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林精粹】漫谈中医把脉(第137期)

 donnazhixia 2017-04-08

漫谈中医把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美国福特中医大学校长

 麻仲学


导读


以往,有民众曾描述中医师的形象,是“三根指头,一个枕头,外加一个老头”。看来,中医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把脉,或者说是脉诊。那么,对于现代中医来讲,面临西医越来越先进的诊断技术,把脉还是那么重要吗?



· 把脉如何成为中医的标准形象


中医学的诊断程序,有四个部分组成:望、闻、问、切,叫做四诊。这其中,“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医者用手检查患者身体,二就是切脉。民众叫做把脉,中医学正规术语是切脉。

事实上,切脉已经形成中医学的一个单独诊断学科,叫做脉学。在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如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的《伤寒论》、《金匮要略》,到明清时期《温病学》中,都将脉诊作为诊断的重要环节。

古代中医学史上,有一部脉学专著,叫做《脉经》,是晋代名医王叔和将从古发展到西晋的诊脉法进行的全面总结。后来的脉学书籍,基本都是在《脉经》基础上发展而形成的。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时期,脉诊的部位有三处:头颈部的人迎脉(颈两侧颈动脉搏动处)、趺阳脉(足背胫前动脉搏动处)、寸口脉(两侧桡骨茎突内侧桡动脉搏动处)。《脉经》则总结了各种诊脉法的特点,认为诊脉最有诊断价值的部位是寸口脉,从此之后中医诊断学就有“独取寸口”之说。所谓“三根指头,一个枕头”的把脉形式,就是从那时正式确立的,距离今天也有1500多年了。在现今的中国以及世界各国的中医教科书上,寸口脉象诊断法都是诊断学的重点内容


· 如何把脉及其诊断价值


我们已经知道,把脉就是指寸口脉象诊法。什么是寸口呢?将中指放到对应桡骨茎突的桡动脉上,叫做“关”位,然后将食指、无名指放到中指两侧,从上到下就形成寸、关、尺三个部位。这三个部位的总长度,约一寸,所以叫做寸口脉。

寸口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非常有讲究。左手寸关尺,分别诊断心、肝、左肾的功能与病变;右手寸关尺,分别诊断肺、脾胃、右肾的功能与病变。所以,三根指头,分别诊断的是三个部位问题,叫做“三部“;三个部位,在三根指头放下时,分为轻、中、重三种力度,三个部位用三种力度,叫做”三部九侯“。这是对“三部九侯”的多种解释之一。

三部九侯只是脉诊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掌握脉搏动时在每一个部位表现的形态,是像弓弦一样,还是像绳子一样?到底有多少种脉形呢?晋代的《脉经》总结有24种;明代李时珍总结有27种,也就是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芤脉、弦脉、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明代李士材《诊家正眼》再增入疾脉,合二十八种脉象。迄今,中医学常以28种脉象为标准。

论学习掌握脉学,我个人体会,认为李时珍的《频湖脉学》比较实用。将这本书所有的歌诀背下来,加上李士材的疾脉,就可以掌握脉诊的基础内容。例如当脉象表现为弓弦一样时,《频湖脉学》是这样总结的:(为容易牢记,我做了部分剪裁)


体状诗:

弦脉迢迢端直长,肝经木旺土应伤,

怒气满胸常欲叫,翳蒙瞳子泪淋浪。

鉴别诗:

弦来端直似丝弦,紧则如绳左右弹,

紧言其力弦言象,牢脉弦长沉伏间。

分部诗:

寸弦头痛膈多痰,寒热症瘕查左关,

关右胃寒心腹痛,尺中阴疝脚拘挛。


从李时珍对弦脉的总结上,我们可以得知弦脉的脉形特点是“端直似弦”,例如感觉像小提琴的弦一样的感觉;弦脉要与紧脉、牢脉鉴别:紧脉也有弓弦一般的感觉,但搏动是不是直上直下,而是向左右两侧弹动;牢脉,则是要用第三级的指力压下,那时感到的弦脉,还有比平常的弦脉在长度上更长一些。弦脉在疾病表现类别上,主要是肝胆、气滞方面的病变,如果表现在寸脉,为肝气引起的头痛、胸膈间有痰潜伏;如果表现在左侧关脉,反映的是肝气血运行不通畅导致的积聚,或者胆经病变发生的身体时寒时热;在右侧关脉,为胃寒气滞发生的胸胃腹疼痛;在两侧尺脉,为气滞导致的疝气、肝不主筋导致的腿脚筋肉组织发生痉挛。可见,我们仅仅从一个弦脉上,就看到脉象是有它的诊断标准和实用临床价值的。

我的患者,基本上分三类,第一类是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患者,占门诊量的75%左右;第二类是疑难病症患者,占15%左右;第三类是亚健康希望养生防病的。我曾在美国几十所医院出诊,那些癌症患者都是晚期病重的。我如何知道能不能帮到这些患者?有一个窍门,就是在把脉时,了解脉象的胃、神、根。

什么是脉象的胃、神、根?就是脉象的跳动,有没有胃气、神气、根气。有胃气的脉象,在右手关脉的部位,也就是脾胃的部位,跳动比较和缓,标志患者仍然有一定的消化力,“有一份胃气,便有一份生机”;有神气的脉象,就是脉搏跳动的的节律基本一致,心主神,说明心脏的功能还在、基本正常;有根气的脉象,这是我体会能不能帮到晚期癌症患者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三指平均用力(轻、中、重中的重力),如果根本摸不到搏动,那这个患者恐怕生命时间非常有限了,如果摸到但很弱,表明还有一些生机,如果很强,那么就极大的可能用中医药帮到这个患者。(上面的胃、神、根,是我根据晚期癌症患者所总结,与中医学院教科书的阐述有所不同,特此说明)。

好了,让我们来个小结:脉诊,或叫做把脉、切脉的基本内容,包括三部九侯、28脉、胃神根。


· 脉候五十动


晋代《脉经》作者王叔和说,把脉是“在心了了,指下难明”。是警示医者,光背理论不行,一定要大量临床实践。没有“十年磨一剑”的功夫,掌握不了脉学精要。

记得当住院医师时,一位主治医师讲了个故事。有一次一个患者心慌,找西医看诊。那位西医一只手拿着听诊器听诊,眼睛却看着窗外。过会儿,患者悄悄将医生的听诊器移动到胸上快到肩膀的地方,那位医生的手也随之过去按在那里。又过会儿,医生收回望窗外的目光,同时将拿着听诊器的手收回。患者问:请问您听了我的心脏如何?医生答:噢,没什么大问题。

所以,无论中医西医,为每一位患者诊治时,无论多忙,都要认真、细心。古人对按脉有“脉候五十动”的说法。候,就是等候。诊脉时,一定要耐心等到到脉博跳动五十次。为什么呢?

这个说法来自《黄帝内经》。《灵枢》记载:“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五十动而不一代者,五脏皆受气;四十动一代者,一脏无气;三十动一代者,二脏无气;二十动一代者,三脏无气;十动一代者,四脏无气;不满十动一代者,五脏无气。”如果连续50次脉搏,没有出现代脉,说明五脏功能都正常;如果四十次中一次代脉,说明一个脏器气虚;三十跳有一次代脉,为二个脏器气虚;跳十次就有一次代脉,说明五脏气都虚了。

代脉的特点是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频湖脉学》记载:

体状诗:

动而中止不能还,复动因而作代看。

病者得之犹可疗,平人却与寿相关。

主病诗:

代脉元因脏气衰,腹痛泄痢下元亏。

 或为吐泻中宫病,女子怀胎三月兮。


事实上也有一些假装按脉的人。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是道行浅,对中医把脉没有真正的认识,把脉就变成装点门面了,甚至有的是故弄玄虚;二是对把脉有认识有体会,但有时忙起来没有认真体会脉象,把脉也变成装点门面了。出现这两种情况的人,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做到“脉候五十动”的。


· 现代中医脉学需要改革


有很多在古代可能常见的脉象,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则很少见,或者根本见不到。例如芤脉,主要是大失血后出现的脉象,这种患者一定是先去医院急诊了;经过治疗,出院后,找到中医调理身体,那时的脉象不可能再是芤脉了。

因此,我考虑,现在的中医脉学,应该分为二类,一是史学脉象,即从二十八脉中,检出其中一些难以见到、难以鉴别的脉象,仅作概况介绍及了解,以便从历史的、传承的角度,让现代中医了解脉象的全貌。这部分脉象,我列出如下:

虚脉、实脉、短脉、革脉、牢脉、散脉、芤脉、动脉、濡脉,共九种。

二是临床脉象,是临床真正常用的脉象,是每个中医必须掌握的。根据我的临床体会,这些脉象包括:

  浮脉、沉脉、迟脉、数脉、滑脉、涩脉、长脉、洪脉、微脉、紧脉、缓脉、弦脉、弱脉、细脉、伏脉、促脉、结脉、代脉、疾脉,共十九种。

这些脉象,不仅常见,而且互相之间容易鉴别,教学容易,掌握容易,“在心了了,指下易明”,对临床诊断有非常大的帮助。



作者简介:麻仲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河南中医药大学硕士毕业,青海大学医学院本科毕业,发明康梭疗法特色中医药抗癌系统,创立美国福特中医大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