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学界生造概念、胡诌术语的问题?

 渐华 2023-06-18 发布于山东
文章图片1

昨天在今日头条上,看到一篇清华大学社会系教授应星先生的文章《从“发明”到“发现”:中国社会理论的两种概念生产方式》。该文指出,在今天的中国学界,存在一种”生造概念、胡诌术语”的现象,并说“这当然不限于社会学界,政治学界胡乱编造概念的情况比社会学界还要严重得多”。

笔者对此十分赞同。但是同时,笔者认为,当前中国学界,比这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做好概念清洗。原因是在近代以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没有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各种体系、关系理顺,始终没有把东西方文化之间最根本的区别搞清楚,从而导致东西方概念混搭,既说不清西方的故事,更说不清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故事,把人们的思想彻底搞乱了。

因此,当前最急迫的事情,是需要有人站出来,站在超越东西方的元认知的基础上,对涉及东西方文化的各种重要概念,做一次认真彻底的梳理与清洗,以确立新的概念体系,构建新的宏观基础理论体系框架,然后才谈得上其他——包括“发现”和“发明”新的概念,直至建立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等上层建筑一切领域的新的具体理论。

这是文化基础工程建设的第一要务,接下来,与此相关的重要工作是:正名。否则,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只能在错误的泥坑里越陷越深。

笔者观察到,自近代以来,我们不少学者名气很大,学识却停留在食洋不化的呆板状态,总是习惯简单地按照西方的思维模式来理解中国古人的思想,造成对中国古人思想的曲解,活生生糟蹋了祖先留给我们的大量的重要的思想资源。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台湾的陈鼓应教授把老子的“道”当做一种假设(其实持这种看法的太多、太多,绝非陈鼓应一人),这就是典型的削祖宗的“足”,适西方的“履”,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吃透。

我们要知道,老子之所以把世界的本源命名为道,绝不是一种假设,而是他通过内观获得了一种终极的自明,只是由于语言本身的局限性,才不得不以取象比类的方法强名之为“道”。显然,这种思维模式是典型的意象思维,与西方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理性思维有着本质的区别。

实际上,不只是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西方那样以假设为起点构建自己的理论,而基本是以自明性的感知为基础,“看”到什么就说什么,从而形成自身完整的理论学说。

而且这种“看”到什么就说什么的自明,其极致表现是一种类似宗教式、内观式的终极自明,与胡塞尔精神现象学式的自明同样有着根本的区别(胡赛尔那种把形而上的未知悬置起来的做法,不过是有限自明)。

当我们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东西方文化混为一谈,就不会按照西方的逻辑来曲解甚至作践中国古代宝贵的思想资源。

总之,国家的振兴首先是民族文化的振兴。唯其如此,民族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应该成为一切建设的基础和先导。而要搞好文化基础工程建设,又首先要从清理各种既有的概念做起,从正名做起,舍此别无坦途,只会在歧路上越走越远。

2023.6.7晚 急就于深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