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

 心为君主之官 2015-03-24

                 

恩师王光宇先生生于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二日,今湖北武汉市人。一九六五年毕业于湖北省药检专科学校药学部,在卫生医疗单位工作四十余年。

数十年来,恩师孜孜不倦研究我中医之脉诊,多有彻夜思索反复探究之时,故得到了很大的突破与进展,至今已基本可无需问诊,只通过脉诊,有时结合望诊,既能言明患者症状同病名,且能诊断出大部分疾病的水平。

恩师王光宇先生脉诊新方法,源自于祖国传统医学这块肥沃土壤,从全新之角度纠正和辨析了传统脉学论述错误与模糊之处,不拘泥于传统之束缚,墨守成规,解决了学中医多年、行医多年而不能达到以脉断病,且始终心中了了指下难明的困惑境界。使得传统脉诊的模糊性变得清晰、明了、准确。中医、中西医结合,甚至西医工作者、学生通过学习都可以在短期内基本掌握其方法和技巧,并能运用于临床,惠及患者,使很多患者在仪器检查不出疾病的时候,便能及早的预防一些疾病的发生,很多一开始不承认老师断病结果的患者,在不久以后就查出相应的疾病。

这种诊脉的方法,虽然来自于传统中医脉诊,又不同于传统。其脉诊基点明确,脉度规范易探,可操作性极强。脉诊思维简单,得到结果后容易分析确定病情、病名,而且病家易懂,确定病情转归容易。与病家自身感受极其吻合,很容易提高患者对医生的信任度,这样患者就更加配合治疗,从而使得很多疾病可以得到治愈。尤其是脉诊后叙述的症状,直接可以接受患者的检验,减少误诊率,十分有效,而先不问诊的苛求,又使得医家对疾病有更多的客观了解,往往可以发现病家尚未明显感受得到的疾患,达到诊治未病的目的。也可以辨别症状类似而病种迥异的病情,查纠误诊。所以恩师在当地的威信很大,有些人不相信医院的检查,却相信恩师的臆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恩师诊脉后确定的病名为西医病名,可以为目前的仪器、实验所证实。可验证性、可重复性、可行性令人叹为观止。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医脉诊结果无法用现代方法证实的惑局,开创了中医诊断与现代诊疗方法结合的先河,对中医脉诊的继承、发展、提高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例。

例如有一天来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一年以前恩师给其诊断为输卵管轻度不通,结果让其吃中药,其因药苦,便找人做通液,结果自从通液以后月经反而没有了。这一天她又来找恩师,恩师通过把脉告知其已经出现了卵巢囊肿,而且告知其具体症状,其信服不已。

 这样的案例,在恩师以及其他师兄弟身上还有很多,但是恩师还是感觉很多的不足需要改进,也很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中医参与进来共同提高。

恩师年过六旬,但是精神爽朗,为了让更多的人学好脉诊,还专门在新浪、网易开设了博客,也在伤寒论坛开设了专版,以便大家随时交流,互相学习,让更多的人掌握提高脉诊这门中医基本功。

我的脉诊探求之路-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

本人初始就读于湖北省药检高等专科学校药学专业,退休前的职称为副主任中药师,中药执业药师。在脉诊的学习和探求中,既无名师指导,亦未系统学习过中医的经典著作,而今我却能在百姓中留下甚好口碑,且有众多跟随本人习艺者,我常为自己年老而能对祖国医学有所贡献感到高兴,为能为群众做点好事而自慰。

有读者会问,你无师自通?为什么我们学多年现脉诊仍无所获?这样难的脉诊技术能由一个不甚内行的人掌握吗?而且某些介绍还称,这脉诊技术源于中医,又不同于传统中医脉学具实用性、可行性、可证性,这可能吗?这无源之术,天上掉下来的被你一人捡到了?

其实我的脉诊方法确实易懂、易学、易掌握。没有老式脉诊的高深莫测,掌握后也不会出现三个名医,三个脉象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无标准、难统一、捉摸不定的现象。其脉诊后下的结论完全可由现代仪器或实验所证实,有时还能超前发现仪器、实验还不能发现的病情,群众谓之,皆源于此。

脉诊方法虽简单,但是我到目前为止的探求过程,实不敢言是一蹴而就,这里有我不断的追求、不解、困惑、痛苦、辛酸。也有逐步取得进展后的兴奋,再深入融会贯通后的欣悦。可以说脉诊新法虽好,来之不易。

为了消除愿意学习者的畏难心理,我下面想简述这个发现的过程,也许对各位有所裨益。

萌芽与扎根

我出身于一个家大口阔、家境贫寒而又自认有深邃历史的家庭。据长兄言本族乃周朝二世子的后裔,有族谱记载在明初洪武二年由江西省吉水县转籍于湖北汉川,历辈皆有名医名人

再显赫的身世也掩盖不了家庭的穷困潦倒,我辈八姊妹,1963年分家时我家已逾20人,有时吃了上餐,下餐连米都没有,我清楚的记得有一次等米下锅,母亲借了5元钱,让二姐王友兰去买米,钱遗失,天将黑,找邻居李竹香家借米下锅,才渡过了那一餐饭。患病了很少上医院,没钱呀!我记得我几次剧烈腹痛,母亲将布鞋底在炉子上烤热,对准我腹部贴上,拼命磨蹭,我是痛上加烫,在床上嚎叫、翻滚。患了火眼,两眼疼的睁不开,大便排不出,治疗方法就是用针拨出粒粒坚硬的粪球,然后买一个7分钱的皮蛋吃下去清火,剥离蛋膜,涂上唾液贴在双眼的眼皮上。腹泻时母亲就在火上烤一个面饼,烤糊了让我吃下去。那碳化的外层饼让人实在咽之如骨鲠在喉。有一次,妹妹患抱耳风(流行性腮腺炎),高烧不退,也只找点电脚子(染坊里的染料使用后的沉淀物),涂在双面颊上,最后导致一只眼睛斜视,至今未愈。

长侄王家佑,患疳积,没上过医院,仅在别人家用瓷片在手鱼际处挑出米粒大物,然后用布缠上,睡在摇床里,有气无力哭几下,也没有人理,我放学回家会抱抱他,他不久就夭折了。

我当时想,我如果能当一个医生多好,那这个机会有没有呢?似曾有一个。母亲讲,王氏家族每代都有一位中医,有一套中医古籍在传承,但父辈一代失传了。那一套中医古籍据说在祖父三弟手中。但依我家当时的状况也无权染指了。但我母亲的大兄长,任小学教师,他经常讲他有一套医书,神奇的很,开几服药,要你长胖就长胖,要你长瘦就长瘦。读初中时,我曾试探着求他教教我,但大舅父虽与我父为同一私塾的学生,却老死不相往来,没半点郎舅的气味。大舅过世前,这套书交给了他的小儿子,无缘于我。不幸的是,文革中二舅兄因被批判,神志恍惚被火车撞死,那套古籍也被其大哥当作废品卖了。

读小学六年级时,班主任方幼民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我的自愿,让我们自由撰写。长大后想干什么呢?我的作文大多被她当作范文,多次在班上贴出,然而这次却挨批了。我的作文题目是长大后,我想当一个知识分子。方老师虽替我打了85分,但把我叫到宿舍,用训斥的口气对我说:你写一个什么作文?我让你们写具体的职业,知识分子是具体职业吗?是包括教师、医生等等这很多职业,文不切题,你在想什么?最后她的双眼瞪着我这个平时很喜欢的学生大声说了一句当时我莫名其妙的话:你怕当个知识分子蛮好?我百思不得其解,当个知识分子怎么不好,老师我虽不愿意当,每月粮票太少,当个医生怎么不好?我非要当个医生看看。成年后我终于理解了方老师最后那句话的深邃含义,但就因为萌发的这个念想,我考学的时候选择了报考与医相关的湖北省武昌药检专科学校药学专业。

在学校里我深受三位老师的影响,一位是湖北省植物鉴定方面的专家——马元俊老师。他讲授的药用植物学是门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极感枯燥的学问,但在他那终年类似沙哑的嗓音里面迸出来的却是生动、形象的语言。如他讲半边莲时,他会说有人识得半边莲,不怕同蛇眠。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学习兴趣。而另一位教生药学的蒋亚光主任操着他那江浙一代的普通话,讲述每种生药的外形兼带我们到药用植物园看他辛勤培育的中药标本,如天南星、半夏、泽兰,令那难记的植物特点变得直观好记难忘。同时他也是省内中药粉末鉴定的专家,实验课他会发给我们不同的生药粉末,让我们去在显微镜下观察,寻找它们各自特有的石细胞,草酸钙结晶,认识如大黄的横切片所展示的形态和微细结构,使我们的学业兴趣猛增,尤其是对我更热爱有加,被同学们选为生药课代表,与老师联系更为密切。30年后的校庆,同班同学大多返校团聚了,他们还质疑我对生药的钟爱。

更令人难以忘怀的是,1963年我参加校运动会练长跑,准备参加武汉大中专运动会,超运动量的锻炼,虽学校批准每人每天加一钵饭,但没有菜,酱油拌饭味道也不错,然而身体却垮了下来。开始入睡困难,找校医务室余英老师要安定片服两片尚可入睡。后来不行了,改服苯巴比妥加三溴片,初始尚可入眠,后来也不行了。有一晚我服食三粒苯巴比妥不但没有催眠,反而兴奋起来,只得到操场跑了一圈又一圈,直到疲惫不堪才回寝室。中医教员杨老师看我脸色不好,主动替我切脉开方三剂,其中有参、黄芪、枸杞、阿胶珠、炙甘草等等,回家服了三剂即基本恢复正常状态。从此中药的神奇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初试与提高

19655月,结束了在武汉市二医院的实习,返校参加完毕业考试,班主任谢先运老师让我们七月十八号返校听毕业分配结果,但那天去了以后,仅照了一张毕业合影,谢老师说:毕业分配方案未定,到八月三号再公布

此间与我同在二医实习的好友谌章彪说:丁声玉主任说,我和你已留在了武汉市二医院。哪知二次返校,宣布我被分配到了荆州,那时服从祖国需要是我们学生的誓言。江蓉号轮沿长江逆行到了沙市,随即到荆州地区人事局报道,又被分配到了江陵。815下午赶到江陵县卫生局报道,两日后又被分配到马山区卫生院。这是一个只有二十多人,病床十几张的基层卫生单位。中西医生只有6人。吃用的水是水塘的水,浑浑的,比我在武汉洗了脚的水还脏。十多天后我患上了阿米巴痢疾,住院治疗十天。

在这里我工作生活了十四年,我努力的改造自己,但是艰难的处境,人为的迫害几乎压垮了我。但正是在这里,我基本完成了我从药学到临床医学上的蜕变,这艰苦的环境也锻炼了我,让我与最基层的农民兄弟有了深切的感情。在我最痛苦的时候是与我相交的农民坚信我的无辜安慰了我。在我被无故控制自由的日子里,农民钟家良老人偷偷塞给我寝室里一只鸡,让我坐月子又不让家人来照顾的爱人吃上了鸡汤。是农民毛大秀一家的鼓励,安抚了我破碎的心。在我被监视上街买计划肉时,赤脚医生张自新的爱人小娄质朴的安慰的话语,让人感到了人间尚存在的温暖。贫宣队员李仁柱:你没问题就不要怕,他们瞎胡闹。区专案负责人金家宝偷偷接近我,悄悄地跟我说:王医生,不要怕,到现在为止,他们连给你立案都没有被区里通过,莫怕!使我这涉世不深的学生,更坚定了身正不怕影子斜,没有问题再整我也不投降的信念。在我后来行医的过程中,坚持为病人着想,不分贫富、不分地位、不分老少,为治好病人的病,刻苦钻研治疗方案,我后来的脉诊功底无不与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72年初,被无辜整了3年的我终于结了案,改行当了防疫医生。那时冬闲农村就会搞水利建设,加固荆江大堤,开三级干部会,派医生去是天大的政治任务。五个医生往往都被分配到,仅仅有一个人在家管住院部,可门诊就没有医生上班了,一次针对次日无西医上门诊班的现状,晚上开全院人员会议,大家一筹莫展,副书记蹇开金最后开了腔:谁说没医生,王光宇就是不错的医生嘛!明天让他上门诊。

此事源于我与蹇书记一同到新场公社太平大队征粮,农业学大寨,全县粮食要交到一定数量才能评上大寨县。当时蹇书记宣布每人留足550斤谷,剩的的就必须征缴。干群抵触,工作无进展。进队第三天,吃完早餐,蹇书记让我与他一同外出,来到了一农民家里,指着那户农民家门前搭的一个窝棚说:小王,那有一个病人,你去看一看。我进了窝棚看到一个近五十岁的农民躺在稻草铺的地铺上,我试着拿了一下脉,又询问了病情,看了他才出院后的医院小结,分析医院诊断有误,打开了挂在棚壁上出院时带的中药,验看后觉得不对,另外开了七剂草药。服完后该农民居然好了,因此才带来了蹇书记的上述安排。

这一初试,终于让我走上了临床医学的道路,但那时诊病基本上用的西医办法。由于是新手,很多病我需要当场看《农村医士手册》,就是这样,有些仍搞不清楚,我就请搞血防工作的医生帮我看,学着干。医生出诊,我一个单身汉没事干,也跟着去,他们也肯教,我也极愿意学,晚上再忙也要自学。有一次双宗公社抬来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年患者,问诊也问不出什么病,但坚持基本诊病程序,量体温、听诊。在听诊的时候发现他胸廓似水桶。对!桶装胸,肺气肿。我开了入院通知单--肺气肿入院。晚上到住院部去核对,不错!在1973年我被送到荆州卫校,1975年被上级指名到武汉医学院防疫医生培训班学习后,诊治技术更有了极快的提高。

但实践中一些西医办法并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本来就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我,便照《常见病中医临床手册》(江苏新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编,1972年第一版)开起了中药来。该书有西医的诊查要点,也有中医的辨证施治。第一次用在一个常见病扁桃体炎上,立竿见影,但是其辨证虽简,我不明白,只能根据学习的皮毛,摸脉定浮沉迟数强弱。很多时候我也向跟我关系不错的中医陈老先生求教,但他总象难以讲明白,我也听的糊里糊涂。进修学习,中医老师唐先生讲的不错,听得明白,但摸脉时总觉的区别各种脉象太难,搞不清楚。尽管这样在用西医方法看病的同时我仍坚持切脉,心得体会逐步增长,有三件事让我的脉诊兴趣、脉诊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

第一是一个休息天的下午,一对青年夫妇找我切脉,我切完左手寸关尺,又切右手,猛然发现除两手寸口脉均滑润外,两手脉的强度差距极大,左强而右弱,忍不住自言自语的说了一句:是男孩?对方男人马上严肃的问:到底是男还是女?我再切,仍左脉洪大,右脉弱,中医常讲男左女右,此例是否就是如此呢?我没有老师,当时也没有看到有书上言明此事,这纯属联想,能否属实呢?我口气软了下来,回答:应该是男的。为此,引领他们去一个朋友那里做了一个B超,朋友指着那双露出臀部外的睾丸,偷偷对我说:是男孩。十月怀胎分娩生下的是个男婴。我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老天待我不薄呀!这脉诊文章可大着哩!当然这都是以前的事情,我们只是为了说明中医脉诊的神奇。

第二件是199410月下午下班后,我到我爱人的门诊部,已有五人等我看病。其中有病人坐在角落里,安静的等候我看完所有病人,他才坐到应诊的凳子上。我观其裸露皮肤之处均为深黄色,眼睛巩膜全为淡绿色,看着令人害怕,心想:糟了,这病人我咋看?肝脏有问题?硬着头皮我摸起脉来,发觉关脉尚可,不由自主嘀咕了一声:噫!肝脏没问题!立马病人收回了手,掏出一大叠病历,化验单的复印件,并言:对了,我不是肝脏问题,是胆囊切除后,肝总管炎性狭窄。我过细的看完了他的病历资料。患者,王某,男,42岁,其中肝功能的黄疸指数、谷丙、谷草转氨酶高的吓人。他主动补充道:我在某某医院已经住院治疗七个多月,已经花了一万多元。前六个月在中医科,某老中医把我当黄疸性肝炎治了六个月,越治越重。后转诊内科又治疗了一个月有余,病情毫无进展,复请外科会诊,才确诊下来。

我认真的解释道:这我也没有办法,连某老中医也看了,西医也看了,还是按外科的意见,开刀去吧。

他不干:我慕名前来,而且您一摸脉就知道不是肝脏的问题,请您一定替我治一下,我再不愿意开刀了。

天色已暗,我劝了半天也劝不走,肚子也饿了,请他原谅我要吃饭,他还是不走,我边吃边想,怎么把他打发走呢?心里思考了一个异病同治的方案。吃完饭又重新诊视,开了三副中药,以祛湿药加排石汤为主,并声明:服完三剂中药有效时可再来,无效请一定不要来了,免得浪费钱

三日后他又来了,在门口笑容满面,我一看也从心里笑开了花。居然他全身的黄疸全部退了,仅巩膜尚有部分黄染。又照上方抓了三剂,服完又复来,又开了三剂服用。服完九剂,花了近130多元。到某医院化验肝功能全部正常了,他又再次登门,再三感谢。

从这件事的始末,我亲自体会到脉诊的重要,从此我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第三件事,可以说是我研究脉诊道路上的里程碑。1995年,湖南长沙书店向我所在的单位邮来了一个订购书单,其介绍了即将出版发行的一套书的简介吸引了我。它囊括了几乎我国中医全部经典著作,全名为《传世藏书·子库·医部16集》。精装本一千多元,普通本连邮寄费只有400多元。

早就幻想能得到失传的秘笈,到处寻找能系统登载我国中医经典著作的我,如获至宝,次日就从邮局寄出了所需费用,等了数月终于邮到了。那不是书,而是我中医先哲们在中医实践中的理论发展与实践的结晶,那是中医知识浩瀚的海洋。从此我的脉诊和治疗疾病的手段开始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探索与发现

有了这套书,哪怕通读或精读了,并不代表自己就能掌握了书上的本领,何况没有带进门的师傅指导,有些知识看了也好像又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有的与自身体会又不尽相似。我就像叫化子捡到银子又无纸包,肯了几天书,年纪大了看多了也记不住,干脆又把它束之高阁了。

1995年末,我大女儿怀孕了,让我切脉,也想辨男女,且看稍有出血是否有什么异常。我刚把完她双手的脉,还没讲,老伴就喊开午饭,吃了饭各奔东西。晚间老伴问我:你替玉萍把脉怎没讲话?我言:你要开饭,餐毕她走了,我咋讲?老伴又问:结果怎样?我也只说了两句:好像怀的是儿子,但与正常孕脉又不一样,怎么滚来滚去,像滚珠脉此后大家再未谈及此事,一个月后经西医权威人士多次诊断,多次B超检查才发现是宫外孕。当晚,我拿出《传世藏书》,翻出《濒湖脉学》,一条一条的对起我当时摸脉的感受,看到底是什么脉?看到涩脉项下主病诗:“.......女人非孕即无经........。(涩主血少精伤之病,女子有孕既是胎病,无孕为败血)反过来又看前面:涩脉.....短而散,或一止复来(脉经)。

对!我感到的滚珠脉就是一止复来。宫外孕不就是胎病吗?我懊悔当时为什么没有查书呢?早发现我女儿不是早就从危险状态解脱了吗?同时我又很兴奋,这祖宗留下来的脉诊技术确确实实是仍然能在现代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发挥显著作用的实用诊疗技术。书中那简洁的文言文再不是枯燥的文字、艰涩难懂的语言,那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医先人们聪明智慧的结晶。由于认识上的飞跃,从此使我坚定的走上了研究脉诊的道路。

对涩脉的认知,也使我破除了对脉诊技术向往,但又有可遇不可求的悲观情绪,加大了自学、实践、提高脉诊技术的信心。另一方面濒湖脉学对涩脉的描述又发展了人们对涩脉的不同感受。原文:涩脉,细而迟,往来难,短且散,或一止复来(《脉经》)。三五不调(《素问》)。如轻刀刮竹(《脉诀》)。如雨沾沙(通真子)。如病蚕食叶。那么到底什么感觉才能简捷真实的确定涩脉呢?或者兼而有之?或者有些感觉并不正确呢?我能去怀疑前人的感觉正确与否吗?下面一段李时珍就有他自己的见解:涩为阳气有余,气盛而血少,故脉来蹇滞,而肺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与《脉经》所云,绝不相干。我对李时珍对《脉经》的观点表示的反对是不能苟同的。李时珍虽是我心中崇拜的偶像,读书时我还曾临摹了一张李时珍的铅笔画送给蒋亚光教授。然而我的实践证明,李时珍的结论似乎不对。因为顺动脉血流方向我最先和直接感受到的是涩脉初始轻慢到逐渐加快,最后似乎加重突停,接着是低烈度的不同程度的回弹。这种回弹,似乎是奔腾的水流遇到大小不同阻碍而反流,而随着反流距离长短可大致估计病情的轻重。如点涩以下往往子宫肌瘤不大,或大多为输卵管阻塞。点稍涩时子宫肌瘤或者附件囊肿通常在2cm以下,稍许涩则在2~3cm等等。单侧点稍涩以上多为对应一侧附件囊肿,双侧脉均为点稍涩以上多位子宫肌瘤或少数为双侧卵巢囊肿,较少数患者同时有子宫肌瘤和双侧卵巢囊肿。这种一止复来的脉感,让人容易感受且可初步探知病灶的大小,其他脉感就往往只能定性而难定大小,因此李时珍在体状诗中否认《脉经》一止复来是我不能同意的。

由于患者病情的长短,身体受损程度的轻重,细而迟的感觉有人并不存在。《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全无。又是至理名言。因为涩脉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沉心屏气的去仔细搜寻是难以察觉到的。似点点涩、点点涩程度的涩脉要真实的感觉到它,有时真让人有虚脱的感觉。此时还必须将同时按在寸关尺上的三指置于脉感最强处(总按)才能准确的感受。稍抬手指(举)就感觉不到了。由于这些感受,我制定了探知涩脉的手法:总按决定涩脉的脉度,单按决定涩脉的部位。

当然涩脉并不是只用来诊断妇科某些疾患,譬如心肌梗塞、脑部梗塞发生前后就有了涩脉的出现。例如我地某钢窗厂职工杨师傅,找我诊视时就有较重的涩脉出现,我叮嘱他服药后一定要同时检查血脂和血粘度,并注意检查心脏功能,否则存在突然心肌梗死之可能。杨师傅服药五剂后因嫌中药太苦,放弃了治疗与进一步检查。一个月后的某天晚饭后,一边看电视一边洗衣服,待家人发现时他已因心梗死在沙发上。因此过细的探摸脉象往往能达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一天看百多人的中医或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中医先生难以达到的。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有言:观今之医........省病问疾,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联系现时又何尝不是至理名言。另外,各部位癌症等等亦会在始发阶段出现涩脉,提前发现也是防治未病的必要手段,故我有跟我学脉诊者,不能稳定的摸出涩脉,不予签订师徒合同。在我的学医做人参考准则中,我定有尊重专家但不要盲从,要作相应仪器实验检查,但不能迷信。其缘由亦出于此。精细的脉诊,有时比现代科学仪器检查并不逊色。很多我的脉诊发现的子宫肌瘤或卵巢囊肿被查漏,而后又查出就是明证。通过探索掌握脉诊,认真运用的结果在有些方面并不逊色于由人掌握使用的现代仪器和科学实验。我们没有理由在这些科学面前感到自卑。

对于弦脉的探索也是我多年来不由自主的研究项目,从此项研究探索中,完善了先人的脉诊技术,并使之与现代科学的诊疗技术有机的联系和结合起来。

比如弦脉的研究,在我毕业后不久即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那是一个书籍杂志出版极少的年代。按基本脉学书上对弦脉的描述简言之为弦脉主肝,而其对脉象本身的描述太简单。没有老师指引,我根本感觉不到,切脉诊病那真是不可想象的,购到《传世藏书》也看不懂,哪怕能背下来也不明白其中道理,就和目前广大青年学生一样,感觉很茫然。然而,好像我对脉诊的执著追究感动了上苍,我揣摩,我敢于伸出手来切脉,不断的摸,不断与临床上病人的不适感觉对照,终于我逐步摸到了一些规律。

我对弦脉的认定,是从胃溃疡开始的。很多被西医检查出来的胃溃疡患者,因为我的一张胃溃疡的中药粉剂治疗而愈,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我发现指压右关中取再略下压时,果然出现左右弹的现象,而右弹的感觉强烈者绝对是胃溃疡。但是有人右弹感觉并不是很强,而有胃部轻微痛感者,钡餐或胃镜检查多为糜烂性胃炎。反之左弹(近心端)而右不弹者绝对没有胃疼感觉,这就使我认定了下述规律:

   1.中取后指肚继续下压至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病脉会出现左或者右,甚至双侧跳动,此时定为弦脉是可行的标准。

   2.随着两侧轻重不同力度脉的跳动,病情轻重不同,甚至性质、病种也发生不同的变化。

   我认为这不同的力度就是将脉诊细化,标准向现代诊疗技术靠近,并能不断重复,被现代仪器、实验证明的关键。我试着为它定了一个名——脉度。简单说吧,右关左弹为胃炎,很轻的点点弦、点弦多为浅表性胃炎,再重则为充血性胃炎,反之右弹者病情加重。在右关弱沉脉度在右点稍弦以上者既是胃溃疡。在胃溃疡的脉度上单按时又同时出现涩脉,这通常就是胃癌病人的脉象了,这也印证了大小单双有重轻。

这种研究所得来的结果极大的鼓舞了我的信心,触类旁通的去摸索、求证,进展就越来越快了。譬如说寸脉:寸弦头痛膈多痰。祖先们这简洁的文字,实在太精炼了,精炼过度到让我们后人找不到感觉去明确掌握的地步。但它又是粗糙的,与现代仪器、实验正确的结果比较,偏于简单化。

左寸右弦脉度在点弦以上时病人多有头痛的感觉,而左弦脉度再强也不会头痛。当左寸右弦脉度不重,但有涩脉出现时,头痛就一定会出现了,此时不是脑血管出现了问题,就是头部出现了占位性病变。另外,膈多痰则对应在右寸反映了,与左寸一样。膈多痰的现象,必须是在右寸右弦出现,脉度在点弦以上。稍细划分,点点弦多为有咳嗽现象。有时有,有时咳嗽而不带痰。点弦时痰增多,但多在支气管炎或轻微肺炎状态时。点稍弦以上时大多就成了肺炎了。点稍弦及其以上脉度就会发现轻重不同的肺结核病灶了。在此脉度的基础上,若单按出现不同脉度的涩脉,轻者就有可能为肺癌的早期前兆状态,稍重则多已为肺癌

脉诊的探索是艰辛的,当获得逐步进展且为现代科学证实时,我又是幸福的。我常常为没有机会系统学习中医,熟读熟记中医经典而沮丧,直到现在我也对熟读经典,出口成章的学院派的或家传的青年人丰富的中医功底感到羡慕。但同时我也为此没有正规思想的束缚,在脉诊探索中自由驰骋所获得一定的进展而庆幸。

    成就与差距

根据先人的脉诊著作,加以领悟,并在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索印证、再理解。对自己严要求,采取切、望、闻、讲、问五诊合参的办法,并将西医有关知识揉入其中,边望闻舌象、舌下系带,和西医的一些简单易行的诊断方法,归纳成西医的病名,然后根据汇总的情况,向病人讲述他所患疾病及其应有的可能症状。对需要确诊的较重疾病,叮嘱病人到相应的医院作必要的仪器和实验室检查。其吻合率毫不逊色地说,可达90%以上。而有些疾病如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B超,有较多时候漏诊,反不及我之脉诊的诊出率高。到目前为止,本人已随机收徒16人,都亲自发现了这一状况。在今年此类治疗病人中有多人是我去年切脉发现为子宫肌瘤,但阴道B超未查出,今年复查又查出来的。其中一个人有子宫肌瘤2个,一个为3.2*3.1 cm,另一个为2.2*2.1cm,内行知道,这绝不可能是在一年内形成的。这也说明咱祖宗发现的脉诊技术,哪怕到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仍不失为先进的诊疗技术。它不是废医者所说的故弄玄虚,糊弄人的伎俩。因为我脉诊发现的疾病是可以作相应的科学检查而确诊的。

当然我讲这些也绝不是否认西医,现代诊疗技术自有它的特色和先进的地方。虽然通过几十年的探索,在中医脉诊方面我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认真思索起来与中医先人们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与现代人们的要求比也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中医脉诊范围极广,我自愧不及十分之一。我的脉诊主要局限在内科方面,通过脉诊确定四肢等某些疾患的方法,我现在还没有发现。

    二、即便是内科疾患,诸如糖尿病等的脉,我还没有探索到。

    三、因为尺部所辖范围广,它应包括: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下肢。往往导致首诊不问诊前难以确定大肠小肠疾患,这我们还要进一步探索。

、虽然我们的脉诊方法简单易学,又容易和传统脉诊相结合,但是对某些疾病的精确诊断方面,和某些人士的方法比我们还存在差距。

    五、虽然现时的环境不是很适合民间的一些有真本事的中医人士,但在他们之中,确有独特中医诊疗技巧者,虽然他们没有文凭,也可能通过不了系统的考试考核,但与他们相比,某些方面差距也是存在的。同时,我也不否认与工作在临床一线和中医科研单位的某些人士的差距。自学、自研、自创的脉诊方法本身还存在很多没有涉及到的病种领域,因而在庆幸自己摸索到一定脉诊规律的同时,我不断对比反省,并告诫我的弟子们,在差距面前,我们没有理由骄傲,我们不能骄傲,还需要继续继承探索发扬运用脉诊技术。

    展望与设想

中医的脉诊技术源远流长,但时至今日会者越来越少了,少到很多中医精英、中医带头人都不会脉诊,甚至不相信脉诊的地步。老朽囿于自己的生存环境,对中医的诊断手段没落到什么地步,根本不了解。但是通过弟子们在各地实习的信息反馈,通过互联网才逐步清晰地感受到原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吕炳奎老先生的中医在职人员约27万人,其中能用传统方法诊病者仅千分之一是事实。进一步探究这千分之一能脉诊者又有多少呢?泱泱十三亿人口的大国,这区区二三百号人,真是杯水车薪。

导致中医现状的原因,仁人志士分析已经很多了,无需我在此啰唆。但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在改变现状的过程中,我们应怎样去发挥集体的智慧、个人的作用呢?

    一、继承和发展中医脉诊,我们有雄厚的民族传统基础。 

作为世界传统医学一部分的中医及其脉诊,在我国已发现发展用于实践几千年了。我们的先人在实践中不断发现、积累、提高了中医脉诊的手法,认识了脉诊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的自然规律,并使之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将之上升到理论高度,再指导中医的实践。

《脉经》、《脉诀》、《濒湖脉学》等等,都是中医脉诊的精髓,它是足以傲视世界上传统医学的丰富宝贵遗产。仅管现时能真正切脉的中医高手越来越少了,但是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存在。他们就是中医的火种,只要后继者能认真熟读经典的脉诊书籍并经他们点拨,一大批能真正学成传统脉诊的高手就一定会在他们的传、帮、带下出现。随着中医带传的有效发展,中医的前途必会大放异彩!

    二、传统脉诊学说众多,文字虽然能够明白,但是很难突破从理论到实践,从心中到指下的这个过程,这成了每一个学习中医的人的一大难关。但是若能改变现在的中医教学方法和制度,让真正既懂得理论,又能准确实际操作的中医优秀人才进入院校,或者培训在校的老师,再让他们教会学生,解决教脉诊者不会脉诊的怪现象,那么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就必然产生,逐步消除中医院校难教出真正的好中医的问题,那么中医院校培养的人才大批的流失的困难局面就会被逐步改变。

    三、传统的中医脉诊在现代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多少学子既向往,又很想学习。但是苦于没有人手把手的教而始终遗憾。有些人便放弃了中医的传统诊断方法,走上了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歧路。造成了中医临床效果越来越不好,便丧失了对于整个中医学的信心,从而产生了中医不能治病的念头,放弃中医,从事西医,使得国家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中医接班人,却成为了地地道道的中医掘墓人,这就使得恢复有效的中医技能教学成为当下的当务之急。山东中医药大学一名老师带1-2名学生的做法,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并迎来一片热烈的喝彩,就说明了这种正确的培养中医接班人的方法是痛苦反思后的必然结果,也给了我们中医复兴的希望。

    四、民间蕴藏着丰富的中医宝藏,民间有很多确有所长的中医人才。他们有的是家传,有的是自研。目前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一批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一定能够有一个发挥他们光和热的舞台。

    五、中医脉诊技术的普及和精深化,必然能够促使更多的人来关心中医、学习中医、从事中医。他们通过提高自己的技能,从而提高了临床的效果,鉴定了自己的信心,也能带来患者的信任和拥护。打铁还需自身坚,中医人只有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将我们的中医学发扬光大。我坚信,随着更多的人加入我们的队伍,我们的未来一定是美好的。

 

《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 上篇 基础篇

上篇  基础篇

我所讲述的相关脉诊文章,虽然力求浅显易懂好掌握,但是还是有很多朋友会有颇多疑问。究其原因,乃是因为我的脉诊方法虽然源自于传统中医脉诊,但某些体会和标准与传统脉诊确有很大差异,所以我们还是很有必要来详细的讲述,力求愿学者能自行掌握我的脉诊方法。

一、       取脉法---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连载

一、取脉法

    诊脉不只是诊出一个脉,从一个脉就定病。诊脉必须诊出脉的病位、寒热、虚实、表里、气血,再辨明病症是有余还是不足。先治何病,后调何疾,这全在脉中诊出。

  诊脉必须五十动以上,才能诊出有病之脉。张仲景曾说过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说明了诊脉需要有五十动的时间,才能辨出几种脉形,辨出主脉兼脉,在诊清病情的基础上才能立法处方。

  下面谈谈几种取脉诊病的方法:

    1、中部取脉法:从浮部加小力,诊于皮肤下即是中部,中部如为六菽之力,表明病在充气,定为病在肌肉,或在胃。在一般杂病中,即称它在肺胃之间,凡脉来明显在位者,多为功能性疾病。

    2、浮部取脉法:医生轻轻接在病人桡动脉上,浮位表示病在表分,有时会有兼脉出现停痰、停饮、郁热、血淤等。

    3、沉部取脉法:从接部加重向下切脉,已接至筋骨,表示病已深入,主下焦、主肾、主命门。

自己这些年来,尤其近几年来自己的看法:诊脉不能简单、机械;正象舌苔与舌质的关系一样。凡属舌苔变化多端,归根结底是反映功能方面问题,舌质的变化量少。但万变不离其宗,都说明本质情况。主要表现在肺、胃肠、肿瘤等一类疾病。

浮取
传统脉书上皆为轻触即得,但据我临床看,大多浮脉者会随着外感的时间延长出现不同程度的浮下,也就是浮脉从皮肤逐渐往中部下降的趋势,故我称其为浮下。若轻触即得,且仅寸脉浮者多在24小时以内受过凉。若轻触即得,寸关皆浮,多以外感4天以内。轻触无感觉,稍下压,但未到中部者,根据其下压的力度,可以判断外感的天数。

浮取时的脉力不是最强的脉力,不能作为标准脉诊脉度。因此虽脉诊有浮脉出现,依然可以得到脉力的最强点。

 

中取
中取部位不一定就在皮骨之间的正中,一般来讲在那薄薄的皮肉之间也不容易准确的确定中间点。那么依什么来确定中取的部位呢?这就要联系脉度了。当三指同时下压各自寻找到寸关尺的最强脉力点的时候,即为中取的脉度,以此对照寸关尺的脉度。对于寸部未发生问题者,一般多以其为标准脉度。比如说心肾胆囊有疾患者,有时寸关尺脉度均低于标准脉度,此时则必须参照前法,以总按来探寻了。

 沉取
沉取不一定非要按压至骨。中取不得,或者与标准脉度比较弱者,指头继续下压至中取力度,再下压指下至没有脉动时,轻轻上提手指,至力度最强处,此段距离皆为沉取。当然也有指头按至骨,脉感仍然比标准脉度弱者,我称其为沉弱,即沉取至骨仍弱的脉感记录。

寸关尺反复推寻,尤其是对脉比较弱的患者一定要多次仔细的探究、审视,才能得出正确的脉象、脉度结论。

   二、 脉诊注意事项 王光宇精准脉诊

脉诊,是一项极为精细、劳神伤力的诊疗方法。脉诊前、脉诊中、脉诊后都有一些事项需要我们严格的执行,马虎不得。稍有差错将严重的影响到脉诊的准确性。进而影响我们对病人病情的准确诊断,影响对患者的诊疗。根据本人体会,建议注意以下几项:

脉诊
脉诊是以手指按切病人动脉以了解病情的内在变化也称切脉或诊脉。
脉为血府,贯通周医 学 教育网身,五脏六腑的气血都要通过血脉周流全身,当机体受到内外因素刺激时,必然影响到气血的周流,随之脉搏发生变化,医者可以通过了解脉位的深浅,搏动的快慢、强弱(有力无力)、节律(齐否)、脉的形态(大小)及血流的流利度等不同表现而测知脏腑、气血的盛衰和邪正消长的情况以及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如病变在肌表时呈现浮脉;病变在脏腑时,呈现沉脉;阴证病候时阳气不足,血行缓慢,呈现迟脉;阳证病候时血流加速,呈现数脉等。脉诊是中医辩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前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中医独特的诊法。但在临诊中也有脉证不符的特殊情况,如阳证反见阴脉,阴证反见阳脉,因此把脉诊作为唯一的诊断方法是非常片面的,必须强调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疾病全貌,作出正确的诊断。
  1.切脉的部位:一般取寸口脉,即桡动脉腕后浅表部分。
  2.切脉的方法;切脉时让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伸出手臂置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放平,以使血流通顺。
  切成人脉,以三指定位,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部位的桡动脉定关,继续以食指在关前(远心端)定寸,然后用无名指在关后(近心端)定尺三指应呈弓形斜按在同一水平,以指腹按触脉体。三指的疏密应以病人的高矮适当调整,如患者身体较高,医生三指排列可松一些,而病人身体较矮,则三指排列可紧一些,同时要三指排列整齐,否则影响脉形的准确性。
  小儿寸口部位狭小,不能容纳三指,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切脉时运用三种指力,开始轻度用力,在皮肤为浮取,名为举;然后中等度用力,在肌肉为中取,名为寻;再重度用力,在筋骨为沉取,名为按。根据临床需要,可用举、寻、按或相反的顺序反复触按,也可分部以一指直按的方法体会。
  寸、关、尺三部,每部有浮、中、沉三候,称为三部九候
  3.寸口脉分候脏腑情况:寸口脉的不同部位,反映不同部位,反映不同脏腑的功能情况,以寸关尺分候相应的脏腑,这是前人的经验,在诊病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在临诊时仍需全盘考虑
  4.切脉应注意的事项:
  医者须全神贯注,仔细按触,反复细心体验,防止主观臆测粗枝大叶,时间也不能过于短促(每次诊脉时间不应少于50秒)。
  注意内外因素对脉象的影响:如小儿脉较成人脉软而数,妇女数较男子脉细弱而略数,胖人脉较瘦人脉沉。夏天脉较洪大,冬天脉较沉小。剧烈运动后脉洪数,酒后脉数,精神刺激和某些药物也可引起脉象的暂时变化。
  有些人因桡动脉解剖位置的差异脉不见于寸口部而于拇指腕侧处,称为反关脉(异位脉),从寸口部斜向手背,称为斜飞脉

  5.正常脉象:健康人的脉象称为正常脉象。一般是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强不弱,不快不慢,均匀和缓,节律整齐,又称为平脉或缓脉。平脉至数清楚,一息(即一呼一吸)之间四至五次;相当于7280次,节律、强弱一致。脉象受体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生理的或暂时的变化,也属正常。如年龄越小,脉跳越快,婴儿脉急数,每分钟120140次,五、六岁儿童常为一息六至,每分钟90110次,青壮年体强,脉多有力,年老人体弱,脉来较弱,成年人女性较成年男性脉细弱而略快,瘦人脉较浮,胖人脉多沉,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长途步行,饮酒饱餐,情绪激动,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则脉较弱。
  6.异常脉象与临床意义:在祖国医学有关脉学的专著中所记载的病脉有28种,然而根据脉位、脉率、脉力、脉形、脉流的流利度及节律等划分的脉象往往是混合构成,有些病脉是两个以上单一脉复合组成的脉。

    一、树立病人第一的思想。没有病人就没有医生的存在,没有精细的诊断和良好的治疗效果,病人就不会需要你。我们不是病人的救世主,医患双方是一个互为依存的共同体,是病人在不断丰富我们的医疗实践。在某种程度上讲,病人就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在望闻问切讲的过程中,每说出一个病人可能的症状,病人的点头应允就像是在给我们评分。有了病人的肯定,一般情况下我们的脉诊活动就有了一个比较充实的可行的可加以肯定的结果。医患之间的良性互动,将为提高病人的依从性,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这是建立新型和谐的医患关系所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

    二、定息。这是中医先人早就告诫我们的注意事项。个人体会是:

要有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便于脉诊者能专注于脉象的变化、脉度的探求。在声音嘈杂的环境里,往往难以专一,有时甚至手指会失去正常的感觉。

患者远道而来,尤其是年纪大的、身体虚弱的患者,应先让其休息一下,慢慢平静下来,此时的脉搏才能归于正常应有的脉象

医者本身也需要安定下来。急速而来,来之即诊,此时一息往往偏短,会导致病人至数变少。我采用的是稍休息,深呼吸,一息五至时,用手表对照数出脉动为每分钟60次左右。医者肺活量的大小不太相同,应先测好个人状况,以便正确探测病人每分钟的脉搏次数。

    三、定位。濒湖脉学言:初持脉时,令仰其掌。掌后高骨是谓关上。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寸阴尺,先后推寻后人翻译似乎很清楚明白,实际上并不明确。众弟子初期按此持脉往往导致摸出结果差别迥异,病情及轻重判断也发生很大差误,因而脉诊定位问题必须要加以注意。

掌后高骨指前臂内侧手腕后的桡骨茎突。嘱病人掌心向上,自然摆平在脉枕上,先定关位,即桡骨茎突的中间点,在此向内侧推寻感最强点为关位。这里尤其注意的一点是,中指的指尖中点应该正对腕后高骨中间点。

中指在已定关位上不再移动,将食指定在前距掌后横纹,后距中指同等距离之中,此为寸位。依据同等间距在中指后即近心端将无名指放下,即能准确定出尺位。这里要注意的是食指和腕横纹的距离和食中之间、中无名指之间的距离应该是等同的。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上述两条已能准确定出寸关尺三部,但对于少数人来讲就不行了。其一,斜飞脉。有少数人在寸口脉处可定关部,而寸尺两部摸不到,此时先后推寻就十分必要了。在直线距离上找不到的寸部,指端逐步向外推多可找到寸部脉的跳动。向内寻则多可找到尺部脉动。更有人用无名指极力下压可感到尺脉的跳动,但因无名指通常力度小,建议在原定尺位上用食指再行感知脉度,以减少无名指无力导致的误差。

其二,异位脉。也称异行脉、反关脉。有极少数人在寸口脉的脉位上,虽经推寻依然毫无脉动。有人为一手,有人则两手均是反关脉,其脉搏不见于寸口,而见于寸口背测。当代有人解释为此由血脉循行走向变异所致,并非病脉。笔者对上述解释决不敢苟同。其理由是确有人终身为反关脉者,这类似于心脏右位,是天生如此,但其中有人在医者治愈其疾患后,脉又重新归于寸口(正常脉位)。

为了加以区别,我才将反关脉分为两部分。先天如此者定为异位脉,意思就是寸口脉的部位就是异于大多数人部位,而经治疗脉又重归寸口者,其脉并非先天如此,乃因疾病造成,故称为异行脉,因而并非病脉之言差矣。

在此我也要告诉读者,我事先是怎样确定异位脉异行脉的。异行脉出现在寸口背侧的同时,寸口脉处也依稀能触摸到极难辨别脉象、脉度的极微弱脉动,而异位脉无此现象,治愈疾病后其脉位也无变化。

那么,我们对异位脉、异行脉患者的脉诊还能进行下去吗?在实践中我做了考察,体会如下:

异位脉:其寸关尺的定位依然参考正常定位法反向执行,由于此脉易滚动,医者需耐心搜寻、按压,反复多次核查,决不懈怠,多能探寻到与正常脉位所得到相差无几的脉象、脉度。这往往在依据此脉象、脉度向患者讲述其应有症状时得到大致肯定时得以证实。

异行脉:除执行异位脉的切脉方法外,另外我也同时静心屏气对尚存于寸口脉处极微弱的脉动进行认真的探寻,有时真有搜肠刮肚的感觉。参照两项脉诊结果,往往能得出优于异位脉的结论,而后其随寸口脉的转强,我则通常以寸口脉为准了。

四、医者诊脉前,需要与患者倚角坐定,不宜对面相视而坐。患者仰掌将手腕置于脉枕上后,医者手应与其手成90°角置于寸关尺部位上。这样的姿势,有利于医者腕关节活动自如,减少医者手的疲劳,增加长时间脉诊后的准确性。手腕及部分前臂应置于桌上,手指在诊脉时必须平置,不要稍侧,否则常常导致人为改变左右弦的脉度状况,导致脉象、脉度判断失误,从而错误的判断病情。

    五、指法。

    1.总按与单按相结合

    总按: a.三指平布同时均匀用力行浮、中、沉或上下逐层次取脉,多用于比较两手总体脉象强弱或浮中沉取时脉象形态。如孕脉、涩脉等。至数也在这一阶段来记录。

    b.三指分别按浮、中、沉取的最强处,以不同指力同时取脉,这点尤其适和探索涩、芤、结代等脉时。

    单按:一个指头取脉,其他指头微微提起。根据各部与相应脏腑关系,推测疾病发生部位、性质、轻重、症状和转归意义重大。

   总按、单按、再总按,重点脉象脉度反复搜寻,否则有些患者存在的涩脉就难以感受出来了。

   2.力度

   在指下的力度方面,我们往往看到很多中医把脉的时候,手指忽轻忽重,这样很多信息都会丢失。我的要求是用力要缓慢匀速,在用力的过程中仔细体会指下的感觉。

   3.寸关尺的具体指法要求

   在取寸关尺脉各部时,对各部都分别有不同的指法。如确定寸部是否弱沉,必须先总按取得中取最强点,然后抬起关尺手指,这时看寸部脉力最强点是否下移,若下移即为寸弱沉。关尺部位的弱沉则在总按以后若无寸弱沉则以寸为标准,以其余一个手指来测度关尺是否弱沉。

   六、脉诊时间决不能过短。

   三部九候、举、按、寻没有较长时间是完不成的,内外推寻,上下求索。欲有进展此点尤为重要!仅浮、中、沉取是达不到一定脉诊高度的,充其量比不会脉诊者稍强而已!《濒湖脉学》言:脉有七诊,浮、中、沉、上、下、左、右,消息求寻。又有九候,举按轻重。三部浮沉,各候五动。实际遇特殊、特弱之脉各候五动(脉动50次)都难以体察明白,因而脉诊确需一定诊候时间。张仲景说:动数发息,不满五十......,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强调诊候时间的重要性,到底多少适当呢?需依患者情况和医者是否感受清楚为定,少则脉动100次,多者1000次不为多。当三部脉有独异(特殊变化)时,须逐渐挪移指位内外推寻,以寻找真实情况。对脉弱难摸者,最多可反复20次以上,直至多次有同样的感受才即纪录下来。

《诊家枢要》言: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按、寻。轻手循之曰举,重手取之曰按,不轻不重,委曲求之曰寻。初持脉,轻手候之,脉见皮肤之间者,阳也,腑也,亦心肺之应也。重手得之,脉伏于肉下者,阴也,脏也,亦肝肾之应也。不轻不重,中而取之,其脉应于血肉之间者,阴阳相适,冲和之应,脾胃之候也。若浮中沉之不见,则委曲求之,若隐若见,则阴阳伏匿之脉也,三部皆然。

这段我理解为:轻手为浮取,重手为沉取,不轻不重为中取,中取脉强则阴阳相适,余浮为阳,沉为阴。因而举按寻确为探脉之阴阳冲和之关健。然此论虽精,还不够细。如若认为中取强一般情况为正常脉,那么若此时沉取后指肚下己无脉感,而指两侧或单侧弦动者,仍为有疾。故举按寻是必需的,但还需深化。

另外运指尚有推、循、俯、仰、操、纵之法,其他脉诊书上已有,不一一赘述,然记载虽简明,实际要掌握亦有难有易,需不断实践,由生疏到熟练应有一个过程,不必害怕。

针对本人以及弟子们日常脉诊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我主要讲了上述注意事项,供各位同仁参考,也许会有所裨益。另外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各类脉诊书籍多有精辟阐述,请各位同仁自行查阅。

 

王光宇精准脉诊通俗讲义 前言

王光宇精准脉诊通俗讲义

陈嘉彬编著  主编:王光宇 陈嘉彬  副主编:刘丰毓  孙喜冬 姬长锁

第一讲  和我一起来入门

 

第二讲  王氏脉诊基本功

 

第三讲  王氏脉度的概念

 

第四讲  三大脉象细解析

 

第五讲  寸关尺部辨疾病

 

第六讲  精彩脉案共赏析

 

附表:  脉病对应辨证表


自序
    医者有佛心,然后有精进,只有精益求精才能登峰造极。笔者数年自研中医,因为在基层中患者颇重视医者的诊断水平,往往以脉考医,故尔在研读《伤寒杂病论》和《内经》外于脉诊用思最多。以自己来看,对于经典的研读还是个门外汉,对脉法的研究才刚刚入门,期间时而欣喜若狂,时而踌躇满志,自娱曰:习医难于习商从政数十倍。虽然习医很难,但是由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研读经典和临床坐诊所收获的欣喜,还算可以苦中求乐。
   《内经》中讲:持脉之道,虚静为保,持脉首重的就是要有一颗善心和清净心。否则心里眼里满是铜钱眼子,满是怨憎功利,又怎么能体会得到大象呢?佛家言:定可生慧,而定来自于戒。戒并非形式上的戒律,而是心戒,只有心无旁骛,清净无为,才能定中生慧,照见大象。所以所谓慧眼,是指的智慧的眼睛,而脉就是用慧眼来看的,这才是看脉。
我们看古人讲看脉,后来讲把脉,再后来就变成摸脉了。脉本来是看不到的,为什么古人要讲看脉呢?实际上古人所讲的是让大家用心眼来看脉中的象。后来讲把脉,把是用手去探知。而摸脉就是摸一摸,装模作样,潦草的轻描淡写一番。看似一个字的改变,实际上体现了医者对自己的医术以及医德的草率。
穷诊法、研《内经》、理《伤寒》、究《本草》,这是我为自己定下的学习原则。但是苦于自身的学习环境,一直在寻找明师益友。在跟随王师以前,虽然在脉诊方面已经有些体悟,但是多是零散的,并不系统。跟随王师最大的收获并非仅仅脉诊,而是王师对患者的那份细致以及对诊脉的那种严格要求,只有一丝不苟,一心为了解除患者的疾苦,我们才能真正的登堂入室。
脉贵有神,医贵有德,习医贵精诚。今将王师脉法结合我个人心得,用通俗的语言再次进行讲解,惟愿读者能掌握并运用于临证以减少患者不必要的花费,减少患者的痛苦。

陈嘉彬序于沧州东光县小村草舍

二零零八年冬
说明
一、在《王光宇精准脉诊带教录》中我们采用了王师对脉度的命名,但是根据读者意见,点点弦、点弦等等命名方式不容易记忆和学习,因此在这本讲义里面,我们将脉度的命名更改为1度、2度或者轻、中、重,大家可以对照比较。本书部分脉象命名采用了传统脉象命名,但是不同于传统脉象,读者还要进行区别看待。

《带教录》弦脉脉度和本书脉度对应表:

带教录
 点点弦
 点弦
 点稍弦
 稍许弦
 稍弦
 稍略弦
 略稍弦
 略弦
 略微弦
 微略弦
 微弦
 
 
本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带教录》涩脉脉度和本书脉度对应表:

带教录
 似点点涩
 点点涩
 点涩
 点稍涩
 稍许涩
 稍涩
 略涩
 微涩
 
 
本书
 1
 2
 3
 4
 5
 6
 7
 8
 9
 


二、本通俗讲义力求清晰明了,让大家通过本书即可掌握王氏脉诊中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但是由于各人的基本功水平不同,或许不能轻易入门,如果有什么问题请发送邮件到我的电子邮箱:cjb1125@163.com
三、中医脉诊并非仅仅用来诊病,还包括症状、证型、主次病证等等。本书主要讲述部分王师诊断疾病的方法,因为题材等因素,对于证型等问题,我们会在以后再予以探讨。
四、中医学博大精深,我们虽然努力深入的研究,但是并不能窥探其全部,有些观点和认识纯属个人经验之谈,读者临证中如有什么新的体会,希望我们共同交流。
五、是书开篇通过简单的方法,使得学者很容易进入王氏脉诊的大门。然后以基本功为入门第一课。说是基本功,其实是脉诊中最重要和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历来学习脉诊者只重视体会脉象而忽视了基本的手法和注意事项,使得结果大相径庭,这里我们着重提出这些问题,例举了部分错误情况,学者还需仔细体会,不可因为是基本功就草草带过。
   六、通过《带教录》读者的反馈意见分析,大部分读者认为还是不能完全掌握王氏脉诊方法,因此本书通过精讲王氏脉诊的主要内容,结合病例分析脉象,力求浅显易懂。读者可先看此书,再看《带教录》,便基本可以掌握王氏脉诊诊病方法了。本书也针对疾病情况对王氏脉象脉度做了相应精简,故初学者在某些方面不必分太多层次,应逐步深入。
七、王师并非只强调脉诊之人,而且他总是在强调五诊,既脉----------------问五诊合参,读者也不可盲目的认为中医诊疗可以只凭脉诊,医者要有一颗父母之心,要一切为了治愈疾病,不可沽名钓誉,故作神秘,蒙骗钱财,须知举头三尺有神明,善恶到头终有报。
   八、王氏脉诊并非高深的脉诊方法,因此涉及象、数、阴阳等等概念暂不谈及,读者从基础入手,慢慢的自然可以渐入佳境。
   九、中华大地人才辈出,有很多隐士皆超过我们的脉诊水平,若能以济度怀仁出发,大家都不能吝啬,也不能怀玉自珍,愿大家都能奉献出来共同将中华神奇的医学发扬光大。
脉诊讲义:第一讲 和我一起入其门脉诊

第一讲  和我一起入其门
   王氏脉诊方法的发现者、王氏脉诊流派的创立人我的恩师王光宇先生,其性格开朗直爽,心直口快,为师如严父,为医似良友。他对脉学的研究近40年,发现了历代脉学著作中从未明言的脉诊方法。在恩师毕业后不久便遭遇文化大革命,仅有的一些脉学书上对脉的描述太简单,又没有老师指引,他根本不能清晰的感知脉象,就和目前广大青年学生一样,他感觉很茫然。然而,好像他对脉诊的执著追求感动了上苍,他揣摩,他敢于伸出手来切脉,不断的摸,不断与临床上病人的不适感觉对照,终于逐步摸到了一些规律。
   如何才能只通过摸脉就能知道人体的健康状况呢?如何才能精确的判断人体疾病的情况呢?即使知道了人的健康情况,又如何判断病情的轻重不同呢?如果知道用药后患者病情的改变呢?这些问题在掌握了王氏脉诊方法以后,就会迎刃而解。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左右手的三部分别代表的脏腑。其实,这在通行的大学教科书中,都有所介绍:
大学教科书三部九侯
部位

 左手

 右手

 
寸(身躯上部)

 

 

 
关(身躯中部)

 肝(胆)

 脾(胃)

 
尺(身躯下部)

 

 

在王光宇老师的脉法中,两寸除了代表心肺之外,还代表了头。左寸可以侯知人的睡眠情况,这和心主神明是分不开的,而右寸还可以侯知人是否头晕以及头晕的轻重。左手关脉侯知肝胆胰的情况,右手关脉侯知胃的情况,而尺部则可以侯知肾、输尿管、膀胱、肠道、子宫、卵巢、输卵管、输精管、肛门、左睾丸、前列腺,甚至可以侯知性功能等情况,在我们当前研究的成果中,已经突破三部,在第四部和第五部发现了一些情况,例如膝关节的病变就可以在尺部下面的第四部找到,这个我们留待以后在谈。那么根据王光宇老师的脉法,三部分别可以侯知的脏腑用下表表示:
王氏脉诊 三部九侯
部位

 左手

 右手

 
寸(身躯上部)

 心、头

 肺、头

 
关(身躯中部)

 肝、胆、胰

 脾、胃、十二指肠等

 
尺(身躯下部)

 肾、前列腺、输卵管、子宫、卵巢、肛门、肠道、输精管,睾丸,输尿管等
 

下面我们以左寸部为例子,让大家和我一起来初步认识王氏精准脉诊在左寸的运用。大家以一个手指垂直按在左寸部位,要注意不要向两侧偏离,要让手指垂直于皮肤,手指缓慢用力,一直按压到手指的正中没有脉感,我用下图以表示:

这时候体会手指两侧是否有脉搏跳动,如果近心端出现跳动我们称其为左弦,如果远心端出现跳动我们称其为右弦。以左弦为例,只要出现一定程度的这个跳动就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情况。轻微弦的患者,少数例外,大多睡眠基本正常。少数会间断有短时梦境出现,醒后不知梦境如何。轻度弦的患者,梦增多但难记清大部份梦境。中度弦的患者梦多,睡眠质量差,醒后梦境如何能比较清晰的记起。重度弦以上者,恶梦连连,时梦呓,且有大叫惊醒,体出冷汗之状。
脉象

 病症

 
轻微弦脉

 大多睡眠基本正常

 
轻度弦

 梦增多但难醒后记清大部份梦境。

 
中度弦

 睡眠质量差,醒后梦境如何能较清淅讲出

 
重度以上

 恶梦连连,时梦呓,且有大叫惊醒,甚至彻夜不眠

这个弦脉脉度的判断就是根据手指近心端侧脉搏的跳动高度或者说强度与此人脉搏中取力度的比例来判断的。也就是说将手指按到指肚正中间恰好没有感觉的时候,近心端的跳动强度和此人脉管最大力度的对比比例便是王氏弦脉的脉度。

如果大家摸到了这个脉象,那么对于王氏精准脉诊的学习就算迈出了第一步,如果大家是在自己身上体会的,那么自己的睡眠情况就可以和这个脉象对照,再结合更多的人进行练习,自然能掌握如何去精准的诊断患者的睡眠情况。

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会发现被王老师称为脉的这个脉象,是一个很特殊的脉象,我们虽然称其为弦脉,但是他又不同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弦脉,这是王光宇老师通过长时间的摸索而发现的一个千百年未有人明言的脉象,是王光宇老师通过对传统脉学再解析而发现的秘密。它在三部乃至四部五部都普遍存在,能够直接反应一定的疾病状况,就如我们前面试验的左寸,如果出现这个脉象就可以说明患者的睡眠情况。

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如果在右关出现这个脉象,就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有胃炎甚至溃疡的情况,而且这些情况的准确性可以被现代仪器证实。


这个能够精准诊断疾病的脉,是王师发现的。其因缘是因为王光宇老师一张治疗胃溃疡的中药粉剂方子,因治疗有效率很高,慕名而来的患者很多,王师就利用这样的机会来探索可以精确诊断疾病的脉诊方法。对于很多被西医检查出来的胃溃疡患者,王光宇老师反复摸脉,一开始没有任何头绪,后来慢慢就感觉有了这样一个规律:


指肚下压至指肚中间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数患者的脉会出现左侧或右侧或双侧的跳动,而这种跳动,有点像是通常所说的弦脉的那种弹跳的感觉,这种后来被王师称为弦脉的脉象,恰恰可以诊断相当一部分疾病的轻重和性质。比如摸病人右手关部(代表胃),他按照常规摸脉的方式,先轻轻浮取,然后加大力度中取,他惊奇地发现中取后指肚继续下压至指肚中间恰好没有脉感时,大多病人的此处脉会出现或左侧弹跳、或右侧弹跳,甚至双侧弹跳的情况,那么这分别代表什么疾病呢?王师就用大量的仪器检查来对照脉,最终得出了一个结果。以右关来说简而言之:

仅仅左弹者为胃炎,有右弹则轻者糜烂,重者溃疡,如果出现涩脉则是胃癌。涩脉程度较轻微的为癌病前期。用下表表示:

脉象

 疾病

 
左弦

 浅表性胃炎、充血性胃炎

 
左右弦或右弦

 充血糜烂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溃疡

 
左右弦加

 胃癌或前期病变

 

2007年冬有一位40来岁的男性患者进门便把手放到脉枕上,像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能让他信服,他是不会让我们治疗的。我们只有以平常心对待,以父母心看待。为他诊脉的结果是脉浊略数,左寸脉极重度的弦,左关脉左弦而滑实,右关脉近心端和远心端皆弦而滑实。我告诉他: 你是因为胃不和的情况而造成睡眠障碍。这个患者却说:没有没有,我挺好的,没有任何病。其实像这样的情况,我们大家以后都会遇到,我们只要对自己有信心,就完全可以让患者信服。我对他讲:你不用骗我,我已经诊脉诊出来了。他笑了:大夫,你真神了,我都失眠好几年了,晚上睡不着,睡着了一会就醒,白天就迷迷糊糊。我讲:你关脉双弦滑实还有点数,寸脉左极重度弦,从这个脉象上来看,你以前饮食不节,酒肉过度,痰湿蕴结,阻滞中焦,造成胃不和则寐不安的情况,除了胃病和神经衰弱症你还有脂肪肝和血脂高等。”“真神!他拍着大腿说。我说:没什么神不神的,中医的基本功而已,给你开几副中药,先睡着再说。他连连说: 好!好!好!书方如下:
清旱半夏10g
白茯苓15g
陈皮10g
竹茹10g
枳实12g 甘草6g 红曲20g 沉香曲20g 神曲10g 焦山楂15g 生谷麦芽各10g 生姜12g (切)大枣3枚(掰)
水煎服 七剂一日两服。
七日后患者很高兴的哼着小曲来了,说胃感觉舒服了,睡觉基本没什么问题了,问还吃不吃药。我为其诊脉后告诉他,照原方抓5剂磨粉,每次12g,以后注意饮食,后患者未再来诊。 

王光宇老师独特的脉诊 PPT课件下载

王光宇老师经过多年临床经验感受将弦脉分了七个层次,即:(弦、微弦、略弦、稍弦、稍许弦、点弦、点点弦)。涩脉分了五个层次,即:(似点点涩,点涩,点稍涩,稍许涩,稍涩五个脉度,)其强弱程度不同往往预示病症的差别,也可以前后对比,发现病症的好转或更为严重,进而也可用于检验用药后的效果。

王光宇  汉族,生于一九四六年十月二十二日,湖北武汉人。数十年默默研究中医脉诊,经过临床大量的实践,摸索出一套出于传统又不同于传统的脉诊方法。他首次提出脉度的概念,并将其具体脉象脉度与临床密切结合,经过不断的总结实践,现已可以诊断临床大部分疾病,并仍在不断总结其他新的研究成果。他首次清晰明了的阐释了弦脉涩脉等等脉象的具体表现,并用其诊断疾病。对于临床提前发现肿瘤等疾病,具有重大的意义。
 

   王老认为的涩脉是指:
   1、顺正常血流方向,按中取强度取脉,(与弦脉要求不一样)
脉速快慢不一,但每一次尾端力度较大突停,紧接着以低強度向前散进,距离长短因人因病情轻重而不一,重者长而轻者短

左关弦主肝脏,胆囊有病,但弦的程度不一样,病情也就会有不一样。比如:左关弦,微弦、略弦,加轮廓乳头凸起等等症状,应建议其查乙肝三系,肝功能,此类病人往往考虑已患乙肝。舌头菌状乳头不凸,而舌腹静脉末梢又出现了紫色,红色丝状或淤点时则要考虑为血吸虫病肝(少数为脂肪肝,酒精肝)。这里要考虑居住史、现居住地,应建议检查血吸虫。亦可两种特点同有则同时患有乙肝和血吸虫病肝,如果在此基础上此类病人又出现涩脉的话,就需查甲胎球蛋白排除肝癌。


王光宇脉诊流程诗词描述

先请暂息平心气,汗冷急惧诊无益。
一寻寸口搏动强,勿忽斜飞反关旁。
二触一息几至数,核定脉率不应忙。
三用举法轻轻触,察感浮芤在此藏。
四当寻法中按推,定量最强比盈亏。
或有浊,或有硬,结代必是血管病。
逆冲撞反是涩相,大小轻重凭短长,
总按区分性与量,单查一部别病脏。
更有单按复下寻,生机不足名弱沉。
五再按至指下静,体会两侧弦跳动。
左弦多是寻常病,右弦必然病较重。
如此已得九般脉,应对临床很实在。
补查手,补舌咽,必看扁桃舌下边,
静脉瘀斑系带肿,红丝当问血吸虫。
肌瘤多伴黄褐斑,糖尿耳屏现黯环。
腕臂背侧毛孔污,先查肝功再它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