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盈 | ​轻盈之上的丰盈

 豆20710111103 2023-06-18 发布于广东

第481期

图片

12月份作业主题

关于开展“书香伴我行·我的读书故事·我和新华书店的故事”有奖征文活动的通知

图片

长风落日,秋实无声。我缩在一堆玉米秸里,抱着肩膀,战战兢兢看着暮色和凉意不由分说结伴而来,将我重重包围。这块玉米地大得没边没沿,至少我看不到它的边沿了,我的村子被一排排小树一样的玉米棵远远地挡在后面。它们整齐的队列和即将从大地上离别的沧桑肃然的样子,让我无端地想起“沙场秋点兵”。我所在的位置是为了方便掰玉米被爸爸和哥哥砍倒几行玉米秸而开辟出来的“战场沟壕”。他们拉着满满一车玉米先回家去了,留我在地里看守。一堆一堆的玉米静默地坐在地里,我想数数一堆有多少个,企图用这种方法抵御越来越寂寥的空旷和越来越浓重的夜色带给我的恐惧。然而不管用。一只蚂蚱突然蹦到我的手上,这要是白天我就要捉住它了,可是这样一个人的旷野的夜晚,它强有力的后腿像针一样刺了我一下,竟吓得我一声惊叫,赶紧甩手,又警惕地看看四周,看看脚下,不知道那些令人恶心的肉乎乎的虫子是不是也趁机来围攻我。可是我已经看不清了。一棵棵玉米站成的林子也在我眼前模糊起来,如鬼影幢幢。从前奶奶讲的那些鬼故事像长了腿一样,开始从四面八方朝我围拢过来。在空旷的氧气充足的田野里,我无端地感到一种窒息。

图片

时间在这样的等待中走得格外慢。在没有手机无法借助电子产品驱逐孤独与恐惧的童年,我靠什么来自救?我抚着砰砰乱跳的胸口,嘴里念叨着“不怕,不怕……”忽然间福至心灵,一句词脱口而出:“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继而整首词都从我心里嘴里流淌出来: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对啊,我也可以莫听风吟“鬼咽”声,何妨吟诵慰寂寥?管它什么蚂蚱,虫子,甚至老鼠,心里涨满轻盈美好的诗意,千年前那位在贬谪之中战胜命运的诗人给了我一个比田野更博大更伟岸的世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爸爸和哥哥他们来了,等所有的收获都走进家里的院子,等光明再一次抚摸人间,回首这样空寂与恐惧的夜晚,岂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图片

想起无数个没有电视机的闲闲的夜晚,我和两个妹妹比赛背诵古诗词,看谁背得多。我最喜欢苏轼的诗词。“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问言豆叶几时黄”“使君元是此中人”“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山色横侵蘸晕霞,湘川风静吐寒花”“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飞扬的文字如音符一样点亮了农家女孩们豆蔻初开的乐章,口齿噙香,荡气回肠。若再从中选出最爱,就是这《定风波》了。

词前小序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道中遇雨,雨具先去,确是人生狼狈的时节。就像我出生前,生父已去世。六岁,母亲去世。二十五岁,父亲(继父)去世。失母失父的孤独岁月,也如这雨具先去的风雨时节。被欺负了,受挫折了,委屈了,甚至只是天冷了想要点温暖和依靠……时时处处,我都能感受到一种飘零,一种无助。夜半难眠,沉重的忧伤比夜色还浓,一层一层将我绕住。我无法将这样的忧伤从身上摘除,卷起,放进一个角落的抽屉,不去拉开,不去记起。抵御这无尽忧伤与苦楚的,仍然是苏轼那个开阔而晴朗的世界,仍然是“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读着读着,一颗心慢慢轻盈起来,慢慢从被窝里,从小屋中升起,升得越来越高,最后停在村庄的上空,与月光星光一起,俯视着村庄和田野的一切,树木、庄稼、小草、牲畜……还有乡亲们在鼾声里托起的关于播种与收获的巨大的摇篮。我只是村庄里一个小小的女子,在我之前,村庄已经存在了多少年?在我之后,村庄又将生存多少年?从过去到将来,有多少穿林打叶声?生命是村庄的过客,村庄是大地的过客,我的父母,只不过是停留的时间短了一点。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了这个村庄,无数的先人都已经融入了村庄,就像村庄的阳光月光一样环抱着我。人会消失,村庄在时间里也会消失,竹杖芒鞋总会磨旧在一页古书里,成为一蓑烟雨,最终这些过客都将驻足在大地深处,长成过往中的永恒。我从他们托起的摇篮里走出来,走在他们的生命之上,走在永恒与厚重之上,脚步当更轻盈和长远。

图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之后,是山头斜照。曾经的萧瑟之处,只剩空明。词旨貌似消极,实则达观;于达观之上,又隐含积极入世的清醒与智慧。屡遭贬谪的苏轼,是千百年来一个温暖的传奇。东坡巾、东坡扇、东坡肉、东坡酒……他的生活色香味俱全,情趣盎然。他将患淤塞之害的西湖一番梳洗打扮,捧出一个苏堤春晓的美景。他被贬到祖国最南端,看到当地农民被日晒雨淋所苦,发明东坡帽、椰子帽。他看饱了祖国大好河山,也喂饱了一支生花妙笔;他从庙堂之高走到民生之底,命运的低谷成就了个人才华和中国历史的高地,更有一方百姓的福气。

轻盈是心态的形象,丰盈才是生命的质地。记不清多少次,在风雨泥泞之中,苏轼的诗词都会从心里生长出来。读苏轼,我从童年一直读到中年,也从轻盈慢慢读到丰盈——秋实无声,正在故乡遥望着我。

图片

END

图片


心盈   原名 张建英

河北省作协会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