践记忆,更缺乏思想记忆,这样的记忆终有一天会遗忘。

实践是记忆的最佳载体,通过实践获得的记忆往往是最深刻的,这次系列讲座就是我的实践记忆,也希望同学们能通过实践建构自己的个性记忆!

中医数千年经验承传,浓缩的不仅是药的文明和医之精神,更是中华文化且重且深。

医者之心,师者之志,寄望同学们学方用方不断积累,实证实效不断验证,将心比心为患者解除病痛,在实践中传承中医,留下我们中医永恒的记忆!

图片


祝每一位父亲节日快乐!

远在他乡的我们

也别忘了给父亲道一句:

“爸,节日快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