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行医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1-04

作者简介

甄生联,男,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个体医生,乡土作家,有数篇作品在全国各级媒体上发表,且有不少作品获奖,著有文学作品集《那些年,那些事》。

感悟行医

甄生联

     光阴荏苒,转眼即逝,一晃行医已有近四十余载了。每当夜阑人静,总会想起跟随父亲习医及自己行医的日日夜夜,于是感慨颇多。父亲的医术虽系祖传,长年累月在乡间山野悬壶,虽一介草医郎中,但其治病的方法与理论较为独特。现父亲驾鹤西去有些年月,可他的音容笑貌及为人为医宛如眼前,莫能忘怀。每当想起父亲的教诲,倍感亲切。兹将几代人的行医所得作一总结,依此告慰沧桑。

 医者其实就是修渠工。渠道里有淤泥了,赶紧去疏通一下;渠道破损了,赶紧去抹补一下。修修补补,铲铲垫垫是医者的职责。当渠水大了或小了,要想恢复原来的水位医者是无能为力的。身体的康复需要自身修复,即人都有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又受精神因素左右的。患者的精神因素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及预后关系至为密切。医者欲治患者的病,必先抚慰其心,切记不可伤其心。

记得我八岁那年,父亲被一家祝姓的人家请去瞧病,我在父亲的屁股后面跟着。破烂不堪的土房里,土炕上躺着一个面色憔悴的男人,气喘吁吁,接连不断的闷声闷气的咳嗽声在屋内回响,带血的痰液发出刺鼻难闻的气味,让人窒息。人体内存在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可以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自我康复,以翼维持内外环境的平衡,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以心态泰然,情舒意畅为前提。若医者诊病时危言耸听、表情惊讶,不注意心理指导,往往会使患者精神防线崩溃,病情可能恶化,后果无法预料。父亲望闻问切后,道出了是肺痈的结论。肺痈对当时的老百姓来讲是天外来词,根本不知道何处来的鸟。父亲对其家属说,需要装死人棺材前上供的馒头189个。每三天吃完一个,是药引子,在服药前吃。父亲又给病人开了个处方,让病人每天服一付,一定得喝三年,即可痊愈。

回家的路上,父亲说,这个病人得的是癌症,能不能存活就看他的机缘和造化了。奇迹往往在不经意中发生。谁也没有想到这个病人能活到76岁。

四年前,我有三病例,让我至今难以忘却。一例是我的同学,单位体检查出有瘤君来访,吓得连夜去了京城,结果不到二十天就驾鹤西去了。一例是边境旁上的年轻牧民,是我让他到大城市查病的,虽然是肝瘤子,可此人性格大大咧咧,说什么大不了提前去阎王殿,也许还能提个一官半职,生活习惯照旧,大吃二喝不忌讳,让我放开胆子治。他结果把处方上的药(忍冬藤60g,积雪草30g,草河车15g,苧笈滕30g,马鞭草30g,乌梅10g,三棱12g,青皮12g,莪术15g,生地15g,丹皮15g,郁金15g,柴胡15g,菥蔴根15g,鸡屎藤20g,蛇鼠子一条)断断续续喝了三年。肿瘤君可能嫌环境不适应,逃之夭夭了。一例是子宫癌转移,中医介入无效,只好手术加化疗,后又中医调理一段时间痊愈。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患者在不知内情时,谈笑风生,仿佛是无恙之体,一旦得知其病的内幕,情绪突变,寡不欲言,心急火燎,恨不得开膛揪出病魔,一脚踩死,一股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怨气。手术之后,又面临转移的难题,疼痛不减反而加剧,一两个月后不得不让黑白无常无条件的绑架,极不情愿跌跌碰碰地仙逝了。

试想,如果患者不知此病症,绝不会在一两个月罹遭不幸。所以精神疗法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如若患者从医者那里得到抚慰与信心,得到或听从医生合理的建议,尤其对身罹不治之症者更是使然,那么许许多多的患者迭经中医或西医治疗屡不愈者,经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加心理疗法,立起沉疴,奇迹准能发生。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掌握二种治疗方案,一种中医的方法,一种西医的方法,这才是一个好医生能治病的魅力所在。

任何病症的解决都不是绝对的。中医与西医治病各有千秋。先说说中医治病的优势,目前中医所治之病往往经过西药“三素”(即抗菌素、激素、维生素)处理过的疾病,这些药物对疾病有肯定的疗效,但有一定的副作用,是颇为“霸道”的药,对人体正气有一定的损害。故凡治病必先问清过去用过什么药等等,详细询问治疗经过,然后结合病情进行补偏救弊。

从行医的经历可以得出,现在中医看的基本上是慢性病,而这些病种的病因又属纯虚纯实较少,其中有些是因病所致,有些是因饮食所致,有些是因用药之过。如果医者在治疗中不注意这些因素,就会犯隔靴搔痒的错误。咱们中国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孙思邈也曾说:“凡病先以食疗,食疗不愈再用药治”。是药三分毒,不得已而用之。现在的人吃的是加了添加剂的面粉、育肥肉、饲料鸡、光照蛋、变季节蔬菜等,以及西药的滥用,以致人的精气受损,阴阳破败,造成治疗上的困难。特别是恶性肿瘤,放疗,化疗虽有一定疗效,但因其副作用大,很少有完成始终者,患者每每缀治。此时再请中医诊疗,事已至此,气血大败,纵有高手,难以收拾此等败局。还有中药特别讲究道地药,采集、应用、加工、炮制和剂量等诸多问题,乃是医界之痼疾。

行医的环境决定了行医者既要胆大艺高,还得谨小慎微;既要不为名利计,还要真知药性,否则不能为医。总之,医者要了解患者来诊前用药的情况,掌握和应用方药的性能,才可运用自如。一旦你从医了,命运就决定了你一辈子都的过苦行僧日子。读书与进修始终相伴,读书成了从医者的标志。拿中医人来讲,三种书总是伴随左右,即医案医话,药书、方书。没有毅力、恒心和悟性,是不能从医的,否则就得半途而废。看书也有讲究,每看一本书都的自始至终读完,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掌握治病的真本事。医案医话是古今医家治病的实录(当然也有部分医案有水分,为作文章而撰),不管其理论上见识如何,但从医案中可窥见其治病的思路和法度。但有一点值得深思,许多医案可信度不高,明明中西医合用,报道时却走了样。有意避讳西药,或夸大疗效,或过于笼统,所以,还是多看文革和古人的医案为好,可信度稍高,所以读医书有选择性。大凡传统名医,基本是系祖传或随师。医者对药性的了解可通过四个途径,即本草书、随师所得、个人实践,药店中所见。药书可了解古人各种见解,尤其不为今人讲义所束缚。随师,了解师傅长期的实践经验。药店,能深入了解药物知识,真正掌握药性还得亲自尝尝,甘苦由来试后知,在加上自己的悟性,只有经过实践体验后,才能真正掌握药物的功效。看方书特有技巧,要多看文革和唐宋时的方书,后世胆识不足,不能为师,张仲景的方书在知法度,唐宋的方书贵在博,各有特点,这是经验之谈。

没有好的武器,即掌握不了战争胜利的决定权,旷世奇才的浮现更是无从谈起,行医也是如此,没有好药材,永远带着庸医的帽子。而现实也是这样,现在的中药基本上是人工种植,或者人工合成的,和过去的野生的中药,在疗效上无法相比。保健品的成分又基本上是中药成分,人们大吃特吃,这和古人的医有常道,法无常法相勃,致使当代从医者困惑不解。 行医是苦差事,没有节假日,睡个合拢觉也是痴心妄想。医学又是非常深奥的学科,其未知的领域太多。元代医家王好古曾经著书《此事难知》,喻医学之深奥,难以全面洞达其趣。现代医学突飞猛进,但形成的公式定律以及某些理论、观点,很难说是绝对的真理。无论中医还是西医,不能治疗的疾病枚不胜举,医者必须勇于和善于发现疑问,对某些现成的定论提出疑问,对临床中的一些现象和轨迹,应保持科学家应有的敏感,时时打上一个问号,通过思索、分析,然后在实践中上下求索。孝不过的医人,从医者时时刻刻都想让每一个病人活蹦乱跳,尽管鞠躬尽瘁治疗的结果总是无法达到自己想到达的佳境。例如,在中医方面,马屁苞为什么能止血?舌苔厚腻就不能用熟地吗?升麻真的不过钱吗?高血压病人能不能用附子?对癌症真的毫无办法吗?艾滋病从中医角度分析是个什么病?如何治疗?在西医方面,胆结石手术后,多年的全身不舒服荡然无存,可对胆囊炎治疗起来却不随人意,中医优势明显;脑卒中手术起死回生,后续有时不尽人意,中医治疗起来经验丰富;心脏支架能不能用动物肠膜制造,没有排异性……

现在医学是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支队伍并驾齐驱的局面,共同发展。对于中医来讲,应该按照传统方法和中医自身规律发展,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是中医的基础,不能偏废。从医者不能有中医学术西化以及废医存药的偏见,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彼此不能取代,更不能让西医的理论渗透和侵入中医的思维中,行医者是用中医西医两种方法去治病,不管哪种方法只有能治病的方法才是科学的,而不是彼此之间去同化,如果用西医的方法去理解中医,中医就会脱胎换骨,完全异化,最终将导致中医学术的消亡,那将是非常悲哀的事。西医是用解剖学解释病因,中医则是用哲学方法,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最终成为国医大师者比比皆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这是古人对医者的要求,唯有博学,才能触类旁通,开拓思路,从多如乱麻的症状中发现倪端,理清头绪,发现发病的根源,这是从医者必走之路。疾病的病理变化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欲明其理,非常不易,古今医家识病,多执一理,是非难辨,良莠不齐,实际上都是发于该时该地所遇的实际情况及个人的认识水平。医者目前所掌握的知识及经验仅是相对真理,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面对复杂的病情,有的可以解释清楚,有的根本无法解释,医学上的未知数太多了。 医者需要天天去学习去感悟,才病人身上学习真本事。特别是中医,每天要去背大量的固定的方子,然后根据病人的症状加减,可医书所说的道理甚多,有的纸上谈兵,并未经过实践的检验,有的纯粹是笔头功夫,真正的经验的方子不多,不管是经方、时方、单方、验方,只要能治病就是好方,医生掌握的经典方子多了,可任意选用,或加减变化,或原录用,或取其意,融会贯通,神明之妙,存乎一心。医者要敢于突破藩篱,跳出自我,只要能治好病的方法就是好方法,至于说不清道不明的道理也无大碍,在以后的实践中摸索。中医理论上的寒热,虚实,表里和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否符合实际很难说,更不必拘泥。人体奥秘无穷,治疗的机理及配伍后作用机理更充满奥秘。现在的中草药又基本上是人工种植,效果大大不比从前,又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医者以功名为重,锐气渐减,以不死不活之剂量折中治之,所以病者不效或出现副作用,皆责医而不责药,这是当前社会的通病,一时半会改变不了。不过病人能享受中医西医二种方法的治疗,确实是幸事,有时奇迹在流言蜚语中诞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今的人们特别讲究养生,关于养生的书籍汗牛充栋,保健食品琳琅满目,这对医生来讲实属无奈,因为医生对此现象也瞠目结舌,其实养生无妙诀,关键在于饮食平衡、心理健康和心态。人的一切行动,不论修生养性,做官经商,接人待物,无不适用。什么事请都有一个度,当今不论在城镇,还是乡村,饭店旅馆比比皆是,而且天天爆满,无奈人多贪欲,大吃二喝,尤其美食者,大多不愿见好就收,因此当今的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症、高血粘度、高血糖、痛风等发病率徒增。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及耳”,劳逸的适度与健康相关,临床常见病人诉说“力不从心、累、老了”,即疲劳过度,透支健康而侵馈于事业,忘记时间,忘情于游乐、电脑,或营营生计,而体力不支等等,有人说四十岁以前是有身体挣钱,四十后是有金钱买命。然而,金钱可以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内经》载有起居有常,不妄不竭的观点,就是房事之度。《论语》曰:惟酒无量不及乱,就是饮酒之度。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是悲欢之度。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立场之度。仰不愧于天,俯不作于人,乃是为人之道。这些都是养生的基础,也是经世处世之道。

吃、睡、便三者为人身基本生活要素,不可或缺,也是医者治病的重要着眼点,调理吃、睡、便的方法很多,既有药物疗法,也有精神疗法以及饮食疗法,不足而论。中医将脾胃作为后天之本,胃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与转归等等。睡觉是消除疲劳,获取新的精力的必须方法。从医学的角度讲,睡觉与防治疾病关系及其重要,长期失眠正气渐虚,容易罹患多种疾病,比如:神经衰弱症、高血压、心脏病、溃疡病等等,如果睡眠充实,即使有病,也易于康复。“睡眠是最好的补药”,在心身医学方兴未艾的今天,保障正常睡眠可预防许多心身疾病。大小便是人身的代谢产物,由肾所主司,与五脏有关,“魂门亦为五脏使”,大小便的通调与疾病预后及转归关系十分密切。二便通调,即使有病,往往预后良好,二便失调,总是危急之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