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人|吴朴堂(上)

 石安说 2023-06-18 发布于上海

 印人|吴朴堂(上) 
文/石安
糜砚清芬思不群,添香糜砚又何人。
堪怜妙艺天公忌,未许朴堂趋后尘。

身负异禀、师出名门、治印过万、英年早逝,当这些关键词同时出现在一位印人身上时,不禁让人投去多一份关注的目光。这位印人就是近代印坛传奇吴朴堂。

图:吴朴堂像

吴朴堂(1922—1966),原名朴,幼名得天,又名中簠,号厚盦(庵),祖籍浙江绍兴。年仅 25 岁成为西泠印社社员,是西泠印社早期社员中最年轻的一位。吴朴堂师出名门,为近代印坛大家、西泠印社创社元老王福庵的得意弟子。既是早慧天才,又勤奋刻苦,虽仅享年 44 岁,却成绩斐然。平生治印愈万方,又有《篆刻起源与流派》《小玺汇存》《吴朴堂印选》《朴堂印稿》《古巴谚语印谱》《瞿秋白笔名印谱》等著作传世。

图:吴朴堂印作

少年早慧,师出名门

吴朴堂 1922 年出生于上海,自小天资聪颖,身负异禀。及长,从其父习篆印。吴朴堂父亲沧海公曾先后跟随西泠印社创始元老吴隐(1867-1922,即吴朴堂叔祖父)、叶为铭等学习篆刻,受家学渊源的影响,吴朴堂自小即酷爱书法篆刻艺术。虽受时限,年幼的吴朴堂未有机会受教于有印坛大名的叔祖父,但早早显露出篆刻方面的独特悟性和高超能力,尤其在临摹前人作品方面表现出极高的天分。

图:吴朴堂临战国小玺印一组

据史料载,年少时的吴朴堂习印涉猎颇广,既学西泠诸家,又学吴昌硕及秦汉古印,所临印作均能做到形神逼真,令人赞叹。因为篆印方面的非凡潜质,17 岁时,吴朴堂得入印坛大家、新浙派领袖王福庵门下,吴氏既有天赋,又极用功,迅速于浙派一域登堂入室,探得其奥,又上溯秦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年纪轻轻已有所成,名扬印坛,成为王福庵的得意弟子乃至侄女婿,在艺术方面深得王氏真传。

涉猎广博,既多且精

吴朴堂在短短的 44 年人生中,治印多达万余方,由此可见其治印之勤。据闻其年轻时客居杭州,每天刻印数量多达二十几方。仅 1949 年,26 岁的吴朴堂以半年时间响拓了其师王福庵2000 多方印稿,并辑成《朴堂响拓麋研斋印稿》,可谓洋洋大观。

图:吴朴堂响拓王福庵印稿(左为吴朴堂响拓印稿,右为王福庵原作)

涉猎广博,既多且精,是吴朴堂治印特点。1945 年秋,年仅23 岁的吴朴堂把近年精心摹刻的战国周秦古印小玺约四百余枚辑成《小玺汇存》呈教于其师王福庵。王氏看后大赞:“展读一过,老眼为之一明。摹仿之精,惟妙惟肖。神采奕奕,几欲乱真。力之深,自能过人。窃叹吾道不孤,欣喜无似。”又言“适唐醉石社兄自瓯来沪,见之亦深赞美。方君节庵愿任钤拓之役,力怂出书以行世。”后遂由当时上海宣和印社钤拓印行《小玺汇存》四册,见者皆赞其高妙绝伦。

图:吴朴堂《小玺汇存》

印艺精绝,深得王氏真传

近代印坛大家王福庵门下多有俊彦,杰出印人多矣。韩登安、江成之吴朴堂为王福庵得意弟子。印坛中人认为,王福庵几大弟子中,顿立夫得其舒动,韩登安得其精致,吴朴堂得其神韵。以艺术论,得神韵者似又胜他人一筹。

吴朴堂拜入王福庵门下之前,于篆刻方面已有扎实功底,且转益多师,甚至曾醉心于吴昌硕印风,并得其形神。

图:吴朴堂仿吴昌硕印风之作“也掩不住真实”

自入王氏门墙,吴朴堂如鱼得水,得入王氏殿堂,加之用功甚勤,由此艺事精进。年纪轻轻,就闻名于当时印坛。纵观吴朴堂印作、边款乃至书法,都能深得王氏神韵。王福庵也对自己的得意门生时有嘉许,甚至赞其“魄力胜吾”。

近代学者陈运彰有云:“福厂王先生承乡贤之遗风,守其家学,岿然为海内宗匠。及门多士,经其指授,皆有法度可观。吴君厚盦尤其秀也。

图:吴朴堂印作

1941 年,王福庵亲为弟子代订篆刻润例:“石章,每字二元,细边朱文加半;牙章,每字三元,竹、木章同例;铜章,每字五元,金、银章加半。一章刻一字者以二字计,极大、极小、点品、橅仿面议。润资先惠,约日取件。辛巳孟夏,王福厂代订。

图:王福庵为吴朴堂代订润例

润格旁边,书画收藏家吴待秋附言:“厚盦吾宗,素精篆刻,由皖、浙而上窥秦、汉,早有声于大江南北。兹相遇于福厂老友处,见其艺益进,共相赞叹。福厂乃为重订润例,余坿数语以张之。袌鋗居士吴澂。

1947 年,吴朴堂经王福庵引荐加入西泠印社,其时同时加入印社的还有叶潞渊、方去疾、高式熊、江成之等,他们后来大多在篆刻一域各有所成,成为当时印坛中坚人物。

图:吴朴堂印作及边款均得王福庵神韵

精习王氏印风以外,吴朴堂还充分发挥其能,博闻精研,以师为表,自西泠诸家以外,旁涉元明清以来的文人篆刻诸派,更出入唐宋魏晋,进而上溯秦汉古玺、封泥瓦当、诏版权量,无不涉猎其中,且能融会贯通,化为己用,用功勤苦之余,展现了其在书印一域的高超技艺和杰出才华。其曾记文曰:“甲申春,谒师沪渎。示论刻印必须规摹秦汉。遂尽取甘旸、巴慰祖、钱松诸先辈所摹秦汉玺印,随时省玩。服其用力勤奋,盛名匪倖致也。又收集战国小玺精研摹刻,“选摹各家著录之精好者,以资观摩。后遂有《小玺印存》名世。

图:吴朴堂刻印一组

吴氏所作能自如地游走于诸派各家之间,且能融会贯通,自出机杼,不得不说这和吴朴堂在艺术上的超高天分和灵性有密切的关系。

石安一直以为,浙皖两派之间当有融通乃至出新之处,或许从吴朴堂的印作中可以得些启示。

近代书法名家潘伯鹰对吴朴堂有评价称:“朴堂吾兄治印入古甚深,时出新意,书以志佩。”又赞其“平揖商周差近古,别裁皖浙与为新。

图:从原石可窥吴氏刀法精妙

潘伯鹰在《朴堂印稿》序文中又言:“朴堂治印师福庵,守其规矩,取资益广,骎骎乎有骖靳之思焉。夫游刃于方寸毫厘之微,而摄其妙于千古之传,复贵自发其胸臆与之为新,此其道虽小而甚难。习之久者,凝于神合乎天,则其出之也,一若大易,不知者见其易而不喻其难,纵复随俗爱之而未尽识也。是以好学之士欲值其人而论之。呜呼,其甘苦朴堂殆自知之矣。

惜天不假年,又人生艰难,虽然吴氏的人生晚期于篆刻一域也致力于推陈出新,包括致敬赵之谦式地力求将历代碑刻砖额、简牍镜铭、汉晋简牍、隋唐写经等化用入印,且有所得。一代奇才,于人生末期,本应厚积薄发,春种秋收之时,却因时世所迫溘然辞世,令人唏嘘痛惜。

(未完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